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国图书馆的“无书化”趋势
近年来,“无书图书馆”在美国越来越多。在这些图书馆中,纸质文献被大量移除,甚至完全消失;图书馆转而更加关注良好的学习环境、快速的网络接入和丰富的技术设备。“无书图书馆”是当前图书馆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挑战了人们对于图书馆的传统观念,也被很多人看做图书馆未来趋势的一种。
大学图书馆率先尝试“无书化”
人们往往会把美国第一座“无书图书馆”追溯到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工程图书馆(fiedler engineering library)。这座2000年开放的图书馆完全采用数字化资源,只保留了一些还未实现数字化的实体参考书和期刊。在当时互联网刚刚起步、数字资源还并不丰富的条件下,这个改变无疑是大胆的。加州大学莫赛德分校图书馆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本科图书馆也分别在2005年进行了“无书化”的尝试。
然而,“无书图书馆”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从2010年开始的。2010年中,斯坦福大学将其物理学和工程学图书馆改造成“无书图书馆”的模式,新的图书馆依靠大量的网络和数字资源,提供了kindle阅读器和苹果的ipad平板电脑供学生使用,还把其参考咨询等传统服务进行了全面数字化。这座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以“物”为中心的设计,更加强调使用者的体验,比如图书馆中为读者设计的空间大大增加,通过可移动的家具来打造更加灵活和舒适的环境,新的技术设备让学生可以在图书馆中进行交互学习。然而,斯坦福大学新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图书馆并非完全没有实体书,这座图书馆仍然保留了约1万卷实体书,而其他实体书则保存在距离学校几公里远的密集仓储设施中。
2010年稍晚的时候,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应用工程学和技术图书馆也开始推行“无书图书馆”的模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座图书馆中完全没有实体书,有需要的读者可以从学校的图书馆总馆里获取相关的实体资源。
提高资源效率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各类型图书馆普遍面临预算问题,到今天也没有得到缓解;这个压力又随着数字资源不断增长的价格而进一步加剧。而实体资源的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这成为图书馆难以承受的负担。此外,很多大学图书馆的空间都趋于饱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资源零增长”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图书馆每年的资源增长量应该是零)不仅是图书馆理想的发展状态,更多地成为了这些图书馆在空间压力下急迫解决的现实问题。
数字时代降临,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等,也让图书馆实体资源的效率大幅下降。根据美国学院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的跟踪数据,美国大学图书馆用户人均的实体资源借阅量近年来正在急剧下降。根据过去15年的趋势来看,大学图书馆实体资源的人均借阅量很有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下降为零。尤其是大学工科,其研究实践已经越来越多地以虚拟资源作为中心,渐渐远离实体资源——在某些时候甚至渐渐远离实体图书馆。因而工科图书馆往往成为大学图书馆进行“无书化”实验的先行者。
在上述变化正在发生的时候,美国图书馆的实践者开始更加强调资源的利用和用户的体验,而非资源本身。近年来,如何提高资源效率成为很多图书馆考虑的优先事项。最近美国图书馆中读者驱动的采购模式(pda)大行其道、图书馆新一代的前端发现界面大受欢迎,以及集团采购模式的逐渐兴起,无不与这个范式的转变密切相关。而图书馆利用淘汰实体资源所节省下的空间,建立学习共享空间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空间,能够让图书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维持其生命力,因而也成为所有“无书图书馆”共同的实践。美国大学领导委员会(university leadership council)在2011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说:“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数量正在急速地变得无关重要。”
公共图书馆推广“无书化”理念
公共图书馆因其读者的需求和借阅习惯与大学图书馆迥然有别,因而“无书图书馆”的实践目前只有极个别的案例。
201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新港滩(newport beach)因为面临严重的财政压力,所以考虑把这个小镇的一座图书馆分馆完全改造成社区中心——也就是在维持图书馆其他服务不变的情况下,剥离其实体书资源部分。读者如果有需要,可以从本镇的其他公共图书馆进行远程传送。
另外,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公共图书馆(madison public library)计划在今年进行内部装修。图书馆在将内部图书都搬离图书馆的时候,举行了一次为期一天的纪念活动,名为“无书”(bookless)。图书馆邀请了100多位艺术家,进行了全方位的艺术展示。一方面,这次活动是当地公共图书馆努力成为社区中心、增加公众意识的又一次公共活动;另一方面,在象征意义上,也有助于当地图书馆用户意识到图书馆的现实和未来不只是书而已——虽然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一种理念而已。
公众意识未跟上“无书化”发展趋势
我们似乎可以说,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差别是“无书图书馆”趋势出现与否的最重要原因。在更大的图景上,“无书化”虽然往往被图书馆人看做是一种可以期待的趋势,但是从公众对图书馆使用的现状来看,情况又并非如此。
根据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在2010年《图书馆认知度报告》(perception of libraries)中的数据,美国人仍然把图书看做是图书馆的品牌,这种印象甚至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而进一步加强。该调查显示,有75%的被访者在说起图书馆的时候,会首先想到书;而在2005年,这一比例只有69%。民众对于书的坚持,在其他许多相关的调查中也得到了佐证。
这一事实虽然证明了美国公共图书馆强大的用户基础,但它对于图书馆人来说也并不尽是好消息。首先,读者往往会忽略图书馆除了图书之外所提供的其他资源和服务;其次,在即将到来的电子书时代,图书馆提供电子资源的前景黯淡。有识之士认识到,尽可能消除图书馆对图书(尤其是实体书)的依赖,图书馆方能在未来走上康庄大道,而这正是“无书图书馆”的意义所在。
但另一方面,图书馆人也意识到,图书馆并没有单数的未来。不同类型、不同社区中的图书馆必然会因为其所在的独特环境,以及其社区中带有不同观念的人群的博弈,而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无书图书馆”这一现象,也取决于不同人群的意见和沟通的结果。甚至于,它只能植根于特定的环境中。但即便如此,这一趋势未来的发展,仍是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
上一篇:如何让高校图书馆实现网络化浅探
下一篇:中学图书馆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