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十二五”期间江苏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09 11:12

  引言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自2011年5月江苏省颁布实施《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江苏体育行政部门一直致力于不断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了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合作协议。

  2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主要指标变化情况分析

  2. 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变化情况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为全民健身以及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也为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可能。自《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颁布实施以来,江苏省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2012年全省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2.32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9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新四个一”工程,70%以上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为全民健身以及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2国民体质达标率变化情况

  国民体质达标率,指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各地级市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发达地区国民体质达标率就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民体质达标率就低。例如地区GDP排名全省前列的苏南某市,国民体质达标率并不占优;GDP相对靠后的苏北某市,国民体质达标率却排在全省前列。这反映体质健康状况可能与地方生活习惯、地方文化及传统习俗等因素有较紧密的关联。

  2.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大众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原先对应的概念是“体育人口”,2007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之后用前者取代后者,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比例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可以看出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

  利用2012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和GDP数据,同样可以做一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与地区GDP相关系数为0. 477982789,说明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关联,但关联程度并不强烈。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可能依然与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有关,这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分析。

  再来考察一下国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的数据,我们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与地区分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北欧地区的国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普遍较高,西欧国家相对较低。

  2. 4体育社团数量变化情况

  根据江苏省体育总会提供的资料,截至2013年底,江苏省共有省、市、县三级体育社团2096个,其中市级436个、县级1588个;有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926个。

  从江苏省体育社团发展的级别类型来看,“十二五”期间,江苏省3级体育社团发展势头迅猛,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有些地区体育社团只有机构,但较少开展活动,在公共体育服务中未能发挥应有的组织与引领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1)“十二五”以来江苏省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呈现逐渐上升的总体趋势,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2.5平方米基本能够满足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2)江苏省不同地区国民体质测试达标率存在地区性差异。近年来各地区国民体质达标率变化并不显著,逐渐趋于稳定。根据江苏省国民体质测试达标率现状及年增长率分析,江苏省国民体质测试达标率有可能稳定在92.5%。

  (3)江苏省不同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该指标与地区GDP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地方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有关联。

  3. 2建议

  (1)在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指标体系中,建议包含如下主要指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国民体质达标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3级以上体育社团数量占体育社团总数的比例、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GDP比重等。

  (2)根据现有数据测算,建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各主要指标的目标值设定如下: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的目标值不低于2.5平方米;全省国民体质达标率目标值为92.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目标值4000 ;3级以上体育社团占体育社团总数的比例,目标值不低于1500;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目标值不低于25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GDP比重目标值不低于1.800。以上公共体育服务指标的目标值,都是以2020年作为目标年份,按照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目标要求,到2015年,苏南8000、苏中和苏北60%左右的市、县(市、区)完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再经过3年至5年努力,全省各市、县(市、区)全面完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创建任务。

上一篇:浅析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条件

下一篇:浅析公共管理伦理缺失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