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主义行政思想对舆论监督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6-01-07 11:56

  马克思主义行政思想认为有权力就应该有监督,当前建设全面的行政监督机制是我国落实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个环节是实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只有权力得到制约界限才会更加明确,所以在行政监督的过程中,除了党和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监督,公众社会力量的监督同样也是制约权力滥用和失控的重要方式。其中,舆论监督不仅是公众对权力机构及决策人实行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新闻媒体的特殊职能及时公正地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凝聚社会正能量。通过新闻报道等方式,有效的调动政府机构、媒体宣传机构及公众互动,完成有效的舆论监督,才能更好地健全行政监督机制。

 

  马克思主义行政思想对舆论监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行政思想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行政监督的理论和实践都正在不断地创新。

 

  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政思想理论,根据我国在行政监督实践中总结出的体会和特点,可以发现对社会改革中行政监督体制的创新启示,引导舆论监督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将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舆论监督虽然没有强制力,却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舆论监督不仅无所不在,而且也是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行政思想理论主要是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来阐释和说明行政监督理论,而实现行政监督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分解。加强权力监督需要更加科学地将理论应用到行政监督实践中。

 

    马克思十分重视新闻的批评监督功能,通过舆论监督来加强公共权力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可迅速有效地发现问题,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也能够促进权利决策与运行内容的程序规范性,以便更好地实行全程监督,同时有助于推动政务公开。舆论监督要发挥监督主体的作用,用权利制约权力,以马克思主义行政思想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原理,通过实践创新来实现对违规违纪现象的监督与揭发。

 

  强化监督意识和问责制。新闻舆论监督的背后其实是民意,想要更好地实现舆论监督需要提升社会公众整体的行政监督意识。公民是被服务的对象也是可以实施监督职能的个体,当社会舆论监督意识提升之后将会形成更好的监督氛围。

 

  其次,强化监督的问责意识有助于完善行政问责制度。舆论监督要坚持有责必问,尤其在当前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力度,将有助于问责工作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近年来,毒奶粉、有害添加剂等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方面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通过提升监督意识和加强监督力度,不仅有助于推动形成更为顺畅的舆论监督机制,也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开展行政工作。

 

  完善行政监督立法。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监督机构、媒体及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进行合法监督,但各地政府及行政部门对全程监督仍需要有更为细化的立法程序,才能有效地加大公众对舆论监督的参与度,从而更有效地保障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尤其是新闻舆论监督,尽管有一些保护政策和措施,但仍有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批评性的报道后遭遇不同程度的打击报复。有效的舆论监督依赖于行政监督立法程序的完善和更健全的规范,从法律上赋予公众和媒体更有操作性的监督权,只有有法可依才能够真正实现强化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而加强舆论监督的法制化,也有助于监督职能少受干扰。

 

  整合监督手段,提升监督效能。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行政监督,要合理运用多种监督手段。由于各监督主体不同,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与功能也不尽相同,需要与时俱进地对舆论监督及各种监督手段进行优化组合,来确保各行其是、各担其责,明确各种监督体系在党领导之下的分工和协作内容,确定具体职能和权限范围,在执行监督时统一行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在具体操作方面,舆论监督首先要在党的领导下明确方向和监督重点,在行政监督制度之下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新闻媒体需要做好协调机制,保证组织结构运作规范,集中具有公信力的监督力量。

 

  其次,各种监督机构和监督手段要相互配合来实现监督到位,舆论监督要做好预防性监督和适时性监督,防止漏掉监督对象和漏过监督内容的问题,避免出现监督不力的现象。此外,舆论监督可以和各个监督机构要建立沟通平台,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强化综合监督的效率和力量,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督。

 

QQ截图20160107115716.png


  推行政务公开,加强舆论监督

 

  强化大众舆论监督需要各地政府部门推行政务公开,对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相关内容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加速,各地政府在舆论监督等监督体系中不断尝试创新的方式和方法,公众不仅可以通过在传统新闻媒体上发表意见和建议参与到行政监督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媒体信息平台参与到舆论监督中。除了涉及国家机密及个人隐私等信息之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推行政务公开,为公众参与、监督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空间。而通过开放舆论,新闻媒体可以及时呈现更为全面的信息,避免公众因为缺乏信息而对政府行政工作产生不理解和不知情的情况,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何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虽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有所不同,但都是公众参与广泛并对政府起到监督职能的一种监督方式。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道德监督,以权利、道德等来制约权力。

 

  可尽管舆论监督在我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仍需要有好的制度来构建舆论监督的信任度,营造出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在提升公众参与度的同时形成社会舆论监督合力。在舆论监督的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缺位和失语等问题的发生,使舆论监督逐步向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实际作用。

 

  ——确保内容的真实度,以公信力强化影响力。舆论监督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密切,因此,监督的内容和传播的信息要建立在内容真实可信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由于目前新闻媒体是承载舆论监督的主要工具,而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公正真实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公信力高低。因此,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会直接影响其被公众信任的程度。公众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也应当确认内容的真实准确,才能够让舆论监督更加有力。同样,各地政府接受公众监督公布的信息也应当及时和真实,面对质疑的声音应及时应对,避免怀疑升级。相互信任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而交流和沟通则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因此发挥舆论监督职能的基础是真实和信任。

 

  ——建立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体系。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闻舆论监督,而当前以报纸等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与网络门户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正在发挥越来越强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舆论监督是建立在舆论体系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新闻舆论监督体系则需要政府相关行政机关在采访和信息公开等方面的配合,新闻媒体才能在坚守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随着社会公众愈发重视知情权、积极参与到舆论监督的实践中,新闻媒体要保持中立的立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操作程序来实行监督职能。同时,在我国现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之下应该尽可能地为实行舆论监督职能的公众和媒体记者提供一定的保障,让公众可以放心地参与到舆论监督中,也有助于激发公众的热情更好地提升舆论监督的社会氛围。

 

——抓住网络发展契机,加强舆论监督参与度。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内涵基础上,舆论监督也要做到与时代紧密结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如今公众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网络平台的便捷和广阔使得信息传播迅速广泛、影响力越来越显著。

 

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公众意见或在网络上搭建政府政务公开平台与公众沟通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各地政府也相继地在此方向上进行创新尝试,虽然收效不尽相同,但是无论从监督效率还是沟通效果来看,均有不错的成绩。而从李刚门表哥等具体社会事件上可以看出,网络平台的影响力日趋增大,公众对舆论监督的关注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网络迅速发展、社交新媒体层出不穷的状况下,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意愿愈发高涨,在此契机之下应当合理引导主流舆论,适应舆论多元化的趋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上一篇:关于爆炸恐怖活动的特征、发展和防范研究

下一篇:从户籍视角看中国流动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