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企业困境
工业活动是持久的环境污染来源。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状况。可是,人类的福利在明显得到提高的同时,这些改变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人类将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关注从单纯的人口与经济关系扩展到了人地关系、资源的稀缺性与有效利用以及环境问题等(见表1),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社会需要企业为环境保护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是,环境保护与作为营利组织出现的企业似乎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企业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会増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从而使得企业竞争力受损。主流经济学假设企业是利润最大化追求者,企业的最优化行为仅仅是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根据价格变化选择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相应技术组合的过程。在这里关于企业负有社会责任的道德思考在严酷的经济活动中根本不具备生存空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会増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从而使得企业竞争力受损。在这个框架下,其目标是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的増长,同时使得成本最低,以使得利润最大。一般认为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对社会目标的追求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影响社会重要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最终影响全社会福利。Friedman(1962)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一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利用它的资源和从事旨在于増加它的利润的活动”,除此之外,如果企业还承担其他社会责任,这是对自由经济的特性和性质产生误解的“一个颠覆性的说法”,他强调,“如果一个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就是在扮演了经济角色外还承担了政治功能,这种混合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由企业管理者来控制是很危险的。这两种力量应当分开”。
而布里夫斯()更是认为:如果所有其它的竞争者都严格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那么一些相对行事不道德、而又没有受到制裁的人就会在竞争中建立优势。这种“否定性的边缘道德”使得竞争造成了一种压力,形成一种“逆淘汰”一即竞争使得遵守道德原则,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企业失去竞争力,被边缘化;而不遵守道德原则,不进行环境保护、甚至破坏环境的企业却逐渐在竞争中占据上风。
所以,部分管理者和经济学家提出“在商言商”的观点。这即是说,关于企业负有环境保护责任的道德思考在严酷的经济活动中根本不具备生存空间。环境保护与治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的责任。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是难以兼顾的。
然而过分强调自利,并把其与理性行为等同起来,回避了伦理学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己经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工业化以来工业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无视企业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它与社会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将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损害。事实上,问题既不是“企业是否应该讲道德、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环境保护”,也不是“企业是否应追求经济效率而拒绝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问题是在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社会的演进形成了新型社会契约,社会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必须将自身利益、社会期望和环境利益统一起来,这样企业才能増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企业参与环境保护是新型社会契约的必然要求
(一)资料来源:Ruttan(1993)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契约一词己经使用了几个世纪,一开始是用来说明国家形成,或解释国家存在的道德正当性和合法性。它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孙国锋,2002),是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组成这个社会的无数的人博弈的结果。社会契约,是组成社会的人彼此同意用来界定彼此关系、约束行为方式并进行互动的一套行为规则、守法程序及道德规范。社会契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显性契约,即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有意识的契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一般性契约;二是隐性契约,即它的形成并非人为有意识设计的结果,是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行为规则,包括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它们在显性契约没有“定义”的地方起着约束人们行为关系的作用。社会契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形成有助于消除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但是,社会契约的稳定性并不意味它们不发生变化:在空间维度上,社会契约会因为国家、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的社会契约内涵存在差异性;在时间维度上,每一个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契约的内涵随着社会的演化而演化,进而不断改变着对我们来说可行的选择。
尽管社会契约是一个非常抽象且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但它却可以说明了社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合法行使企业所有权力以及履行其与社会达成的协议的期望。企业存在于社会期望中,因此必须遵守社会建立的准则。一方面企业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会,必然与其所在社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管理不是一种与外界隔绝的活动”,社会在极大程度上塑造着企业行为,“管理成效受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普遍存在于文化之中的社会价值准则的影响”(Wien,1994)。企业从产生之日起,其每一个活动都存在与社会的契约关系。
企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以具体的形式采取行动,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它作为理性的主体需要在一套行为规则、守法程序及道德规范指导下采取适当的行动。正如古典社会契约理论所揭示的那样,合理的社会契约包含三大原则:自由性,即社会契约是缔约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平等性,即社会契约缔约各方地位平等;功利性,即契约对双方有利。因此,企业与社会之间建立的社会契约一方面应该是以企业能够得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指导企业行为的不应该是像“十诫”那样的一些道德戒律;另一方面企业在获得自我利益的同时不应该以损害社会其他签约人的利益为代价,应该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社会契约一方面通过赋予一定的道德基础而使企业在应用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一企业通过行动改变社会的力量和强度一时获得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种合法性包括意识形态合法性、职能合法性与道德合法性(Steiner.G&Steiner.J,1997)。企业作为社会的企业,社会希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其行为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企业的合法性来自于社会的认可,通过满足社会期望获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责任铁律,那些不承担社会责任而使用权利的人最终将失去权力,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Donaldson(1999)认为,企业与社会提出了一个契约:企业应该对它的存在而提供条件的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社会应该对企业的发展提供责任。
企业管理的核心,实质上是如何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之中进行调适的问题(赵锡斌,鄢勇,2004)。在不同时期,社会期望具有不同的内容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变,这使得社会契约也相应进行变化。企业与社会之间契约关系的变化使得不同时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不同的内涵。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和满足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这种社会契约的多元性层面,即由于各区域受文化、历史、制度等因素影响表现出社会契约内涵的差异。
(二)环境保护:新型社会契约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卡罗尔(2004)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笔者认为,只有在企业与社会的社会契约变迁下去考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变迁,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以及它的时代特征,从根本上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企业与社会之间契约关系的变化最终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变化,而这种契约关系的变化一方面源自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包括新意识形态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了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一企业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人类将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关注从单纯的人口与经济关系扩展到了人地关系、资源的稀缺性与有效利用,以及环境问题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社会需要企业为环境保护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今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挑战之一就是在经济活动和承担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新型社会契约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作为社会的企业,要承担保护环境、约束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的责任;要为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要尽量减少企业生产产生的“负外部性”效应。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人口数量的増多,资源与环境问题与企业活动的相关性越来越大,企业行为影响的范围更大,社会群体更广泛,因此今天公众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尤为关注,客观造成的压力要求企业承担比过去更重的责任。企业作为当代文明社会经济的制度支柱,并决定一个文明社会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在社会的压力下,企业也认识到生产再也不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社会各个方面的事情。
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应尽的职责。
1.社会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増加
工业现代化的一个产物是人类中心主义,其认为人类是凌驾自然界之上,把自然界看成是“属人”的世界。这造成了严重生态危机。根本上来说,人类与环境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的复杂系统。全球化使人类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认识到彼此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这种联系使得人们对环境一社会经济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共生感的提升,就会构成一种对人类“共同利益”的普遍维护和对整体生存的责任意识(李建华2004)。此外,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社会超越了狭隘的个人主义。现代人比前一代人更充满了敏感的道德关怀,比过去几代人所关注的范围宽广得多。他们重视人权和自由,关注生态环境。
2.生产者主权向消费者主权的转变:绿色消费主义的兴起
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在慢慢演化,对消费品的注意力不再仅仅集中于价格上,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消费品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是否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影响也成为其选择购买的因素。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正在日益深化的消费革命将生产者主权转变为消费者主权,这一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者选择集的増加,而且包含着个人价值融合在生产和消费过程,消费越来越趋向个性化。“信任、自由和尊重个人价值”的价值观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重视消费者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消费革命和对环境保护重视的有机结合,环保消费观逐渐成为消费主流,“绿色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消费时尚。消费者消费观的演变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环境形象己经成为影响企业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资料显示,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和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孟凡利,1997)。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与消费者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个人偏好的最大满足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企业必须注意自己与社会、与市场、与消费者的联系。企业的发展与其和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能分开。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环境要求、密切注视各有关方面的环境倾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三、参与环境保护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作为战略管理的环境管理
不同的企业对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有不同的态度和反应(表2)。环境管理强调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将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其把改善视为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机会,是实现自身利益、社会期望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其核心是在改变传统的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却又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建立新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做一个企业公民。
环境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战略或方式认为环境保护是重要的而且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考虑企业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它把环境价值考虑在经营活动之中,在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合理的利润,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技术创新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仅仅是实行环境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部分。环境管理的实质是思想革命,要求我们超越对传统企业成本的看法,要从更广阔范围和更健全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成本。传统视角上的企业成本是指企业的会计成本,比如,原材料的消耗被计入损益表,而把对环境方面的投资,包括节约资源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的项目投资计入资产负债表。但是,企业的社会性决定了其成本并非仅仅由物质成本构成,企业的收益及其成本实际是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产生,且博弈并非一次性博弈,而是重复博弈。对于污染者来说,忽视其生产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对污染不作为,确实可能会带来一些收益。和这一收益同时存在的是一系列相关的成本,包括:污染对企业本身的危害、员工价值观冲突带来的生产率下降、损失的社会信任与企业形象、原材料和能源无效率使用造成的浪费以及国家加强环境管制带来的风险等。很多情况下,企业无视环境保护的机会成本是相当大的,但是传统会计成本的核算却并不把其考虑在内。
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实行环境管理,正是把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企业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统一以来。二者的一致程度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成功或者失败。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所作所为亦将决定其是否获得竞争优势,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环境保护和企业竞争力
Porter(995)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详细讨论了环境保护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认为传统的环境保护和企业竞争力“水火不容”的观点“源于静态且过于简化的观点”,而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环境对竞争力”是一个错误的二分法。正如Porter所说,如此用静止不变的眼光分析问题,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相当不利。在动态的企业环境①内,企业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生产技术、社会文化、社会对企业的道德期待、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需求等在内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在发生变化。事实上,各要素是在动态中达到均衡的,当其中某一要素发生改变,相应的,其他要素也随之改变,均衡发生改变。我们必须在非静态理论框架中分析企业行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许给企业带来了难题,但是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错失的机遇。企业可以从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中获得竞争优势。福特汽车董事长威廉·福特②就认为,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环境问题的企业往往更为成功。
企业在环境保护上的主动性,还将为企业带来以下三方面的竞争优势:第一,技术创新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Porter(995)认为企业的污染就意味着经济资源的浪费,例如没有效率的资源使用,或丢弃有价值的原料等。这样,借助更佳的科技和方法改善环境,通常可以増加生产力并抵消(至少部分抵消)改善的成本。因此,积极环保的企业常常是技术领先者。第二,成本节约。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企业,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第三,产品差异化。绿色消费主义的兴起,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会带给企业良好的声誉,使之产品能吸引具有环保消费观的消费者,这使得企业产品与其竞争者区分开来。预计绿色市场在2000年占消费人数的10%—12%®。
四、结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商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在巴黎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委员会上提出16项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明确指出:要将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只有实现绿色管理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必须在社会之中。因此,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在与企业内部,如何得到社会承认、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是増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随着企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价值取向的价值观使得企业必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战略体系中,履行自己在环境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确立把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的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通过其与社会发展目标和与利益相关者需求相一致,寻找长期竞争优势。具体就环境问题而言,虽然企业在竞争中关注环境问题、投资于环保可能造成短期利益的损失,増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减少了利润,但从长远来看,企业通过减少政府干预、获得社会资本、建立良好信誉等方面,増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长期竞争力,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企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不仅仅实现的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竞争优势的获取,企业也实现了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美)詹姆斯•E•波斯特,安妮•T•劳伦斯,詹姆斯•韦伯.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M].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美)弥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李建华.风险社会中的伦理秩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5]孟:凡利.西方国家的环境会计[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7()
[6]赵锡斌,鄢勇.企业与环境互动作用机理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4(4).
[7]Keith DavisandRobertL. Blomstrom. Business and Environment [M].New York:MacGraw-HilLpp.174—175,1966
[9]Porter,M. and Linder.C.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tember/Octoberp.12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