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主导的城市规模扩张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同类型的城市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结构重组和空间扩大。城市规模扩张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制度在城市经济规模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对于城市制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和熊彼特所代表的演化经济学派、凡伯伦所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康芒斯所代表的社会法律学派以及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他们认为制度可以对经济体扩张起着良好的规范性作用,可以指引宏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诺斯将制度分为两种:非正式的制度指的是由于风俗、传统、地域理念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约束,比如宗教;而正式的制度,则是政府部门为了约束经济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的,要求经济参与主体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条款。制度是为利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存在的,在形成城市规模之后的城市扩张中,合理的制度安排在引导合理的经济秩序,避免柠檬市场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制度的存在有助于避免混乱的经济秩序,使得城市的规模的扩大趋于理性——结构上的不断更新,而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在本文中主要介绍的是城市规模扩张中正式制度所起的作用。
二、城市规模扩张的含义
城市规模扩张的概念最早是在1867年有《城市化基本原理》中提出的概念。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有关城市规模扩张原理有着不同的解释,形成以人口扩张、空间扩张、文化扩张、生态扩张等等。
1.人口扩张。人口扩张观点认为,将非城市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个简单的过程就完成了城市规模扩大。ge认为人口的集中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而他的支持者提出了“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人口规模不断转移”的观点。这种理论在现在虽然不能全面成立因其忽视了众多思想、文化、经济、社会等现实问题。但是从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人口扩张成为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
2.空间扩张 。空间扩张指的是在城市规模扩张中,一定地域的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但是这种片面的强调,忽视了精神、思维、教育等人文素养的变迁。
3.文化扩张。文化扩张指的是将城市发展理念、教育理念带入到乡村,通过人文影响逐渐实现扩张。这种规模扩张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片面强调人文影响。
三、制度在城市规模扩张中的作用
当初期的城市经由一定的路径依赖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壮大时,自发的城市规模扩张已经不能满足快速膨胀的城市形势,而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这种不足,避免“公地悲剧”。制度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特征。有效的制度可以协调各方面因素,实现城市经济规模有序扩张。已初具产业规模的城市,若要实现城市的合理化发展,则必须要对城市作出长远性、整体性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要基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经济要素、人口规模等作出合理判断。尤其重要的是,城市自身所处的经济位置、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作出合理判断。
1.避免公地悲剧 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公地悲剧”。所谓的“公地悲剧”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经济人利益最大化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造成的公共物品的大量灭失。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自组织性扩张中,由于每个经济经济个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很多公共利益,比如环境、交通等等,从而对经济发展形成阻碍。在这种依靠城市原始本能进行扩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政府可以通过指定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制度,实行强制性措施,来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2.先行导向型作用 制度引导具有先行导向性。城市政府作为城市制度的制定者,在即将开发城市某个地区、某项产业时,必然会出台一些列的相关政策。政府在制定制度时会结合城市的产业布局、竞争力发展而做出的决议。这时,作为经济个体,企业若选择政府要投资开发的土地进行商业活动,政府则会有大量的优惠政策;若无优惠政策,政府也会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吸引资金,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活环境,这样给企业发展带来长远契机。在我国改革开放城市经济的发展探索中不难发现,滞后型的制度总会带来一些列的问题。以山东省会济南为例。在发展初期,政府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发展态度,当再次采取措施时,原有的经济格局已不易再被打破,整个城市呈现出轴对称的发展趋势,只能在周线的基础上,很小范围内的向周围发展。因为“伦敦车辙”效应,整个城市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已经形成规模,只能在既定基础上发展。基于很多早期城市存在的明显问题,现在我国城市扩展规划具有明显的先行导向型作用。以上海的浦东新区为例,强有力政策的前期引导已经为入驻浦东新区的经济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浦东新区的发展也有效带动了整个上海的经济发展。
3.实现城市有效率扩张 制度引导可以实现城市的有效率扩张。有效率的扩张指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改进、提升带来的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原有的地域不能承受这种扩张带来的人口、土地的增长,进而寻求更多发展空间的扩展行为。作为整体经济的总揽全局者,政府出台每项经济政策时都会考虑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为以后的经济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而不仅仅是为了扩大规模而城市外延。对于城市需要郊区化的产业,政府就会相应的提供一系列的基础设施作为辅助,通常这些辅助设施会由于原先厂商原先所处地域,因而会吸引大量的厂商形成集聚,将外部化优势内部化,逐渐具有规模优势。对于整个城市发展而言,将相似性产业集中到一起,有利于节约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若所有不同的产业全部分散到一个城市的不同外部,带动所处新区域的发展,形成新的商业中心,最终会形成多个市中心的格局。有利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的有效利用,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
4.肃清市场 制度可以肃清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存在城市扩张需求的产业,基本都是厂商数目较多、现行的城市规模中限制了行业发展,因此需要更大的空间来满足行业需求。而厂商数目较多的产业,极易形成“柠檬市场”——即具有价格优势的劣质产品占据优势地位,而价格较高的质量较优的产品则占据了劣势地位,使得这个城市的产业相对于其他城市,不具有竞争优势。城市扩张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列的相关制度限制劣质产品生产者的外向扩展,提高劣质厂商的机会成本;对符合条件的优质厂商提供优惠政策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通过市场作用,淘汰劣质厂商,肃清市场,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四、小结
城市规模的扩张不是城市片面追求规模扩大的过程,而是一个城市全面规划、协调发展,实现有效率地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发性的扩张从个人或某些团体的角度发展经济,已经不能够满足城市理性发展的需要。制度填补了从“个人理性”和“城市理性”之间的障碍——将“个人理性”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引导,成为有利于整个城市经济有效率增长的“城市理性”。因此,在城市经济的扩张中,制度起着主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