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学术工作受新公共管理理念

发布时间:2016-05-23 16:01

  现阶段,新公共管理已经发展成世界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的主要思想。我国最近几年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法规政策,体现了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特点。学术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心与根基,其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改革现代高校教育制度的时候,应当考虑到我国被特的文化政策背景和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思考,创新性地探究提髙髙等教育水平和发展学术工作的方法。

  

  一、新公共管理和我国离等教育改革政策

  

  随着国家公共机关的运作机制和方法出现变化,传统管理方式逐渐表现出效率偏低的问题,更多新思想要求国家对各大公共部门进行改革。新公共管理理念认为,政府应当重点关注公共服务的成果,而非其服务过程与准则,因此要提髙其工作效率,就要采取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把集权管理转变为市场竞争,使经济利益最大化。新公共管理的特点是注重效益,问责机制和反馈机制健全,以竞争形式向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公众服务,以责任机制代替细节掌控。高校管理方式改革也在这样的浪潮下变成了公众焦点,从以往的“软管理”,如民主投票、道德约束、专业信念等,转变成了如今的“硬管理”,如产出最大化、竞争上岗、问责机制、资金控制等。

  

  二、近年来我国离等教育的重点改革政策

  

  (一)高校教师录用政策。我国出台的《有关加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行意见》中指出,高校录用教师要遵守按需开岗的原则,招聘流程要公开透明,让求职者能够公平竞争,并对其实行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制度和解聘制度,全面推行合同管理。高校教师录用制的改革突破了我国长期延续的终身聘用制,开始对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不合格者采取退出机制,让能力不足的教师适时退出。这样一来,能够提髙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在高校老师之间和各大学校之间掀起一场“伪市场方向”的竞争。即髙校教师互相竞争上岗,学校与学校之间又互相抢夺能力优异的教师。这一形式的竞争并非把“价格”作为媒介,而是凭“量化标准的表现评判”进行。髙校录用教师要把其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表现作为主要根据,教师决定自己在哪所高校供职时,也要考虑该院校在学术工作中各个领域所获得的成绩。利用这种竞争政策,可以有效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配置。

  

  (二)生产、教学、科研结合政策。我国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应用研究,鼓励高校、科研所、企业科教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用相互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升华。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是为髙等教育机关提供公众服务。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出,要全面实现公众服务,可以灵活应用将成本转化为效率的手段,比如教育权或是专利售卖等。在目前知识经济引领的潮流中,知识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传统观念中把知识视为公众财产,但如今,版权、专利、商标等多种形式已经把知识产业化、私人化,并用法律手段保护起来。企业生产过程中若是需要用到科技研究成果,那使用者就要付给专利持有人一定的资金。所以,各领域产学研结合的方法逐渐推广开来,高校的经济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公众经费,而是扩展到各大企业、集体与个人。

  

  (三)高校教育评估政策。《教育部有关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教育部要依据我国对提髙高校教学质量的新需求,逐步探索并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政策。以其教学评估成果作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坚持以评估的方式促进髙校建设改革,推动教育工作,提升教育质量。要对高校教育基础情况作年度统计和数据报告,并予以公布,将其视为教育工作评判的主要根据。自此可看出,我国政府对髙校教学的控制不再深人到任何一处细节,而是实施权力下放,让各大髙校真正掌握管理实权。不再多方涉足髙校内部事务,但仍要制定详尽的考核指标和风险评测,对髙校教学质量实行灵活性的监督管理。将以上政策贯彻到教学实践评估中,就能把教育活动简化成可衡量、可对比的元素,从而避开了繁杂的干涉手段,实现了国家对教育和学术工作的远程调控。

  

高等教育政策和学术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学术工作的影响

  

  (一)市场驱动追求利益,公正求真思想衰落。新公共管理理念提倡伪市场竞争方式,提髙了公众对教育和学术质量的关注度,使学者的竞争透明化。但其弊端在于容易引发两级分化,使强者趋于更强,弱者变得更弱。新公共管理理念注重产出、能效、经济效益最大化,落实到对髙校人力资源的监管上,就是把学术工作成绩和老师本人的经济收人相关联,在聘用、工资、评估、升职等各个方面都激励并强化老师间的竞争。如此一来学术人群内部资源分配与差别日渐增大,这一情况容易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发生。“社会资本”这一词汇用中国化的通俗语言讲来,就是“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在资源和收入分配时可以起到极为明显的影响,这对我国的学术研究而言是致命的问题。

  

  (二)学术工作整体性与统一性受到冲击。新公共管理理念重视表现指标。在学术工作中,如果层面不同(教育、科研、服务等),则对象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管理、评估和追查责任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于是学术工作的不同领域就被分割开来,优良互动性遭到破坏。高校评估机制对教育的标准普遍偏低,缺乏E别性,但科研对此要求较高,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老师聘用和升职的重要标准。此外,科研还能给教师带来更髙的利润,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教师的收人还比较可观,但多数是来自于“创收”或科研项目提成。所以,目前髙校教师大多会对科研投入更多精力。

  

  (三)权力与责任的主体单一。国家把部分权利下放给高校,看重的仅仅是教育结果而不是操作过程。政府不再多方涉足髙校内部事务,但仍然制定详尽的考核指标和风险评测,对高校教学质量实行灵活监督管理。这一角色转换对于髙校问责而言,只突出了政府官员的职责,但对于社会群众、消费者和专业集体说来,其责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未和官员职责构成相互弥补和相互制约的状态。所以,这一改革并未减少国家对髙校的控制力,反而是将其加强了,政府排开了各种责任和风险,保存了掌控权。而落实到高校内部,政府下放的权利没有掌握在学者手上,而汇集到了行政人员那里。一级决断人员手里掌控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和权力,而这些恰恰是学者所缺乏的。因此,目前我国政府减少了对髙校的直接干涉,但却利用间接控制和责任监管,把大权转移到了行政部门手中。

  

  结束语:

  

  新公共管理的部分理论和策略确实为髙校运作带来了一定资金来源,同时起到了激发研究者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但我国传统教育的权力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单一性并没有得到突破,并且市场竞争的正常开展也需要有相关政策给予保证。此外,新公共管理本身存在局限性,若是单纯追逐经济效益,那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就会遭到损害。因此,发展新公共管理理念要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反思,构建公正求真的学术研究环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王绮晶(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上一篇:可持续公共管理理念的新西兰实践和启示

下一篇:新公共管理理念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