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发布时间:2015-07-09 10:08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知识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时代的特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是信息资源管理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信息社会将呼唤大量从事该专业工作的人才。我国既缺乏从事信息采集、经济预测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硬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既通晓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造就新型的信息管理人才,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以适应社会信息管理这一要求,成为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ept),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字,即"管理信息系统"(mis)。现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这一专业,有的成立了信息管理学院。在我国,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了对应的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差不多所有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性大学陆续建立起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具有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优势的工科院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办起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200所以上,且已有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种层次。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已是一个客观事实。这表明社会对这方面人才是迫切需要的。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种需要还会不断增长,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2.1.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业务功能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领域包括事务处理、管理信息、知识工作、办公信息、决策支持、群决策支持以及经理支持等系统,这些信息系统针对组织中的某个具体管理功能(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在这方面,学科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解计算机应用的特定领域,以建立组织中应用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逻辑。
2.2.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该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研究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建立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早期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造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为组织提供更多的价值(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的竞争力或创造新的价值);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和商品化软件市场的形成,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信息系统的实施及相关的管理问题。
2.3.信息系统的管理。早期的信息系统基于大型计算机主机,因此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此后,随着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和软件的普及,如何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起,信息系统"外包"成为新的热点,为本学科提出了诸如"信息系统"的可控性、基于合同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研究问题。近年来,信息系统管理的研究课题反映了复杂的管理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变革,以及全球化经济中的跨国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问题研究通常是跨学科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战略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等。
2.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尽管如今信息系统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但从计算机被引入管理领域起,就一直有人怀疑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信息系统的评价,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就一直是该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早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的目标基本上是提高运作的效率而不引起组织的变迁,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就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评价信息系统价值的方法。然而,随着组织中的综合信息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信息系统的战略价值和无形的品牌价值等非直接的经济价值必须加以考虑。同时,信息系统的组织价值还面临着如下的问题:谁获得益处?是否其中的一些人员会失去位置?是否一些人员的权力会被改变?是否组织会因为信息系统的使用变得脆弱(如由于系统的故障、专家乃至运作人员的流失)?
随着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传统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就显得更不适用了。人们必须从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经济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寻求答案。
2.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从该学科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以至生活模式的影响。研究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以外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不同影响;考察信息系统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议
3.1.坚持宽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同时该专业的学生应该精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方面应该是专才。
3.2.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是经济的支柱,信息是经济的生命。"这是日本人的观念。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原因就在于充分利用和挖掘了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然而在我国,这种信念、观念和意识仅为一部分人的认识,不少人还处在朦胧状态。因此,强化信息意识,提高国民的整体信息意识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图书、互联网等一切传播媒介,大力普及信息意识,增强人们的信息智能,提高人们认识信息、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3.3.加强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人们对信息利用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而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技术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过程及原理方法的核心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由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又会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课程体系会呈现一定的变动性。
3.4.教师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育思想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双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反之,为了引进和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进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3.5.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采用按专业教育内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实验教学的模式,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专业实验室,一方面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6.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我们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一个缺乏优秀教师队伍的专业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在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尤其要注意利用因特网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7.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开拓人才
从当前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就业市场的拓宽看:未来21世纪的发展前景,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遍强烈;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就业市场上需要的不是传统的信息管理人员,而是既精通信息知识,又具有某些专门领域知识的"双料"专家,即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多面手,尤其是社会适应性强的开拓型信息管理人才。这一需求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教育机构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
3.8.注重与国际接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主要是指:专业口径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技术规范与体系方面的接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改革中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要在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保持我国的特色,发挥我国的优势,确保有关教育与学术交流的渠道比较畅通,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持续发挥其优势,以求与国际上本专业的教育同步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目前情况和教育面向21世纪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在优化我国信息专业结构中实现宽口径的国际接轨,着重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国际化,以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结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因此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没有操作经验可以借鉴,社会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必须在理论深度具有一定基础上,认识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02).
[2]黄俊民,顾浩.信息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0,(04).
[3]杨风召,程超.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06).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知识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时代的特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是信息资源管理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信息社会将呼唤大量从事该专业工作的人才。我国既缺乏从事信息采集、经济预测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硬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既通晓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造就新型的信息管理人才,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以适应社会信息管理这一要求,成为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ept),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字,即"管理信息系统"(mis)。现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这一专业,有的成立了信息管理学院。在我国,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了对应的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差不多所有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性大学陆续建立起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具有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优势的工科院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办起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200所以上,且已有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种层次。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已是一个客观事实。这表明社会对这方面人才是迫切需要的。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种需要还会不断增长,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2.1.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业务功能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领域包括事务处理、管理信息、知识工作、办公信息、决策支持、群决策支持以及经理支持等系统,这些信息系统针对组织中的某个具体管理功能(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在这方面,学科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解计算机应用的特定领域,以建立组织中应用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逻辑。
2.2.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该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研究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建立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早期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造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为组织提供更多的价值(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的竞争力或创造新的价值);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和商品化软件市场的形成,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信息系统的实施及相关的管理问题。
2.3.信息系统的管理。早期的信息系统基于大型计算机主机,因此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此后,随着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和软件的普及,如何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起,信息系统"外包"成为新的热点,为本学科提出了诸如"信息系统"的可控性、基于合同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研究问题。近年来,信息系统管理的研究课题反映了复杂的管理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变革,以及全球化经济中的跨国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问题研究通常是跨学科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战略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等。
2.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尽管如今信息系统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但从计算机被引入管理领域起,就一直有人怀疑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信息系统的评价,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就一直是该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早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的目标基本上是提高运作的效率而不引起组织的变迁,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就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评价信息系统价值的方法。然而,随着组织中的综合信息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信息系统的战略价值和无形的品牌价值等非直接的经济价值必须加以考虑。同时,信息系统的组织价值还面临着如下的问题:谁获得益处?是否其中的一些人员会失去位置?是否一些人员的权力会被改变?是否组织会因为信息系统的使用变得脆弱(如由于系统的故障、专家乃至运作人员的流失)?
随着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传统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就显得更不适用了。人们必须从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经济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寻求答案。
2.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从该学科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以至生活模式的影响。研究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以外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不同影响;考察信息系统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议
3.1.坚持宽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同时该专业的学生应该精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方面应该是专才。
3.2.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是经济的支柱,信息是经济的生命。"这是日本人的观念。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原因就在于充分利用和挖掘了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然而在我国,这种信念、观念和意识仅为一部分人的认识,不少人还处在朦胧状态。因此,强化信息意识,提高国民的整体信息意识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图书、互联网等一切传播媒介,大力普及信息意识,增强人们的信息智能,提高人们认识信息、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3.3.加强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人们对信息利用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而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技术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过程及原理方法的核心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由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又会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课程体系会呈现一定的变动性。
对于专业课,目前有许多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是新开设的,要加强对这部分课程的研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或遗漏。由于本专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学科,因此,要不断地将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有关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方面的新课题和学科发展中的新理论与新知识及时吸收到课程中来,从而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此外,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和学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如美国、英国近年来在信息管理教育方面增设了许多有关信息技术、信息交流与人际交流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有关现代化技术类课程,首先要让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网络化知识,其次在基础课中充实新技术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范围包括基础物理、基础生物、基础化学、实用写作、外语,汉语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市场信息学、企业管理、社会信息系统管理等课程。
3.4.教师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育思想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双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反之,为了引进和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进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3.5.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采用按专业教育内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实验教学的模式,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专业实验室,一方面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6.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我们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一个缺乏优秀教师队伍的专业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在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尤其要注意利用因特网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7.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开拓人才
从当前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就业市场的拓宽看:未来21世纪的发展前景,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遍强烈;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就业市场上需要的不是传统的信息管理人员,而是既精通信息知识,又具有某些专门领域知识的"双料"专家,即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多面手,尤其是社会适应性强的开拓型信息管理人才。这一需求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教育机构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
3.8.注重与国际接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主要是指:专业口径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技术规范与体系方面的接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改革中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要在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保持我国的特色,发挥我国的优势,确保有关教育与学术交流的渠道比较畅通,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持续发挥其优势,以求与国际上本专业的教育同步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目前情况和教育面向21世纪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在优化我国信息专业结构中实现宽口径的国际接轨,着重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国际化,以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结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因此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没有操作经验可以借鉴,社会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必须在理论深度具有一定基础上,认识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02).
[2]黄俊民,顾浩.信息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0,(04).
[3]杨风召,程超.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06).
下一篇:电子商务的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