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探索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该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化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应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在党政机关及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社会活动家。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在这样的目标的促使下,学生掌握特定工程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二、现阶段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缺失1.制度目标缺失制度安排包括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提供一种结构,使其成员获得一些在结构与制度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二是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使得“制度先于法律”。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公共事业制度满足了制度安排的第一个目标。然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更为重要的第二个目标即制度变迁与创新并影响法律的出台,并没有得到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制度上的调整,从来都不是主动做出的,而是其所依附的主体—行政机关迫于国内外各种压力而做出的相应调整。因此,以往的事业单位将制度作为一种给定的外生变量,它无从调整与变更,更谈不上影响国家的法律了。2.制度功能不完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工作有很大的差别,好的制度将会激励人产生积极的工作热情,使其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我国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采用的是非规范化的人治管理模式,它没有明晰的产权结构,也没有鼓励人们进行创新的机制。由此产生的“搭便车”即不劳而获现象普遍扼杀了创新意识。3.制度效率低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要素生产率过低,或资源利用率低下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在公共事业领域同样存在着制度效率低下的问题。公共物品作为一种稀缺品,特别是某些自然资源,其里面是含有很高的成本的。而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价格过低,供给管理者随着需求的变化调整供给量,而不是调整价格,结果造成了稀缺资源的大量浪费。公共物品价格过低导致较低的净收益,大规模的浪费又迫使公共物品增加,从而进行更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造成极大的投资需求与财政压力。从长期的眼光来看,新增工程导致的成本增加必然要使公共物品的价格上升。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对传统公共用品计划方案进行改革,引入供求关系分析,价格随供求变动而变动,从而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三、培养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具体措施1.把新媒体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相结合新媒体平台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展和有效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优势,更要抓住这一特色,从根本上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交流理论的重要特征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主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认为的媒体,其自身并非依靠营业性收入支撑,而是在相对的市场背景下进行多层次的发展。高校电视传媒要符合效率要求,必须从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要求中汲取相关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电视传媒的重要背景是其独特的组织结构,专业人才与高校学生的复合交叉过程中,应形成良好的效率循环,学生在学习和业务工作中的协调发展,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的业务提高,在符合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保障高效电视传媒特殊公共事业目标的更好实现。2.学校要培养社会意识,强调实践精神社会意识的有无是决定学生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否成功融入实践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在意识的指引下,自然而然地学习热情随之提高。这一过程,不仅能保证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增强实践精神,这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意识和实践精神在今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3.教师要专业,教育水平追求应该更高现阶段,众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蜂拥而至,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一问题的出现与院校教师的水平不专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没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抓不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无法形成更完善的教学体系等原因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各高校拥有更高水平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专业知识更加系统,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培养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关键因素。4.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是该学科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目的,只有在本质上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知识更具有说服力,课堂更加吸引人,才能做到质的飞跃,才能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进一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渴求度越来越高,而公共事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理念和具体实践方面着手,本着实事求是和积极创新的态度,依托于新科技的指导,将来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来源: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作者:张育铖
上一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