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探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的新兴专业之一,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就业路径狭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分析了影响公共管理事业专业就业的因素,然后就如何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提出了几点建议。
高校就业率、大学生就业状况,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平民化,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遭遇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审视和找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顺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学制灵活等特点。在办学上,国家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独立学院发展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加大了对教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这也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性较强,所以,学生就业路径非常狭窄,加上政府机关和公共事业管理单位招聘人员有限,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难问题也日渐加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
1.毕业生供求失衡,就业环境严峻
高等教育去精英化,使更多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增强了我国的人力资本,但是高等教育冒进式发展,也使我国很快进入了人才供应高峰期,我国人才供求失衡形势也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难等问题纷纷涌现。1999年,我国只有两所高校(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是,如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呈火热之势。但是,我国事业单位用人规模不断压缩,许多单位都没有用人需求或者是需求有限。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势必会加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人才培养方式不合理
许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是综合社会、管理等学科资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许多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院校都采取了大而广的发展方略,将经济、政治、管理、社会学科相关课程都囊括了进去,学科知识相容性不强,宽泛的课程结构与专业窄口径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再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不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即便是掌握了相关知识,但是在就业上也没有太多优势。
3.就业心理有问题
许多高校在专业教学中,根本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培训也受到影响。在就业教育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根本认识不到自身在就业方面的不足,并且对就业心理期望较高。如许多学生认为学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要到事业单位去工作,但现实是我国的事业单位能招录的人员数量有限,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情况下,在实习、就业时仍旧是挑三拣四,只关注单位经济效益、工资水平,要么是贪大求全,对工作条件有诸多要求,致使自己错过了许多就业良机。
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一)科学招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供求失衡的情况下,结合我国政府与事业单位改革状况,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提高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校专业增设审批程序,并对已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校进行综合评估,取消不达标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资格,科学调控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规模。与此同时,高校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研究,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性环节课程在课程中的比例,强化学生实践锻炼和就业能力培养,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端正学生就业心态
拓宽专业培养方向,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现状,高校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都纳入专业培养方向,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多管齐下,培养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在教学方面,高校还要根据社会就业环境,将大学生就业教育提上日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为学生实践、实习创造更多的机会,并通过职业发展教育、挫折教育、理想教育等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端正大学生就业心态。
作者:吕莎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3期
上一篇: 医院公共实验平台管理与研究生培训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