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
发布时间:2015-07-04 20:54
论文摘要:从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此方面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构建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的方法和途径。
论文关键词:公民文化权益;公共文化体系;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义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部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扩大服务受众,是保障全体公民平等利州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
l充分认识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实现物质文明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作州尤为突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权利”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正如为实现公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政府存其巾扮演了核心角色一样,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也同样要来于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它构成了政府最基本的职责之一。如何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1966年,有关文化权利的主要法律文书《经济、社会和义化权利国际公约》经联合国大会通过,l975年1月3日开始生效。我国政府于1997年l0月27日签署了该公约,2001年2月28工3获得第几屑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2001年7月开始生效。文化权利问题在我国弓i起广泛关注.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被视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文的尊重和保障。”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巾共巾火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义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8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十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帔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正存从一般温饱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公民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不断充实自己,这给文化发展带来契机与活力。公民对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设施网络、资源配置等提了新的要求,不断满足全体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压力加大,特别是基层农村和中两部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另外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丁、残废人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任务也尤其紧迫。鉴于我围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2建立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1)实行总分馆制.构建罔书馆公共服务网络按照闰际图联颁布的每5万人应有一所公共罔书馆的标准,我国大部分城市,尤其中小城市均达不到其要求。以威海市图书馆为例,市区只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不仅远远达不到国际图联的要求,也给市民借还书带来极大不便,且不利于图书馆发展读者,满足不了全体市民读书学习的需要。要满足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在社d薹建立分馆,与当地高校图书馆联网,形成以中心图书馆为核心、覆盖城乡的完善的罔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同书馆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如美国社区图书馆建设采用分馆制,各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在社区设立分馆.分馆是总馆的派出机构,其人员、财务及设备均由总馆管理,分馆与总馆通过微机联网,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新加坡政府颁布了《社区住宅规划法》,规定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由国家图书馆和社会基金会联合设立,其运营经费由政府财政补贴,管理亦借鉴分馆制模式,由国家罔书馆管理局统一规划、组织、管理。上海市图书馆早在1999年5月就与上海交通大学罔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巾心联网,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各区县图书馆、学校、科研图书馆作为分馆的联盟格局。深圳“罔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达到户籍人口人均6册的图书馆藏量指标)为完善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带来了新做法。
构建网书馆公共服务网络,还必须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通过白己的网站,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知识导航等远程服务,提供强大的网书检索功能,来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服务网络。这方面我国整体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一方面是公民对数字罔书馆认识不足,利用牢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另一方面是我国数字罔书馆存罔书检索功能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检索功能过于死板,不人性化,一般只能按《中图法)22个大类设置的主题目录,缺乏对川户知识结构差异性的考虑,缺少对外相关资源的搜索和链接功能。世界闻名的亚马逊书店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许多极有实践价值的经验,
(3)开展图书流动服务,主动“走”出图书馆。流动图书馆是现代物流理念的运用,每批流动的图书在流动数次后将回流固定馆,在流动的规模、流动的半径、流动的时间和人力的安排上,都应州了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实现了文献资源共享及服务范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目前有些地区采取了建立图书流动服务车的方式,为地处边远的部队、监狱、机场、企业和社区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有的地区还采用了建立流动分馆的办法,如在2003年针对广东内地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观念落后,经费拈据、设备落后、图书不多、读者很少的情况.广东省政协第九屑一次会议期间,南广东省文化厅曹淳亮厅长等人构思起草了《关于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议》的政协提案,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该提案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之一,肩动了广东流动网书馆项目,开始在全省山区欠发达地ⅸ以县图书馆为硬件依托,建立流动图书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广东建设文化的重大举措之一。威海市图书馆也积极“走”出去,为大型企业及驻威部队定期提供图书,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由此可见,开展罔书流动服务,是提高文献利用率、文现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图书馆社会影响力、保障公民实现文化权利的必要方法。
论文关键词:公民文化权益;公共文化体系;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义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部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扩大服务受众,是保障全体公民平等利州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
l充分认识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实现物质文明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作州尤为突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权利”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正如为实现公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政府存其巾扮演了核心角色一样,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也同样要来于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它构成了政府最基本的职责之一。如何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1966年,有关文化权利的主要法律文书《经济、社会和义化权利国际公约》经联合国大会通过,l975年1月3日开始生效。我国政府于1997年l0月27日签署了该公约,2001年2月28工3获得第几屑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2001年7月开始生效。文化权利问题在我国弓i起广泛关注.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被视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文的尊重和保障。”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巾共巾火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义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8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十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帔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正存从一般温饱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公民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不断充实自己,这给文化发展带来契机与活力。公民对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设施网络、资源配置等提了新的要求,不断满足全体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压力加大,特别是基层农村和中两部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另外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丁、残废人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任务也尤其紧迫。鉴于我围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2建立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1)实行总分馆制.构建罔书馆公共服务网络按照闰际图联颁布的每5万人应有一所公共罔书馆的标准,我国大部分城市,尤其中小城市均达不到其要求。以威海市图书馆为例,市区只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不仅远远达不到国际图联的要求,也给市民借还书带来极大不便,且不利于图书馆发展读者,满足不了全体市民读书学习的需要。要满足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在社d薹建立分馆,与当地高校图书馆联网,形成以中心图书馆为核心、覆盖城乡的完善的罔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同书馆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如美国社区图书馆建设采用分馆制,各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在社区设立分馆.分馆是总馆的派出机构,其人员、财务及设备均由总馆管理,分馆与总馆通过微机联网,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新加坡政府颁布了《社区住宅规划法》,规定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由国家图书馆和社会基金会联合设立,其运营经费由政府财政补贴,管理亦借鉴分馆制模式,由国家罔书馆管理局统一规划、组织、管理。上海市图书馆早在1999年5月就与上海交通大学罔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巾心联网,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各区县图书馆、学校、科研图书馆作为分馆的联盟格局。深圳“罔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达到户籍人口人均6册的图书馆藏量指标)为完善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带来了新做法。
(2)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和互联网,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全困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丁程,从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党巾央、国务院对这一工程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了“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并列入了政治局的工作重点。2007年上半年,中央政治局擘门召开会议,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共享工程作为政府主导和实施的国家工程、公共工程、社会丁程,主要任务是建设公共文化网络、开发整合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利州高科技手段,把各类公共信息资源转化成共享资源,快捷、方便地提供给群众,是传统的文化服务方式无法比拟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从观念、思路,到内容、形式的全面创新和重大突破。罔书馆应该抓住共享工程这一有利条件,完善工程的软硬件建设,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以尽快达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服务。威海市图书馆于2007年底建成共享工程威海支中心,并利用该工程为儿童、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读者对共享工程给予高度评价,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构建网书馆公共服务网络,还必须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通过白己的网站,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知识导航等远程服务,提供强大的网书检索功能,来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服务网络。这方面我国整体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一方面是公民对数字罔书馆认识不足,利用牢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另一方面是我国数字罔书馆存罔书检索功能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检索功能过于死板,不人性化,一般只能按《中图法)22个大类设置的主题目录,缺乏对川户知识结构差异性的考虑,缺少对外相关资源的搜索和链接功能。世界闻名的亚马逊书店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许多极有实践价值的经验,
(3)开展图书流动服务,主动“走”出图书馆。流动图书馆是现代物流理念的运用,每批流动的图书在流动数次后将回流固定馆,在流动的规模、流动的半径、流动的时间和人力的安排上,都应州了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实现了文献资源共享及服务范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目前有些地区采取了建立图书流动服务车的方式,为地处边远的部队、监狱、机场、企业和社区开展送书上门服务;有的地区还采用了建立流动分馆的办法,如在2003年针对广东内地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观念落后,经费拈据、设备落后、图书不多、读者很少的情况.广东省政协第九屑一次会议期间,南广东省文化厅曹淳亮厅长等人构思起草了《关于建立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议》的政协提案,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该提案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之一,肩动了广东流动网书馆项目,开始在全省山区欠发达地ⅸ以县图书馆为硬件依托,建立流动图书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广东建设文化的重大举措之一。威海市图书馆也积极“走”出去,为大型企业及驻威部队定期提供图书,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由此可见,开展罔书流动服务,是提高文献利用率、文现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图书馆社会影响力、保障公民实现文化权利的必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