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刍议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弊端以及解决路径

发布时间:2015-04-29 16:43

  所谓的第二代民族政策,是指以胡鞍钢、胡联合教授为主导提出的全新的民族政策,是相对于第一大民族政策而提出的全新民族政策的理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核心思想是效仿美国的民族大熔炉模式,忽略并逐步淡化我国各民族的族群意识和56个民族的观念,塑造以中国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意识和身份认同,从而构建一体化的大民族体系。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在学术界、理论界和社会中都引发了热议,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争议。

  一、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弊端分析

  第二代民族政策强调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推行民族融合与国家认同,是全新的民族问题的思维方向和模式,也做到了与国际的接轨,为我国民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可行性的思路。然而,自从第二代民族政策发酵于理论形态至今,学术界的争议始终“不绝于耳”。归结起来,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也必然引发各方的讨论甚至多样化情绪,这也实属正常。

  首先,第二代民族政策实际推行的困难超过预期,理论变为实践的难度可想而知。数位民族研究方面的专家共同提出的第二代民族政策,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事务的多元化变化,也从某些方面折射出民族融合、国家身份认同的紧迫性。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多民族生态”链条下,强行推广第二代民族政策,在现实操作中必然会遇到多种困难和挑战。例如,第二代民族政策要求强制推广普通话,用社会主义文化对民族文化进行改造。这一点在理论研讨中尚存在争议,况且在实际推广中必然遭遇巨大的阻力。很多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蔽塞、信息不畅,推广普通话难度十分之大。所以,诸如此类的困境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讨和分析,以找出更优化的解决方法。

  其次,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正好处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时间段,各种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给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推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此外,有学术界人士认为第二代民族政策忽视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也引人深思。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海洋认为:“第二代民族政策不肯正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意识,把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国民当成敌对势力,是撕毁和废除国家宪法条文。“诚然,类似的言论是学者的个人意见,但是其中的意味也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推广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此外,第二代民族政策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思考甚至批判,这给该项政策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众所周知,第二代民族政策首先发端于学术界,最后形成特定的理论体系,然后才慢慢落实为实践行为。部分权威专家、学者的质疑甚至批评其实反映了第二代民族政策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多元性,这也给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有效推广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指导,是利于民族政策研究和实施的。比如中央统战部原研究室主任黄铸就曾经撰文指出,第二代民族政策急于实现民族融合和国家认同,由此提出的一套政策是不可取的。当然,反对甚至批判的声音恰恰说明了整个社会对民族政策、民族发展问题的关注,其归根结底是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注。

  二、解决路径思考及相关启示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带来了学术界的震荡和争议,却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民族意识认同和国家身份认同的关切。第二代民族政策为新时期我国民族政策的走向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也必然引发更多、更有益的思考。

  首先,民族交融和国家繁荣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各民族团结、繁荣的基石。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某些“弊端”,走民族团结交融和共同发展的道路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对于我国来说,与时俱进地实现我国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实现从识别国内56个民族、保持56个民族团结发展的第一代民族政策,到推动国内各民族交融一体、促进中华民族繁荣一体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转变,建构起凝聚力越来越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永不分离的中华民族的繁荣共同体。

  其次,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的不足和弊端,找出针对性的补充与协调方案。比如,要在统筹中华民族共融、共进的前提下,正视各民族的差异性和自主性,坚持“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实施理念,将第二代民族政策逐步落实、贯彻。在此期间,切记急躁、冒进和形式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切实保障各民族的权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交融和繁荣。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民族政策走向事关各民族的权益与福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业,理应引起各方的关切与重视。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尤其必然性,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是难以避免的。在逐步的改进与发展过程中,第二代民族政策一定可以更加适应实际状况,更符合中华民族团结、稳定和发展的核心诉求。

上一篇:项目管理理论对大型审计项目管理的启示

下一篇:普京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对外政策主要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