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公共管理下的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开始小范围地实践迅猛发展,最终成为全球化的运动。在实践过程中,经济学家们整理出全新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在资产属性上与世界上多数国家有差异。文章分别从新公共管理和高校国有资产的概念等基础信息出发,探究出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式应当如何建立的浅薄建议。
1 新公共管理
英、美、澳三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的发源地,也是其重要阵地。因此可以从历史角度来剖析新公共管理。
1.1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溯源
新公共管理所以为“新”,是由于其历史悠久且逐代演变,其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溯源的过程其实也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分别解析。
1.1.1 公共选择理论
该理论产生的背景于20世纪4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凯恩斯主义通过提高政府干预的能力,挽救了经济危机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政府垄断程度过高、缺乏竞争等缺陷。因此,为修复和拔高凯恩斯主义那块令木桶漏水的短板,提供了开始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契机。
公共选择自然与个人选择相对立,表达的是为满足社会对于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需要,需要采用政治权利和集体行为的方式。如果仅仅将政府视作进行资源配置的垄断者,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政府人员作为理性经济人也会追求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进而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失衡,滋生寻租空间。
而公共选择理论为新公共管理带来最大的养分就是:“政府调控也是会失灵的”这一观点。因此,需要引回市场力量参与资源配置,引入竞争和改革体系。
1.1.2 委托代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委托代理理论在企业问题的研究中诞生。本意上,委托代理理论涉及两个主体,即委托人和代理人。委托人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将部分或全部事务的使用权和控制权交予制定的某人或某组织,该人或组织被称作代理人。委托人在事情完成后,根据效果给予代理人相应的酬劳与补偿。
实践中,由于代理人也是追逐利益的自私个体,由此当代理人利益与委托人不一致时,代理人往往会偏向自己。加之在执行过程中,两个主体的信息不对称,也给了代理人可趁之机。这就造成了最终委托人成为被动接受结果的一方,而代理人也出现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能力。
委托代理理论为新公共管理带来的启发:一是当选民作为委托人时,作为代理人的政府依旧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空间;二是在委托关系中,最好增设回应性服务,并且进行专业管控。
1.2 新公共管理的思想阐述
1.2.1 将政府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分开
如果说拥有决策权是掌舵者,那么拥有了执行权则是成了划桨人。当政府将政策的制定、执行权力都总揽到自己手上的时候,虽然有利于权力与资源的集中,但却会在冗杂的政府机构中渐渐丧失了高效率。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将政府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分开。当然,并不是将二者完全分离,甚至是政府的某一项职能。而是要求政府在国家的各大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中下大功夫,而把一些具体的执行层面的工作下放到社会与市场中去。这样,才能在工作顺序上主次分明,同时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
1.2.2 引进企业市场竞争机制
处于长期垄断地位的政府组织,在缺乏竞争对手刺激的情况下,难以自行提升效率。由此,新公共管理建议引入市场机制,将私人部门引入与公共部门竞争,而在不方便引入私人部门的领域则建立起公共部门与公共部门内部竞争的模式。同时,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来丰满政府的管理体系,如目标设置、战略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最终实现企业部门的高效低成本运作。
1.2.3 建设回应性服务
传统的公共政府强调独裁与垄断,很多时候会无视民众的需求而一厢情愿地制定服务内容。回应性服务是指按照公民的需求制定服务的内容,而非政府自行决定,视作对于民众需求的服务。正是由于这种客户至上的原则,政府才能提供真正为民所需的高品质服务。
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2.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
资产即组织或集体所拥有财产和财产权利,其通过将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轰动而为权利主体带来收益,而收益形成财产与财产权利。“国有”二字则是对资产的界定,单指国家所拥有的那部分财产。
2.2 高校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
第一,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在1年及以上的大额实物资产。大额是指一般资产超过500元即可。教学楼、教学设备、图书等均在此列。
第二,无形资产:顾名思义,其形态并非实物,但仍可为学校提供收益的资产。如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由交易额来体现。第三,流动资产:能在周期中变现或运用的资产,如股票、现金和存货等。一般情形下,流动资产代表了偿债能力,而高校的流动资产更能表明高校的发展方向。
3 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建立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3.1 模式建立的目标
追求高校国有资产部分保值与增值,同时还要保障其安全与完整不受侵犯。
3.2 模式建立的原则
第一,计划与市场的双重配置:摒弃传统的预算单一的配置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制订计划,将社会、政府、市场、教育等需求综合考虑,编定在预算计划中。同时运用市场工具对预算体系进行核查,防止理论化的失误。第二,实物与价值的双重管理:启用总量控制的方式管理实物资产,明晰产权归属。同时建立价值考核和价值折旧计算体系,保障公有资产的安全性。第三,资产与预算的双重管理:首先要明确好现有总量,再通过科学方式盘活存量,同时不忘增量大业。
3.3 模式的重点内容
3.3.1 观念上: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定位,进行精细化管理
政府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应当扮演掌舵人的角色,更多地从宏观层面来进行指挥。而市场则是参与者,在管理过程中引入经营化理念,真正将国有资产放入市场中去优胜劣汰,最终促进管理模式的发展。此外,高校自身一档提高自主权,通过引进精细化管理系统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
3.3.2 架构上:以直线职能为基础,实现分类管理
直线职能是一种管理模式,是将领导和成员用一条直线的模式来串联他们的权力和职务。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分工明确;另一方面还能细化分工。在具体的职务中,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资产的大小、稳定性等属性交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当然,直线的顶端需要有一个牵线人,在高校中往往会设置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充当这一领导角色。
3.3.3 工具上:建立评估体系,推行管理专业化、信息化
引进资产评估系统,对高校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型工具将资产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同时,在增强专业分工的同时,按需引进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3.3.4 机制上:健全法制,提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机制
从重视法治的观念出发,在技术上、知识上支持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出台与完善。同时,建立起与政府的互动机制,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来让学术权力来制衡行政权力。
4 结 论
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需要从技术、制度、观念以及架构上不断更迭新事物,才能让高校这一高等人才的产出地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发展,这同时也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与理论丰满。
作者:周技 来源:中国市场 2016年29期
下一篇: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