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电子政务建设

发布时间:2016-05-16 13:25

  一、电子政务的兴起与应用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环节。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信息社会转型,政府管理也深受信息化影响,电子政务应运而生。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从而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作为政府管理活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电子政务的核心效用便是以先进的手段改造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50年到1980年,是主机时代,主要内容是数据管理;从1980年到1990年,基本是一个微机加局域网时代,处理内容由数据管理上升为信息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进入了高速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信息管理上升到知识管理。

  

  从1950年到1990年,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儿乎只是涉及政府这个大的行为主体,即在政府机构内部应用信息技术,此时电子政务是GtoG(即政府间的电子政务)的时代,主要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到了9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电子政务的主体快速地由GtoG发展到GtoB和GtoCoGto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而GtoC则是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等。

  

  二、新公共管理的起源和内涵

  

  “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时值西方国家正遭遇空前的财政危机、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各个西方国家首先倡导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主张政府治理手段不应是“行政的”,而是“管理的”,兴起了以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及制度经济学等在内的私营部门管理为理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浪潮。

  

  对于“新公共管理”内涵的理解,学者们各有观点:波利特认为新公共管理由发展而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部门管理的应用;胡德(Hood)则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待“新公共管理”包括七个方面: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的标准和测置;格外重视产出和控制;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资源利用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奥斯本和盖伯勒则认为,新公共管理是包含十大政府再造原则的“企业型政府”模式。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本文作者认为“新公共管理”应是旨在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在公共部门管理中注入工商管理主义而以缋效衡量、战略规划、重视产出、顾客导向、分权制等措施表现出来的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公共部门管理和服务的各国行政改革模式的概括和综述。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电子政务

  

  将“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电子政务的实质相结合,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共同点。新公共管理视角中政府管理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和规范性的行政事务,而是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政府再造”、转变政府职能来实现政府的根本目标——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及其对社会的回应能力,增强公众参与,实现政府创新。电子政务的出现正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体现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这正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对政府职能的倾向:电子政务运用高速的信息手段和数字化处理技术,提高了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办事效率,体现了“新公共管理”重视政府的产出、结果、效率和质童的主张。

  

  在作者看来,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用至少包含以下儿个方面:

  

  1、有助于提升政府服务理念

  

  传统的政府服务只是依据政府的模式与现有的形式提供给公众适合政府供给的服务,这只是满足了政府单方面的“输出”,并不能满足公众与社会之需。“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服务应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重视政府的产出与服务的质童,应打造“服务型政府”。在电子政务的环境下,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功能环境服务于社会与公众,满足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所需。通过实施以服务为目的,以公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可以为政府提供新的理念,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借助网络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得以贯彻。

  

  2、有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不同于传统管理理念中政府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掌舵者”,“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的角色应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而弱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体现了政府的行政理念从传统的主体中心主义向客体中心主义的转移。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传统的公共部门服务手段单一、形式有限,而电子政务强大的信息置换能力使政府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管理,更加快捷和经济,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电子政务创新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形式和手段,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满足公众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服务。电子政务加强了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为二者的交流搭起了桥梁。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及时获取政府各方面的信息,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志,提出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政府也能够通过网络收到公众反馈的信息与提出的意见,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公众需求,促成了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提升了政府的服务,并满足了公众的要求。

  

  电子政务的建设促使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公众、企业、团体等组织真正成为了服务对象:政府以“顾客”(公众、企业等)的服务理念,适时准确地提供公共服务,由“管理”的角色进入到了“服务”的角色。

  

  3、大幅度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传统的公共管理会造成政府机构膨胀、官僚作风严重、行政效率低下等缺陷。传统的政府组织机构是按政府职能来划分的,各个职能部门按照严格的层级结构组合起来。随着公共事务的发展,政府的管理范围扩大,管理职能扩张,随之出现了更多新的部门,造成政府机构膨胀。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缺少政务公开透明以及民主科学化的元素,公众缺少了解以及对话政府的渠道,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缺乏有效地监督,政府管理中滥用职权、有法不依、暗箱操作等腐败现像实属常见,而且臃肿的政府机构设置以及严重的等级层制使政府高层决策者听不到公众的声音,了解不到公众的需求,影响了政府决策的效率。

  

  电子政务环境下,高速的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升。电子政务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了信息化的办公手段和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政府以网络为平台,迅速及时地传递和处理大童信息,从而大幅度减少中间环节,节省了信息传输的时间和信息处理的人力成本,帮助政府工作人员节省了大童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得政府的办公与服务更加高效。如:传统的政府项目审批需要层级传达,并要求双方见面沟通达成协议,政府盖章后才能有效。而电子政务的应用,改进了原有的审批程序。政府只需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在网上快捷地发布信息,审批公文、项目,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政府许多服务项目,经费支出都是在网上公布执行,这有助于公众通过上网了解工程进展情况,经费支出状况,能够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创建廉洁政府。

  

  4、完善了信息流动机制

  

  所谓信息流动机制是指信息制定与应用的规则、对象及范围,它是政府与公众权利与义务是否平等和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政府不仅垄断了信息发布权,同时也掌控着信息资源的收集、应用以及扩散。信息资源大部分在政府系统内部流动,很少提供给公众,造成了公众对绝大部分信息的“不知情”。政府收集的信息在政府内部传递,公众缺少获知信息的渠道,这既造成了政务活动对相关信息资源需求的不足,也造成公众对政府信息资源需求的匮乏,即导致了信息流动机制的不对称。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未来的社会更是是一个信息激增的社会。传统的行政模式□经满足不了公众的需求,尤其是对政府政务信息的知晓。

  

  电子政务的建设正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获取政务信息的平台,完善了信息的流动机制,保障了公众知情的权利,改变了传统行政下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因为政府网站的搭建,公共服务信息成为了共享资源,社会和公众可以通过政府网站自主获取。电子政务拓宽了社会和公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使得他们比以前更容易地获取公共部门的相关信息,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志,提出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增强行政的参与性并加强行政监督。电子政务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政府部门以政府网站等为媒介向社会和公众公布信息并收到反馈,提升了行政效率即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社会和公众通过政府提供的电子媒介,了解了更多的政务信息,并能深入地参与到政务活动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构建起一个对称的信息流动机制。

  

  四、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改进措施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点较晚,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层而较小,但是随着近几年中国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据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在我国国务院所属的76个部委、直属单位、办事机构及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96.8%的单位已经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率;各级地方政府也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陆续开通了各自的政府网站,为公众提供服务,政府同时注重政务信息的及时更新,在政府信息内容建设和服务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人们对政府信息内容提供重要性的认同、应用的普及程度和满意度逐步提高,但同时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理念跟不上

  

  经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变,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及办事效率已有很大的提髙和转变,但总体上看,许多政府机关管理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原始、基础数据缺乏,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行政的影响,对打造“服务型政府”这一理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只是简单地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就是政府上网,于是只关注如何上网,却不能深刻地认识如何讲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相结合,既不考虑电子政务建设的真实效果,也不考虑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许多政府网站只是虚设。

  

  2、资金不足

  

  由于管理者对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或者对信息化应用的认识不够,对于电子政务建设投入产出关系的认识停留在一种静止、孤立的层次上,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花钱,没有什么效益的,不愿投资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上,这极大地限制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3、缺乏专业素质的队伍

  

  政府部门缺乏精通或者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公务员,而培养一支稳定的忠于政府网络事业的专业队伍一时也很难做到的,这导致了电子政务建设事业发展缓慢。很多政府部门处理公共事务的工作人员,由于年纪或者受教育的关系,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较差,对信息技术缺乏认识,存在着陌生感、距离感,甚至是恐惧感,导致我国很多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4、缺乏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

  

  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使孤立进行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互不相通、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庞大的电子政务建设任由各部门自行开发,自己的系统由于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建设时间不同,建设的厂商不同,采用的技术设备不同,数据格式的不同和操作系统的不同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浪费了国家资源,电子政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加强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就必须要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全面理解建立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内涵;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协调、深入凋研、科学决策;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确保各政务部门纵横之间的互连互通和协同办公;制定符合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实际的政策保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序发展;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并不断地引入专业人才加入到建设队伍中来。相信在专业队伍的打造和政府、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电子政务会朝着新的方向

  

  作者简介:周强,女,汉族,1988.07,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泰罗科学管理对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实践的启示

下一篇:论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