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产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与变革论文(共2篇)
第1篇:“互联网+农业”构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路径
引言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概念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同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春天,农村市场成为新的蓝海,如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1995年底,国家正式启动“金农工程”,在郑州交易所成立了集诚现货网(即中华粮网的前身),标志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始。农民开始在淘宝网上开设自己的网店,2005年、2006年前后,在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农村中,最早的一批草根农民率先在淘宝网上开办网店,并实现创收。现在这些农村草根网商不仅成了专职网商,而且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周围群众纷纷网上创业开店。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激发农村电子商务的市场潜力,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2015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育农村电商环境,力争在1到2年内,在全国创建培育200个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6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150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打造50个传统流通及服务企业转型典型企业,培育100个网络服务品牌。2015年5月,国家邮政局、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快递向西向下”服务拓展工程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健全城乡快递服务网络,加强快递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2015年8月,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颁发,为完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提高农村流通效率、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015年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里程碑。2015年,县域电子商务全面引爆,农村电子商务开始采取全面的“整县推进”方式,大大加快了农村电子商务的覆盖速度。2015年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的全面实施,截至2015年12月底,已经在200个县建设了1万个农村淘宝服务站;京东紧随阿里巴巴步伐,2015年已开700个县级服务中心,特产馆及特产店相关商家达到600多家,1200个京东帮服务站,乡村推广员已达到15万人,可覆盖15万行政村,其中有许多是中西部农村。苏宁2015年建成1000家苏宁易购服务站,同时还启动了电商扶贫“双百计划”;中国邮政加速农村电商布局,仅陕西就新建村级服务点3000个,山东、河南建设规模更大。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计划,京东商城的“京东帮”服务店,苏宁云商的苏宁易购服务站模式,都是逐步走向开放式的社会化经营的表现。农村电子商务给农民带来更多便利与更多创业机会,从而带动整体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015年“双11”,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农村消费者积极踊跃。“双11”开始后仅8分钟,农村淘宝销售超过千万;截至12日0时,农村淘宝消费数据突破2亿元。2014年我国农村网购规模超过1800亿,农村网购用户已占农村网民的40%。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中华合作时报社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电子商务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800亿元。当前,农村居民对网购接受程度达到了84.41%,人均网购消费金额预计在500-2000元。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说“农村的市场是一个新的蓝海市场,我们发现在整个网购这样一个现象的背后,其实在三线四线五线六线城市的分布是超过一半的,所以未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在这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农业对电子商务市场需求巨大。最近几年,类似陕西多地油桃滞销,许多成熟油桃卖不出去,果农只好扔在河里,这样的“丰收的烦恼”新闻比比皆是。农产品丰收了,但农户找不到市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等特殊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使得农村信息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电子商务能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另外,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化解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在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形不成规模,自产自销的方式效率低,成本高昂。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把小农户集合在一起,在市场销售环节上实现规模化效应,使得小农户同样具有竞争力。
其次,农村生产、生活方面对电子商务市场需求巨大。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没有规范的大规模超市、商场等购物场所,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得农村消费选择范围小,购买商品没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国内有1/3以上的农民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农村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农户对商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而在线营销的普遍低价正好满足了农村市场的需求。
最后,农村劳动力对电子商务市场需求巨大。随着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回升、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民开始返回农村。电子商务将为这些返回农村的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渠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收入的增加会吸引更多劳动力从事农村电子商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创业就业。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
随着国家“互联网+农业”战略的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激发了消费活力,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既是硬件的建设,也是软性的建设,两手都要抓。
(一)政府推动
政府要大力创造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包括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发展农村电商的总体思路和重大战略,出台对农村电商的各种扶持政策,并建立支付和安全认证、物流体系等相关电子商务法律规范。为了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政府建设农村信息化工程,农村进行光纤网络建设,农村宽带提速、降费,广大农村全面覆盖信息网络及免费的WIFI。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农村电商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并完善农村电商融资渠道。
(二)观念更新
虽然广大农民、创业青年及企业对农村电子商务开始有所了解,但真正让其参与进来,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真正一员,还是有相当大的困难。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彻底根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等、靠、怕的顽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认识上的盲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坚持合理布局,有序合理的规划,放大步伐,稳步向前推进。使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形成优势产业,拉动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物流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农村物流配送效率低、成本高阻碍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的网购群体比较分散,且交通不便,导致许多快递公司的配送范围一般只到县城一级,到乡镇一级很难,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一直不畅通。另外,物流瓶颈同样制约着农产品的网上销售。鲜活农产品保存时间短且易损耗,怎样让农产品从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快速到达城市居民的手中,是农村电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应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优化,提高农村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要落实“绿色通道”政策,为鲜活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四)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平台建设
首先是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村。在总结“淘宝村”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具有特色产品和电商从业人员等条件的乡村开展电子商务,鼓励当地村民网络创业,促进网商在农村的集聚发展;建设乡镇电子商务创业园。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利用闲置厂房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为当地网商和农村创业青年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用房、网络通信设备、仓储物流,并提供培训、摄影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对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网商进行重点孵化,培育一批在农村扎根的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农村特色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并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中国邮政等为产业带,搭建区域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融合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建设立足农村、面向全国及全球市场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基地。
(五)加快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县级区域商品配送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并逐步增加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数量,增加服务功能。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不仅能为农民网络购物服务,而且能提供小额现金存取、转账汇款、手机充值、水电费缴纳、车票代购、农产品网上销售、快递包裹存取等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六)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根据阿里研究院与淘宝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微报告》预测,未来两年全国县域网商对电商人才的需求达200万。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实战型人才,他们需具备网上开店、网上设计与装修、网店运营与推广、客户服务等知识与能力。为此,应把电子商务创业致富的农村青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选聘农村电子商务导师对其进行技能培训,给予金融支持;建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库,成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协会;要建立市级、县(镇)级、村级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学校,打造市、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一村一基地”。
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农村电子商务拥有巨大市场空间,各大电商都瞄准了这片充满无限财富的“蓝海”。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商品和服务至上,真正深入农村,不断创造出给农村居民带来实惠和便利的产品、运营模式与平台及服务,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创业,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2篇: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与变革效应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被视为电子商务“新蓝海”的农村电子商务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势头,农村网店、农民网商、农村电商交易额均得到了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3年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农产品卖家达到39万个,相当于所有淘宝网卖家的1/20;2014年我国农村网络消费总额1800亿元,预计2016年这一数字将攀升到4600亿元。今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要“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基础。可以说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潜力,电商下乡都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技术不断更新,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渗透不断深入,呈现出以下四个趋势。
1、由传统电商向新型电商转变
这一转变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初期的农村电子商务主要是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大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实现农产品购销。其模式是“农产品网站+电话+货运公司”,即先通过网站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再通过电话进行商务洽谈,最后签订购销合同,由卖方或买方组织货运完成交易。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挣脱了地理位置的束缚,拓展了农产品交易市场。随着互联网、电商平台、网络支付、社会信用、商业保险等软环境的发育成熟,更多的农业经济组织和个人走向了即时线上交易平台,并跟随信息产业的成长一路发展了B2B、B2C、C2C、B2B2C等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这种“本地产品+电商平台+网络支付+专业物流”的模式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甚至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农家乐经营户、民宿业主、观光农场也实现了线上交易、线下现场消费体验的O2O电商模式。
2、从单向电商向双向电商转变
这一转变则得益于部分农村地区仓储、交通、物流、信息设施等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与到实体店购物相比,网络购物不仅可挑选范围大、送货上门,而且价格便宜,对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有莫大的吸引力。根据CNNIC统计,2014年底,农村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年增长率高达40.6%。在农村消费品电商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配套产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专业物流企业农产品仓储物流的触角逐渐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的小生产也逐渐地与更大的市场实现了对接。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甚至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农户就可以在淘宝网、微店等电商平台零成本开店经营。这让农村电子商务不再是农业企业的“专利”,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年从中发现商机,开始把本地特产甚至家具、服装等商品放到网店出售,一大批农民网商涌现。这让农村电商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的极简模式。农村电子商务的信息流、物流不再是单向的消费品购买,而是形成了与不同分工的行业和地区互通有无的双向电商。
3、从经济发展向改善民生转变
这一转变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电子商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无疑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一方面是生产、生活消费品向农村开拓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乡村旅游资源对外营销增收。但从政府角度来看,在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还是优化社会管理、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比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的特色办证、公开拍卖、网络售票等等。特别是政府推动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重在建设“集农产品综合服务、农产品交易、全网代购”于一体的农村电商综合平台,构建农产品信息服务、检测、仓储配送中心,实现农产品生产与营销的全程服务。在浙江、江苏等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省份,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实现电商服务全覆盖,让村民现金存储、农产品销售、日用品购买、信函、包裹、汇兑、水电费交纳、手机充值等都搭上电商平台。
4、从个体电商向区域电商发展转变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遍地开花的农民网商,通过产业集聚自发形成了淘宝村、淘宝镇等区域化农村电商。二是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企业,纷纷启动了电商下乡的步伐。2014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千县万村”计划为主体的农村战略,宣布将在未来3—5年之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县以及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在阿里巴巴的带动下,包括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也推出了各自的农村电子商务计划,“电商巨头下乡”已成潮流。在这些市场主体的积极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截止到2015年6月底,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项目已累计覆盖全国17个省,建立63个县级服务中心,建成1803个村点服务站。三是中央政府将三农作为核心工作,陆续出台各种推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速度。2014年国家农业部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国家商务部则推出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计划。地方上,浙江政府力推的“遂昌模式”和“赶街”项目已经走在了前列,致力于实现“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为交通不便利、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居民在购物、售物、缴费、创业、出行、娱乐资讯获取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二、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发展的重构
农村电子商务对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消费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渐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在江苏沙集镇、义乌青岩刘村、四川省青川县、浙江丽水市遂昌县等农村电商发展高地,农村电子商务区域生态正在以点带面的态势涌现,极大地改变着传统农业经济和产业形态,改变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发展的重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产品市场的优化
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销售直达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销区市场,让农产品市场格局发生根本转变。一是买卖双方信息更加充分,同一大市场竞争参与者增多,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有效调控农产品市场价格。二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促进产销衔接、倒逼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等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竞争加剧让各类农产品优胜劣汰,更加有利于通过地域分工优化、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市场竞争的倒逼作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更大范围产销市场可以为农民反映真实、准确、有效的信息,有利于农民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四是农产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直销和预售,可以在收到消费者订单后,统一进行采收农产品,批量包装后由产地直接送达消费者,有效地减少中间环节和流通的费用,降低了农产品电商的成本,让生鲜果蔬类农产品的新鲜度更有保证,消费者能以实惠的价格购买到最新鲜的农产品。同时,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和市场风险,降低和杜绝农产品公共安全事件的出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14年底,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
2、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农村电商本身就是一项增加就业、吸引资金、留住人才、助农增收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还壮大了农业生产、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业、仓储物流等产业体系。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舒适、自由的个性化旅游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休闲娱乐方式,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特性成为城镇居民放松身心的首选。由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游客了解旅游信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得旅游资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能有效地把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愿望。电子商务给旅游景区、农家乐、民宿业主带来了新的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手机APP推销线路,宣传资料制成图文并茂的信息上网展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同时,便捷的网络支付和体验分享更提高了乡村旅游的乐趣。甚至,一些电子商务村做起了与“农”完全不相关的产业,并集聚出相当的产业规模,如浙江省缙云县的“北山狼”户外装备和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的家具行业,其中沙集镇除了聚集了14家快递物流企业,还拥有家具生产厂180多家,板材贴面厂6家,还有1家网站专业服务商,为网商们提供法律、网络知识的服务。农村电商激发了农业生产、传统手工业的活力,促进了农村地区交通、仓储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发育和进化升级。
3、农村社会结构的优化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吸引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和倾斜,也吸引了电商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布置和发展,给一些远离中心城市的县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淘宝村”已增至211个。在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下,电子商务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越来越多的打工族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创业,同时也带动了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缩小了城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差距,让一度衰落的村再次迸发出新的活力,产生出就地城镇化的效果。劳动力回流不仅让农村地区恢复了自身发展功能,也让这些农村地区告别了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三留守”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发展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文化的传承和繁荣也指日可待。根据沙集镇派出所提供的数据,东风村自2008年起,治安案件数量明显减少,打架、偷盗等治安案件已经销声匿迹。
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监管、经营规范、发展环境、基础配套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1、产品标准化缺失导致的产品质量挑战
消费者都习惯于“货比三家”,不仅比价格,更重要的是比质量。但在农产品电商中,消费者由于不能亲自挑选而对农产品的质量存在担忧。即使到手的商品新鲜度、形状、色泽、口味极好,消费者心里也难免存在农药残留、激素残留、防腐剂等食品安全隐忧。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市场准入机制缺失,农民网商个体和农业企业数量繁多,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无法保障,而在信息时代一旦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必将对同类和同区域的农产品销售产生严重打击。
2、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带来的管理挑战
目前,我国农村网店普遍存在网店经营水平低、规模小且分散、服务质量不高、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此类农村网店大多属于自营性质,农民网商只是开设网店并将自家农产品信息放在网店上进行销售。对于如何有效推广营销自家农产品、如何做好售前售后服务、如何吸引消费者并锁定消费群体等专业知识和手段并不了解,导致销量仅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出现了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单家独户开设的农村网店会造成资源浪费、同类农产品恶性竞争,无法整合资源、发挥农产品电商的集中优势。同时由于农民网商的组织化程度低,在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农产品质量的把控能力、市场的谈判能力和资源共享功能上缺乏优势。
3、发展条件不均导致的地区发展失衡挑战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致富、农业物流、农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组织结构优化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中西部及广大山区农村或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和网络设施落后;或资源禀赋差,没有独特优势的产品可供出售;或创业人才缺乏,坐拥宝山却无人挖掘。这些农村地区既没有农村电子商务自然萌发的条件,也不具备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的实力,只能对这个新兴产业望洋兴叹,同时也与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诸多改善民生的好处失之交臂。
4、农产品保鲜困难带来大量包装物的挑战
相较于工业产品,农产品更加脆弱。作为农村电子商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仅要力求保鲜,还要面对长距离运输和相对较差的路况,因此对包装品的要求也更高,客观上造成过度包装,单笔物流成本上升。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兴盛,这些包装物造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
5、基础配套薄弱导致产业推动乏力的挑战
完备、高效的基础设施和通信设施是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和安全保障的前提,而我国农村现今网络通信设施的现状,在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和保障条件各方面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要求。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关系到电商平台和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延伸和布点。而物流设施不完善会引起单笔物流成本偏高,导致农产品电商的整体规模偏小,网购的渗透率偏低。同时,缺乏冷链物流的生鲜农产品容易腐化变质,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数据显示,因缺少冷链物流,我国每年的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比高达27%,每年有超过1亿吨的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前腐烂变质。
四、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消费者购买线上农产品不仅买的是产品,还有安全、服务和品牌,健全农产品标准化、建立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需要。要加强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动植物检疫体系、安全追溯体系、质量保障与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各地政府、农协等应根据各类农产品的具体情况,借鉴现有应用中的农产品标准,制定出适于各地各类农产品的统一标准。政府和行业要推广并培训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户的标准化意识,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农村网商、专业服务商、农业协会等应建立品牌意识,借助地理标识、生产者标识、文化故事标识来建立农产品品牌,在包装设计、品牌标识的设计上做到品牌的提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加快新型电子商务主体培育
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公司、电子商务协会等组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新型电子商务主体在产品质量把控、仓储物流、融资和吸纳人才方面的优势。扶持新型电商主体通过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中心,树立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地区网上购物的发展,使广大农村和全体农民都从电子商务中受益。同时要扶持农产品电商的专业服务商发展,为农村网商提供客服外包、专业培训、技术讲解等各种服务;发掘本地农产品资源和本地特色农产品;综合当地农户的农产品资源,集中向电商平台供货;帮助农村网商借助专业涉农服务商的力量,提高网店的专业度和服务质量。
3、处理好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作用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致富、农业物流、农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组织结构优化等事关“三农”的各个方面,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新兴力量。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引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出台支持政策措施,支持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电商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拓展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面,探索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新模式。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利用“万村千乡”市场网络,改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服务环境。电子商务发展落后地区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培训电商操作员,逐步建成覆盖城乡、配套衔接、布局合理、便民惠民的电商骨干网和服务网店,尽早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4、加快推进农产品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要尽早对这样的趋势做出反应和改变,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鼓励发展绿色包装,在将对环境的伤害减至最低的同时控制包装成本,以提高利润增强竞争力。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完善法律法规,行业积极倡导绿色物流,规范快递包装。要尽快出台网购快递包装的技术规范,促进包装标准化。转变包装理念,逐步实现包装材料的绿色性,包装制造环节的绿色性以及包装材料消耗的最少量化。具体的指导理念是:减少包装材料;回收使用材料;重复使用包装材料;循环使用包装材料和包装标准化。引导农村电商主体和物流企业树立一种节约的风气,比如在设计包装时秉承节约的原则,尽可能降低能耗,便于拆卸,使材料能得到循环使用;在包装上附上一些环保小贴士,提醒消费者不要乱扔包装废弃物;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进行统一的配送、装载和包装回收。
5、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政府、企业和相关的行业部门应合作进行规划协调,从经济、合理、资源整合的角度规划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布局。强化快递枢纽、服务网点与重点农产品、农资、农村消费品集散中心的有效对接,引导有条件、有能力的快递企业在特色经济乡镇、交通枢纽乡镇等地区建设较高标准的服务网络。鼓励快递企业与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共同制定运输、配送计划,发展农村共同配送。加快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末端网点的健全完善,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电商网络覆盖。鼓励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商贸流通企业在服务创新、末端投递等领域广泛开展协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健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应用,从生产、运输、销售建立整套可追溯的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农业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同时加强信用环境的建设,以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为电商人才在农村创业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