作业成本模式与成本企画的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6 11:49
【摘 要】 作业成本模式与成本企画是目前极具代表性的现代成本控制模式,如何正确认识、评价这两种模式并深入剖析其思想实质,是目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作业成本模式和成本企画在产生背景、成本控制重点、成本控制对象、成本控制时效、信息来源及方法属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成本管理控制的实质所在。
【关键词】 作业成本控制; 成本企画; 差异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各自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发展了新的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在成本管理的实践中广泛应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本控制模式,其中以作业成本模式和成本企画最为典型。作业成本模式和成本企画模式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是两者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控制所起到的作用和功效是极其显著的。如果对其内在属性和方法机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两种成本控制模式虽然有着相似的基本属性,但在表现形态和方法构造等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存在的差异。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一)作业成本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
1.技术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脑化设计与制造系统的建立,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适时制生产系统(jit)应运而生。适时生产系统采取由后向前拉动式的生产系统,即以最终满足顾客需要为起点,由后向前进行逐步推移来全面安排生产,它需要企业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实现“零库存”,要求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能像钟表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使之达到很高的效益和效率。的实施,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背景。从消费者角度看,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适应性,及时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而改用能对顾客多样化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的制造系统——弹性制造系统(fms)。因此,变革传统成本管理会计方法已不可避免。
3.现代生产环境变化对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提出挑战。在自动化和jit时代,成本计算的基础成本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方面,生产自动化使单位产出的直接人工费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间接制造费用呈多样化趋势。针对成本结构的变化,采用传统的变动成本法已经失去了成本计算的意义。同时,由于间接制造费用的增加和多样化,采用完全成本法就有了必要,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在柔性制造系统多品种少量生产的条件下,重复的作业大大减少,标准成本会计下的差异分析这一成本控制手段也逐渐失去功效。
(二)成本企画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
1.外部驱动。成本企画是日本型成本管理模式的核心和精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先在市场消费调查的基础上预测汽车将成为人们的一大消费需求,于是率先制定出制造“大众汽车”的计划,并从售价入手,挖掘内部降低成本潜力,从产品制造推向产品规划、设计和试制阶段,以扩大降低成本的空间。成本企画正是源自于日本丰田公司的新车开发和车型更新中。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籍此机会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其成功的秘诀主要得益于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功效的成本企画。之后,以汽车业为中心,成本企画在日本的许多行业中得以迅速推广并发展至今。成本企画的产生、发展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以国际市场竞争为外部推动的,是外部的市场竞争给成本企画注入了第一驱动力。
2.内部条件。日本的组织管理体制具有综合性战略管理体制的特征,它由工作团队精神、可视性管理、多功能化、全员质量管理、定期信息传导系统等构成。对于成本企画的组织管理体制,可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透视。第一,组织管理体制运作的文化基础——集体主义。第二,组织管理体制运作的形态——水平管理。如在成本企画阶段,成本会计人员与企画设计人员通过反复商讨以实施成本企画;在成本改善阶段,现场作业人员与管理人员协作一体进行成本管理和价值工程分析。因此,水平管理有利于疏导集体主义所内含的潜能释放,促成了全员参与和信息的交互式传递和运用,从而能够形成个人以组织为中心的协作局面。
作业成本模式是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产物,而成本企画则产生于特定的微观经济环境中,并且取得了卓越的管理成效。
二、成本控制的重点不同
(一)作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
作业成本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它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作业组成的集合体,企业不再以“产品”或“市场”来定义,而是以其所发生的“作业”来定义,“产品”或“市场”只不过是一种表象,“作业”才是实质。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和起点,把重点放在每一作业的完成及其所耗费的资源上。它通过作业分析,溯本求源,根据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改变作业方式,重新配置有限资源,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作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就在于通过对作业的分析控制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并为企业提供用于决策、计划等的成本信息。
(二)成本企画控制的重点在于“产品及功能”
成本企画是一种先导性的综合性成本控制模式,其源流式成本管理的主要特质在于其预防性,借助源流管理向后续的设计、制造阶段推展,表现出逐层逐次的成本筑入特色。成本企画是针对“产品观念”展开的,拿成本企画所针对的典型产品汽车来说,大而言之有式样、格调这类“观念”,具体的又有行驶性能的“观念”、乘座感觉的“观念”和用途上的“观念”等。所有这些“观念”所表示的均是源自对产品本身的要求,把观念转化为现实就成为拉动成本上升的原因。不妨把这些“观念”理解为“产品及其功能”,而成本企画较之于传统的反馈型成本控制模式,正是表现为以产品及其功能为重点实施自觉的前馈型成本控制。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开发设计早期以有效的管理工程技术手段,贯彻成本筑入。
三、成本控制对象不同
(一)作业成本控制对象是有“空间”特性的动态业务过程
作业成本模式借鉴价值链思想,认为作业分析的重点是价值链间的连接关系。价值链连接关系,按是否超出企业自身活动的空间分为两类:“内部连接关系”与“垂直连接关系”。内部连接关系反映了一种初级过程思想,它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作业及其关系)的分析以消除无效浪费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垂直连接关系则是发展进化了的过程思想,它把一种超越自身的、全面的作业链导入业务过程,以利于更彻底的本源分析。因此,作业成本控制侧重于业务过程的“空间”形态为其实施对象。
(二)成本企画控制对象是有“时间”特性的动态业务过程
价值链并非业务过程的唯一展开形式,更为直观的展开形式是以产品业务的先后顺序来划分阶段。一般而言,一个产品应区分为设计阶段、生产阶段、消费阶段,这实际就是成本企画中的全生命周期思想。可以认为成本企画是侧重于业务过程的“时间”形态为其实施对象。作为成本企画最关键对象要素的目标成本是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具体表现,它把生命周期成本的“上游”与“下游”连贯起来。“上游”意味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革新阶段,具体地说是企画、设计阶段;“下游”则是产品交付顾客后的消费使用阶段。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过程思想的意义在于,它在产品式样未定型的阶段就全面地和彻底地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剔除了大部分的成本不利因素,具有更为鲜明的战略色彩。
四、成本控制时效不同
作业成本模式中的成本控制思路始终是围绕产品本身展开的,从开发构思产品、设计产品直至生产出产品都是如此,直到产品设计已经成型,准备要实施制造的阶段才会将产品拿去与市场可能接受的水平相比较,如果成本太高就回到设计阶段,通过作业分析来进行作业重构,进而控制成本,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作业成本模式注重“适时管理”,强调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每一项作业的成本进行及时的发现、控制并改善,对发生的问题及时地分析、控制和改善。从时效性来讲,作业成本模式具有事中、事后成本控制的特性。
(二)成本企画控制具有事前成本控制特性
成本企画从构思时开始就关注目标利润的保证以及市场上所能够接受的售价应当是多少。它先基于最可能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期望利润来计算目标成本,再运用“成本价值工程”的手段来确保生产产品的成本不超过所制定的目标成本。在产品进入市场之前的任一阶段发现成本筑入成为不可能,它都要重新回头检查目标成本的设定是否合理或重新分解目标成本直至成功。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适销的可能性会更高。目标成本是成本企画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企业在产品的企画与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只允许是多少。这意味着把成本思考的立足点从传统的生产阶段转移到了产品的企画、构想和设计阶段,从而使对成本的控制由事中、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
五、成本核算方法不同
(一)作业成本模式运用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计算的理论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从形式上看,作业成本核算对直接费用的确认与分配和传统成本核算并无不同,两者的差别在于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和依据不同;从本质上看,如果说传统成本计算在直接费用的确认上依据的是因果关系,那么作业成本计算则是以资源流动为线索,将这种因果关系扩大到所有成本要素,使之贯穿于成本分配的全过程。
首先,作业成本法根据资源动因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作业导致对资源的需要,而耗用资源量的多少是由作业的执行情况决定的。其次,作业成本法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完成一定的产品或劳务需要相应的作业,产品或劳务等成本对象决定作业的种类和数量。可见,根据资源消耗的因果关系进行溯本求源的成本计算是作业成本核算的实质所在。
(二)成本企画模式运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
就归集与分配成本的方法本身而言,成本企画的成本核算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归集到成本中心,再分配到成本对象。这个核算成本的过程被称作成本估算,所不同的是归集与分配的成本值在成本企画的成本核算中还存在能否被贯彻的问题。因为成本估算是判定是否达成目标成本的一种关键手段,但它不是达成目标成本过程本身,尽管它在成本企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围绕着目标成本而是站在目标成本的对立面考虑问题。这是成本企画的基本思想所决定的。
六、信息来源及方法属性不同
(一)作业成本模式是基于财务成本信息的管理会计方法
作业成本模式是基于财务成本信息的方法,其管理方法在成本会计学科中有所体现,即借用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成本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
(二)成本企画模式是基于技术成本信息的管理工程学方法
成本企画则认为,成本绝非单纯是账簿的产物,它既然在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该从管理工程学的(以价值工程为主要手段)技术层面去把握成本信息。成本企画虽也利用会计信息,但却主要采用非会计属性的工学方法实施管理与控制。不妨认为广义的成本企画即指成本工程,如果要对成本企画作狭义的限定,则是指成本工程在新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简而言之,成本企画具有强烈的管理工程学属性。当然,并不能因为成本企画的管理工程学属性,而将其排斥在会计学体系之外,因为成本企画毕竟服务于改善、疏导成本信息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林万祥.成本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陈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 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 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作业成本控制; 成本企画; 差异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各自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发展了新的成本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在成本管理的实践中广泛应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本控制模式,其中以作业成本模式和成本企画最为典型。作业成本模式和成本企画模式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是两者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控制所起到的作用和功效是极其显著的。如果对其内在属性和方法机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两种成本控制模式虽然有着相似的基本属性,但在表现形态和方法构造等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存在的差异。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一)作业成本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
1.技术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脑化设计与制造系统的建立,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适时制生产系统(jit)应运而生。适时生产系统采取由后向前拉动式的生产系统,即以最终满足顾客需要为起点,由后向前进行逐步推移来全面安排生产,它需要企业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实现“零库存”,要求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能像钟表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使之达到很高的效益和效率。的实施,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背景。从消费者角度看,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适应性,及时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而改用能对顾客多样化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的制造系统——弹性制造系统(fms)。因此,变革传统成本管理会计方法已不可避免。
3.现代生产环境变化对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提出挑战。在自动化和jit时代,成本计算的基础成本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方面,生产自动化使单位产出的直接人工费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间接制造费用呈多样化趋势。针对成本结构的变化,采用传统的变动成本法已经失去了成本计算的意义。同时,由于间接制造费用的增加和多样化,采用完全成本法就有了必要,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在柔性制造系统多品种少量生产的条件下,重复的作业大大减少,标准成本会计下的差异分析这一成本控制手段也逐渐失去功效。
(二)成本企画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
1.外部驱动。成本企画是日本型成本管理模式的核心和精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先在市场消费调查的基础上预测汽车将成为人们的一大消费需求,于是率先制定出制造“大众汽车”的计划,并从售价入手,挖掘内部降低成本潜力,从产品制造推向产品规划、设计和试制阶段,以扩大降低成本的空间。成本企画正是源自于日本丰田公司的新车开发和车型更新中。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籍此机会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其成功的秘诀主要得益于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功效的成本企画。之后,以汽车业为中心,成本企画在日本的许多行业中得以迅速推广并发展至今。成本企画的产生、发展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以国际市场竞争为外部推动的,是外部的市场竞争给成本企画注入了第一驱动力。
2.内部条件。日本的组织管理体制具有综合性战略管理体制的特征,它由工作团队精神、可视性管理、多功能化、全员质量管理、定期信息传导系统等构成。对于成本企画的组织管理体制,可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透视。第一,组织管理体制运作的文化基础——集体主义。第二,组织管理体制运作的形态——水平管理。如在成本企画阶段,成本会计人员与企画设计人员通过反复商讨以实施成本企画;在成本改善阶段,现场作业人员与管理人员协作一体进行成本管理和价值工程分析。因此,水平管理有利于疏导集体主义所内含的潜能释放,促成了全员参与和信息的交互式传递和运用,从而能够形成个人以组织为中心的协作局面。
作业成本模式是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产物,而成本企画则产生于特定的微观经济环境中,并且取得了卓越的管理成效。
二、成本控制的重点不同
(一)作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在于“作业”
作业成本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它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作业组成的集合体,企业不再以“产品”或“市场”来定义,而是以其所发生的“作业”来定义,“产品”或“市场”只不过是一种表象,“作业”才是实质。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心和起点,把重点放在每一作业的完成及其所耗费的资源上。它通过作业分析,溯本求源,根据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改变作业方式,重新配置有限资源,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作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就在于通过对作业的分析控制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并为企业提供用于决策、计划等的成本信息。
(二)成本企画控制的重点在于“产品及功能”
成本企画是一种先导性的综合性成本控制模式,其源流式成本管理的主要特质在于其预防性,借助源流管理向后续的设计、制造阶段推展,表现出逐层逐次的成本筑入特色。成本企画是针对“产品观念”展开的,拿成本企画所针对的典型产品汽车来说,大而言之有式样、格调这类“观念”,具体的又有行驶性能的“观念”、乘座感觉的“观念”和用途上的“观念”等。所有这些“观念”所表示的均是源自对产品本身的要求,把观念转化为现实就成为拉动成本上升的原因。不妨把这些“观念”理解为“产品及其功能”,而成本企画较之于传统的反馈型成本控制模式,正是表现为以产品及其功能为重点实施自觉的前馈型成本控制。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开发设计早期以有效的管理工程技术手段,贯彻成本筑入。
三、成本控制对象不同
(一)作业成本控制对象是有“空间”特性的动态业务过程
作业成本模式借鉴价值链思想,认为作业分析的重点是价值链间的连接关系。价值链连接关系,按是否超出企业自身活动的空间分为两类:“内部连接关系”与“垂直连接关系”。内部连接关系反映了一种初级过程思想,它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作业及其关系)的分析以消除无效浪费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垂直连接关系则是发展进化了的过程思想,它把一种超越自身的、全面的作业链导入业务过程,以利于更彻底的本源分析。因此,作业成本控制侧重于业务过程的“空间”形态为其实施对象。
(二)成本企画控制对象是有“时间”特性的动态业务过程
价值链并非业务过程的唯一展开形式,更为直观的展开形式是以产品业务的先后顺序来划分阶段。一般而言,一个产品应区分为设计阶段、生产阶段、消费阶段,这实际就是成本企画中的全生命周期思想。可以认为成本企画是侧重于业务过程的“时间”形态为其实施对象。作为成本企画最关键对象要素的目标成本是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具体表现,它把生命周期成本的“上游”与“下游”连贯起来。“上游”意味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革新阶段,具体地说是企画、设计阶段;“下游”则是产品交付顾客后的消费使用阶段。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过程思想的意义在于,它在产品式样未定型的阶段就全面地和彻底地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剔除了大部分的成本不利因素,具有更为鲜明的战略色彩。
四、成本控制时效不同
(一)作业成本控制具有事中、事后成本控制特性
作业成本模式中的成本控制思路始终是围绕产品本身展开的,从开发构思产品、设计产品直至生产出产品都是如此,直到产品设计已经成型,准备要实施制造的阶段才会将产品拿去与市场可能接受的水平相比较,如果成本太高就回到设计阶段,通过作业分析来进行作业重构,进而控制成本,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作业成本模式注重“适时管理”,强调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每一项作业的成本进行及时的发现、控制并改善,对发生的问题及时地分析、控制和改善。从时效性来讲,作业成本模式具有事中、事后成本控制的特性。
(二)成本企画控制具有事前成本控制特性
成本企画从构思时开始就关注目标利润的保证以及市场上所能够接受的售价应当是多少。它先基于最可能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期望利润来计算目标成本,再运用“成本价值工程”的手段来确保生产产品的成本不超过所制定的目标成本。在产品进入市场之前的任一阶段发现成本筑入成为不可能,它都要重新回头检查目标成本的设定是否合理或重新分解目标成本直至成功。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适销的可能性会更高。目标成本是成本企画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企业在产品的企画与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只允许是多少。这意味着把成本思考的立足点从传统的生产阶段转移到了产品的企画、构想和设计阶段,从而使对成本的控制由事中、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
五、成本核算方法不同
(一)作业成本模式运用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计算的理论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从形式上看,作业成本核算对直接费用的确认与分配和传统成本核算并无不同,两者的差别在于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和依据不同;从本质上看,如果说传统成本计算在直接费用的确认上依据的是因果关系,那么作业成本计算则是以资源流动为线索,将这种因果关系扩大到所有成本要素,使之贯穿于成本分配的全过程。
首先,作业成本法根据资源动因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作业导致对资源的需要,而耗用资源量的多少是由作业的执行情况决定的。其次,作业成本法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完成一定的产品或劳务需要相应的作业,产品或劳务等成本对象决定作业的种类和数量。可见,根据资源消耗的因果关系进行溯本求源的成本计算是作业成本核算的实质所在。
(二)成本企画模式运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
就归集与分配成本的方法本身而言,成本企画的成本核算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归集到成本中心,再分配到成本对象。这个核算成本的过程被称作成本估算,所不同的是归集与分配的成本值在成本企画的成本核算中还存在能否被贯彻的问题。因为成本估算是判定是否达成目标成本的一种关键手段,但它不是达成目标成本过程本身,尽管它在成本企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围绕着目标成本而是站在目标成本的对立面考虑问题。这是成本企画的基本思想所决定的。
六、信息来源及方法属性不同
(一)作业成本模式是基于财务成本信息的管理会计方法
作业成本模式是基于财务成本信息的方法,其管理方法在成本会计学科中有所体现,即借用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成本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
(二)成本企画模式是基于技术成本信息的管理工程学方法
成本企画则认为,成本绝非单纯是账簿的产物,它既然在制造过程中发生,就应该从管理工程学的(以价值工程为主要手段)技术层面去把握成本信息。成本企画虽也利用会计信息,但却主要采用非会计属性的工学方法实施管理与控制。不妨认为广义的成本企画即指成本工程,如果要对成本企画作狭义的限定,则是指成本工程在新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简而言之,成本企画具有强烈的管理工程学属性。当然,并不能因为成本企画的管理工程学属性,而将其排斥在会计学体系之外,因为成本企画毕竟服务于改善、疏导成本信息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林万祥.成本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陈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 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 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下一篇:推广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