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模式及业务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7 09:58
[摘要] 移动支付是当前电子商务领域的一个亮点,本文介绍了移动支付的两种应用模式,分析了各自的适用场合、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 移动支付 模式 电子商务
一、引言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客户的手机,通过短信、语音、射频识别等方式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在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移动支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有调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每月增长数量超过500万户,2007年用户总数将突破5亿。这显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将为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的将会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从客户应用的角度,将移动支付归纳为两种模式,介绍了各自的适用场合、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
二、移动支付的两种模式
客户若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前提是须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捆绑,此后在交易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额会直接从银行卡上扣减。
在此前提下,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主要迎合了客户不希望亲临现场就可进行交易的需求。客户可使用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物业管理、交通罚款等公共事业缴费,或者用于彩票购买、手机订票、手机投保等交易。这种支付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无需排队,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国外如爱立信公司的mobile e-pay解决方案,在国内如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钱包”业务,都支持这种支付模式。
在当前2g/2.5g的通信环境下,手机还只能浏览一些简单的网页,要进行网上购物还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将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与基于pc的网上支付结合起来,构建成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例如与支付宝结合,现在支付宝是用客户的e-mail登录,如果服务提供商之间加强协作,使客户用手机号码也能登录,这样就可以将移动支付与网上支付合并为一个id,既方便于管理银行账户,又扩展了非面对面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与支付宝一样,手机号码已采用实名登记,因此较好得保证了客户的信用度。
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模式是面对面的支付模式。如今,人们虽然能够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购物,但网上购物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在商场里亲身购物时所体验到的人文享受。亲身购物的过程就是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使交易最为简便呢?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在商场内的刷卡消费。
曾经出现过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支付,但是短信在发送、回复的过程中信道易受干扰,期间的延时难以预计,而且零售交易金额少但次数多,频繁地发送短信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今后的趋势是在客户的手机与商家的终端之间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客户只需将手机靠近终端,再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
较早的移动设备普遍采用红外线技术进行近距离通信。其缺点有二,首先是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处在笔直的视线内且要精确对准,另外,红外通信缺乏有效的安全协议。作为建立个人局域网(pan)的一种技术,蓝牙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持设备的无线连接,然而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它的连接速度存在问题。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被业界公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今后,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主要基于该技术。客户只需将内置rfid芯片的手机或pda靠近商家的阅读器,阅读器识别用户id和存储在芯片内的金额,并传送交易信息及电子签名至支付平台实现扣款,系统内部接口遵循移动运营商专门制定的标准协议《小额支付交易协议mptp1.1》和《小额支付通信协议mpcp1.0》。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图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如图所示,虚线框(a)为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虚线框(b)为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两种模式有各自的适用场合,今后的手机将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
三、有待加强的方面
无论哪种模式的移动支付,由于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捆绑在一起,因此账号内存款的安全就与手机直接相关。如此情形下,除了银行必须对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进行加密以外,运营商需要对手机信号进行加密,手机制造商需要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保密性能。在过去的两年内许多厂商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开发移动支付的安全框架,包括开发出多种无线pki方案。
对于习惯了只把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人们来说,移动支付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因此,提高市场认知度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向消费者宣传移动支付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且要让商家、运营商及银行都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商机。
四、前景分析
国内的移动支付业务从2003年开始正式起步。至2005年,用户数已达1560万,产业规模达3.4亿元,其中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业务占了绝大多数份额。预计2007年,随着人们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运营商、银行、商家等各方从中获取利润的逐渐增多以及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业务将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根据诺盛电信咨询提供的数据,到2008年,移动支付的用户数将达到1.39亿人,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将达到32.8亿元,届时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占相当大的份额。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移动支付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但是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它的方便、快捷、安全等特点是勿庸置疑的,本文所介绍的两种移动支付模式就是将来人们解决日常支付事务的主要手段。况且3g日益临近,无线移动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各家服务提供商(sp)和内容提供商(cp)已经蓄势待发,准备在无线增值市场大展拳脚,移动支付正是各方关注的热点。因此有理由相信,移动支付的发展壮大已是潮流所趋,它在中国的全面普及将会很快到来。
[关键词] 移动支付 模式 电子商务
一、引言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客户的手机,通过短信、语音、射频识别等方式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在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移动支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有调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每月增长数量超过500万户,2007年用户总数将突破5亿。这显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将为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的将会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从客户应用的角度,将移动支付归纳为两种模式,介绍了各自的适用场合、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
二、移动支付的两种模式
客户若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前提是须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捆绑,此后在交易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额会直接从银行卡上扣减。
在此前提下,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主要迎合了客户不希望亲临现场就可进行交易的需求。客户可使用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物业管理、交通罚款等公共事业缴费,或者用于彩票购买、手机订票、手机投保等交易。这种支付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无需排队,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国外如爱立信公司的mobile e-pay解决方案,在国内如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钱包”业务,都支持这种支付模式。
在当前2g/2.5g的通信环境下,手机还只能浏览一些简单的网页,要进行网上购物还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将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与基于pc的网上支付结合起来,构建成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例如与支付宝结合,现在支付宝是用客户的e-mail登录,如果服务提供商之间加强协作,使客户用手机号码也能登录,这样就可以将移动支付与网上支付合并为一个id,既方便于管理银行账户,又扩展了非面对面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与支付宝一样,手机号码已采用实名登记,因此较好得保证了客户的信用度。
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模式是面对面的支付模式。如今,人们虽然能够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购物,但网上购物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在商场里亲身购物时所体验到的人文享受。亲身购物的过程就是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使交易最为简便呢?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在商场内的刷卡消费。
曾经出现过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支付,但是短信在发送、回复的过程中信道易受干扰,期间的延时难以预计,而且零售交易金额少但次数多,频繁地发送短信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今后的趋势是在客户的手机与商家的终端之间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客户只需将手机靠近终端,再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
较早的移动设备普遍采用红外线技术进行近距离通信。其缺点有二,首先是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处在笔直的视线内且要精确对准,另外,红外通信缺乏有效的安全协议。作为建立个人局域网(pan)的一种技术,蓝牙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持设备的无线连接,然而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它的连接速度存在问题。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被业界公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今后,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主要基于该技术。客户只需将内置rfid芯片的手机或pda靠近商家的阅读器,阅读器识别用户id和存储在芯片内的金额,并传送交易信息及电子签名至支付平台实现扣款,系统内部接口遵循移动运营商专门制定的标准协议《小额支付交易协议mptp1.1》和《小额支付通信协议mpcp1.0》。
当前,在亚洲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在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已经应用rfid技术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的felica手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从2005年推出至今已经吸引了4000万用户,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大。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基于该技术的面对面的移动支付系统在中国的实施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图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如图所示,虚线框(a)为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虚线框(b)为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两种模式有各自的适用场合,今后的手机将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
三、有待加强的方面
无论哪种模式的移动支付,由于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捆绑在一起,因此账号内存款的安全就与手机直接相关。如此情形下,除了银行必须对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进行加密以外,运营商需要对手机信号进行加密,手机制造商需要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保密性能。在过去的两年内许多厂商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开发移动支付的安全框架,包括开发出多种无线pki方案。
对于习惯了只把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人们来说,移动支付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因此,提高市场认知度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向消费者宣传移动支付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且要让商家、运营商及银行都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商机。
四、前景分析
国内的移动支付业务从2003年开始正式起步。至2005年,用户数已达1560万,产业规模达3.4亿元,其中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业务占了绝大多数份额。预计2007年,随着人们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运营商、银行、商家等各方从中获取利润的逐渐增多以及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业务将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根据诺盛电信咨询提供的数据,到2008年,移动支付的用户数将达到1.39亿人,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将达到32.8亿元,届时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占相当大的份额。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移动支付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但是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它的方便、快捷、安全等特点是勿庸置疑的,本文所介绍的两种移动支付模式就是将来人们解决日常支付事务的主要手段。况且3g日益临近,无线移动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各家服务提供商(sp)和内容提供商(cp)已经蓄势待发,准备在无线增值市场大展拳脚,移动支付正是各方关注的热点。因此有理由相信,移动支付的发展壮大已是潮流所趋,它在中国的全面普及将会很快到来。
上一篇:网络安全中的加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