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免费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探析

发布时间:2023-12-09 05:40

  摘要:在当前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着手建立起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资料,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迈进的重要举措。而随着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也逐渐免费开放,更多读者能够踏足电子阅览室去获取更多免费内容与享受全新的服务项目,因此公共图书馆也需要做好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本文便针对此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管理;服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对电子阅览室实行了免费开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功能阅览室也迎来了发展高峰期。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免费环境下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管理方面进馆人员成分更加复杂,甚至有读者将电子阅览室当作免费“网吧”;服务方面虽然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是公益性服务,但是在满足科研读者与娱乐型读者的需求方面有一定分歧,增加了服务难度。所以,公共图书馆需要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进行优化创新,确保电子阅览室在免费环境下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推行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典型的公益属性,为确保较高的服务质量,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当然,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一定要基于国家相关政策与图书馆免费服务理念,确保一切工作尽然有序。首先,公共图书馆需要对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改善读者进入电子阅览室的排队体验,确保读者按号入内,一旦发现抢位、随意损坏电子设备的情况,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其次,需要对电子阅览室的内部硬件设施做好维护管理,明确维护规范条例,为读者带来良好阅览环境;最后,还要制定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案,保证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能够按照制度落实。


  二、坚持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免费环境下的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创新同样是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要想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则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创新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需要由过去的集中式服务模式向开放式服务模式转变,如对电子阅览室中的数字资源利用IP控制、VPN技术等方式去提供远程访问服务,不仅能够带给读者更便捷的服务,也能缓解电子阅览室压力;其二,创新服务手段。电子阅览室属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心,所以应当配备平板电脑、电子书等设备与技术手段,实现服务创新;其三,创新服务内容。电子阅览室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为互联网、数字资源、多媒体资源等方面,同时还要面向务工人员、退休人员等特殊人群,对于这部分信息素养偏低的人群要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内容,保证每一位读者需求得到满足。


  三、加强科学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自免费开放之后,出现明显的读者數量骤增的情况,原先配备的计算机设备一时之间难以满足读者的使用需求,而且电子阅览室利用率也呈现出了阶段性差异情况,一定要通过切实可行的策略予以解决。因此,笔者建议电子阅览室应当采取分类管理措施,将时段、区域、读者年龄、具体用途进行换分,对读者实现分流,错开高峰期与低谷期,保证电子阅览室的阶段性差异能够均衡,缓解目前供求失衡的情况。具体来讲,其一,规定读者上机时间,每位读者每天上机时间不超过2小时,如无人排队可适当延长;其二,对电子阅览室进行区域划分,分为成人区与未成年区,同时也要为视障人士安排专门服务区;其三,对电子阅览室用途进行调整划分,如到馆人数较少的周一则用作馆员培训,周二到周五则主要面向成年读者,周六周日则以面向未成年人读者为主。当然,如果急需查阅资料或用到本馆数字化资源的读者,可适当优先安排。


  四、提高馆员素质,提供高效服务


  馆员素质直接影响服务质量,而电子阅览室作为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阅览室,对馆员提出的要求更高,一方面,不仅要求馆员具备较强服务意识,能够良好应对免费开放后骤然上升的读者人数;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解决读者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计算机操作、信息检索、外语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公共图书馆要培养馆员终身学习的理念,紧随时代发展去掌握更多先进技术,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多元渠道去提高馆员素质,如自学、培训、轮岗、进修等,保证馆员为读者带来更优质且高效的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阅览室中有着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对读者有着极大吸引力,而随着越来越多电子阅览室的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在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方面也面临着一定问题。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采取合理手段去完善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服务,同时要致力于提高馆员职业素养与做好读者培训工作,确保为读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并且保证电子阅览室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读者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新思考

下一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