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韩国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前景

发布时间:2015-11-06 11:24

论文摘要: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与中国山东省贸易关系日益紧密,韩国对山东省投资迅速扩大。在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中,韩国对其投资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韩国企业对山东省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前景进行研究,对于山东省有效地引进和利用韩资,以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韩国企业在山东省投资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进行分析,试图对双方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以更好的促进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论文关键词:山东省,韩国企业,投资
  引言
  韩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之一。中国的山东省与韩国有着地理毗邻、文化相近、民间交往历史悠久等特点,这使得山东省成为了韩国在华投资最集中的区域。根据山东半岛各地市外经贸部门的统计,早在2002年韩国就已经成为了山东省的第一大投资国;另据山东省外经贸厅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已经占到了其在华投资的一半以上。
  1.韩资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的现状分析
  1.1韩资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现状
  韩国企业在中国山东省的投资始于1988年,最初在山东省投资的韩资企业仅有3家,合同韩资额仅为416.3万美元。1990年10月,中韩两国互设贸易代表处后,特别是1992年8月的中韩两国建交,为双方扩大经贸合作扫清了最大障碍,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新阶段。此后数年,韩国在华投资的数量、领域、地域范围均逐年递增,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韩国企业已在中国的30多个省、市、自治区投资。
  从韩国方面看,据韩企划经济部公布的资料显示,韩国对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几个主要国家投资的比重分别为:中国32.9%,美国14.4%,越南5.4%,香港4.8%,百慕大群岛4.2%,柬埔寨3.6%,哈萨克斯坦2.9%,印度尼西亚2.4%,乌兹别克斯坦2.2%。对中国的投资几乎占到了韩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在韩国对华投资中,对山东省的投资就占到了总投资额的50%以上。截至2008年底,韩国在山东省设立的企业已达到9000余家,占在华韩资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王杲(1984-),男,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从山东省方面看,全省吸引外商投资正经历着一个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结构性调整期。据山东省外经贸厅调查显示,目前韩国的大企业从过去的“投石问路”正逐步转为战略性投资。截至2008年底,韩国前20位的大企业集团中来山东投资的已经达到15家。韩国前20位的大企业集团中来山东投资的包括三星、现代汽车、LG、SK、韩进、乐天、POSCO、锦湖、希杰、斗山、GS、晓星、大宇等大企业集团。2008年韩国企业投资占山东省全省利用外资的比重高达50%,位居山东省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地区),占全国吸引韩资总额的50%以上。
  韩资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投资地域相对集中
  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城市。截止2008年底,青岛市有韩商投资企业6000余家,烟台4000余家,威海3000余家,三市韩资企业项目数占全省的80.1%,利用韩资合同金额占全省总数的75.5%。
  (2)投资行业重点在加工制造业
  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加工制造业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85%左右。目前韩商投资领域涉及到建筑材料、电子、水产品加工、纺织、服装、食品、轻工、化工机械、餐饮服务、海上运输、房地产等。其中,第一产业所吸引的韩国企业投资占韩国企业总投资额的比例为0.7%,第二产业94.1%,第三产业5.2%。
  (3)投资企业以独资企业居多
  截至2008年底,在山东省投资的韩商独资企业已达近4000家,占全省韩资企业总数的44%。在对山东省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韩国独资企业所占比重最高。这些独资企业大多是原材料市场和产成品市场均在国外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如电器、电子配件组装,鞋类、皮革、服装的加工等。这类韩国独资企业主要是有运营上的便利,可以将韩国的生产及管理方法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同时又可以避免挤占外方所控制的市场。
  (4)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转移
  韩国对山东省投资的企业,过去大都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局多。但是,近年来韩国的机电、汽车、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对山东省的投资迅速增加。由此可见,双方的合作正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和“短、平、快”项目向技术密集型及大中型长线项目发展。
  (5)投资主体趋向大型化
  目前,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商社对在山东省投资表现出浓厚兴趣。1993年,韩国有影响的泰旺物产株式会社率先在山东省胶州市投资600万美元,建立了韩国在我国的第一家纤维生产企业,并仅用了4个月就建成投产。此后,高合、东国、大韩集团等也纷纷在山东落户。随着中韩经济技术合作层次的不断提高,韩国的大企业、大财团都把在华、在山东省投资列为集团长远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韩国位列前10位的大财团均拟在山东省寻求更大发展。
  1.2中国山东省吸引韩国企业投资的原因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发展大环境的全面改善是韩国在中国投资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主要原因外,山东省对韩国投资企业具有特殊吸引力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拥有相当发达、完备的工业基础
  山东省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均居前列,是中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重工业、轻工业基础十分牢固的地区。

原材料和能源资源丰富,石油开采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全国的第二和第一位;轻工业位于第二位;重工业位于第三位。水泥、化肥、绵纱、造纸、小型拖拉机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的青岛、烟台、济南、淄博、潍坊等主要工业城市,利用外资发展了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新兴产业,这大大缩短了与韩国在产业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使得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和市场更易于与韩国对接。
  (2)投资成本比较低
  韩国的仁川、牙山、群山、木浦等城市与山东的青岛、威海、烟台,海运几个小时即可到达,地理上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另外,山东省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报酬以及其他费用和中国南方沿海城市相比较低,这使得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节省了成本。
  (3)投资环境日趋完善
  近年来,山东省投入巨资对港口、公路、机场、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目前,我国与韩国开通的6条旅客定期航线中,山东就有烟台——釜山、威海——仁川、青岛——仁川3条;青岛机场、济南机场、烟台机场均已开通国际航班。另外,山东省的公路网在全国是最好的,并且山东省与韩国还专门开通了光缆通信通道。并且山东省各地的政府部门和市场都制定了一系列吸引韩国企业投资的优惠政策。
  (4)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山东省的石油储量占全国石油总储量的近1/4;矿物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黄金、石墨储量在全国位居上游,并拥有大理石、花岗岩等优质建筑材料。此外,山东省还是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盛产小麦、棉花、花生以及各种水果蔬菜。山东省的海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并且,山东省拥有9450万人口,是韩国人口数量的2倍,对于韩方而言,这是一个庞大、现实的消费市场,而且还可以为韩国企业提供充足、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
  (5)山东省具有与韩国经贸合作的热情
  自1988年中国中央政府允许与韩国进行非政治交流以来,山东省各地市就积极开展了与韩国的民间交流活动,并多次在韩国召开投资招商说明会,介绍山东省的投资环境。1990年,威海与仁川通航,这进一步拉近了山东省与韩国的距离。两国建交后,山东省与韩国双方相互考察访问的人员和团组交往日益频繁,除经贸外,科技、文化、工业、农业、旅游、新闻、医学、金融等各行业均有团队互访,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了经贸领域的合作,增强了韩国企业家在山东省投资的信心。特别是90%的韩国华侨都是山东籍人,这一历史渊源成为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天然桥梁和有利条件。另外,山东省青岛市还建设了韩国领事馆,这进一步促进了山东省与韩国的交流。
  2.韩资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韩国企业对山东省的直接投资虽然金额大幅增长、范围逐渐增大、领域不断拓宽,但是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对山东省的投资情况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投资规模较小
  欧美企业、日本企业在山东省投资规模多以亿美元计算,相比之下,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项目超过亿美元的并不多见。这是因为韩国对山东省投资的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资本规模较小,投资领域多是一些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玩具业、工艺品、首饰、服装业等,商品附加值低,而且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各地市对其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发生在2007年下半年的韩国企业集体“逃离”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大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其投资动机多强调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而随着中国加强对劳动力、环境方面的限制,同时两税合一、调低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以及取消与调整对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造成劳动力成本与营运成本负担骤增,这些因素导致韩资企业从中国“撤离”的事件逐渐增多,而我国的退出机制不完善以及韩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创新力不足,也是导致韩资企业大规模非正常撤离的重要原因。
  (2)企业的当地化水平不高
  在山东省投资的欧美、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均注重提高企业的当地化水平。不仅企业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多在当地筹集,就连企业的管理人员,甚至总经理也多采用当地人担任。企业的当地化,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韩国在山东省设立的企业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则多从海外进口。另外,韩国大部分企业从总经理到部门主管,甚至后勤部门和对外联络方面的负责人均为韩国人,中国人在韩企得到晋升和提拔的机会十分有限。韩国人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不仅与企业内中方人员沟通困难,管理上的纠纷也时有发生,这造成了韩国企业不信任当地人、当地人也同样不信任韩企的恶性循环。例如,一家韩国独资企业——在山东省东营市的韩森公司,它主要是从事工艺品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全部来自进口,他们的管理人员全部都是韩国员工,他们与中国职工缺乏有效沟通,管理制度也不切合当地实际,经常引起管理者与职工的矛盾与纠纷,以至于许多员工干了没几个月就辞职了。
  (3)对技术领域投资保守
  韩国在山东省设立了9000多家韩资企业,从这些韩资企业中可以归纳出两大特点:一是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不多,多是以轻工、纺织等行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多为消费品生产企业,如纺织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锅等,技术水平与中国企业相差不大,有的甚至还要低于中国企业,所以它们与中国企业之间产生了摩擦和竞争,经营上陷入困难也是不难理解的。

例如,投资中国的韩资企业中份额最大的纤维服装类企业的赤字比率最高,达到了70.9%,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赤字率也达到了62.2%,相对来说也比较高。而反观欧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则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汽车、电机、半导体等为中心的高新技术领域,在生产和技术方面与中国企业基本不存在竞争关系,并已在各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4)对员工缺乏有计划的培训
  韩国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方面投入较少,各种学习会、研修会很少。即使有这样的会也多是由韩国人士参加,中国职员很少能够参与进去。例如,东营韩森工艺品公司建厂两年以来,对其企业内的中国员工没有进行过一次系统培训,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也没有采取过任何具体措施。
  3.韩国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发展前景及建议
  3.1韩国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发展前景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高达1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韩国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的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韩国则仍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虽然中韩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未见大幅缩水,但是爆发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却着实对韩国在中国山东省的投资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在山东省投资的韩资企业出现非法撤离的现象。在韩资企业集中的山东省青岛市,工人们一觉醒来发现韩国老板半夜逃逸的事情屡见不鲜,使韩国投资企业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信誉危机,一些悲观学者甚至就此认为中韩贸易会因此陷入长期低迷。
  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判断,中韩贸易并不会就此陷入深度萎靡。从产业内贸易结构来看,中韩两国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根据我国统计部门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韩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没有明显提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贸易中比重越来越大,起着主导作用。以中国商务部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向韩国出口17.4亿美元,同时韩国向中国出口额达到187.7亿美元,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差距明显。而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在钢材类进出口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板材,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板;矿物燃料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煤碳及其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石油及沥青提取的油类及其制品等。由此可见,在相互贸易过程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而韩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双方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依赖性,“长期低迷”对两国的发展都是无益的。而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毗邻朝鲜半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首选。因此可以说,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前景广阔。
  从山东省来看,吸引韩国企业投资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1)韩国和中国山东省资源互补
  韩国的本土资源就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相对缺乏。韩国无论在发展重工业方面,还是在发展轻工业及食品工业方面都缺乏资源,而这些正是山东省丰富的物产。韩国的面积与山东省相仿,但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却供不应求,可提供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也显不足。在选择了贸易立国的方针后,山东省就成为了韩国的首要贸易伙伴。距离山东近,又可以使其获得发展所需的原材料更加便利。
  (2)产业结构调整
  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完成了由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过渡,80年代后就开始了向发达国家前进的步伐。韩国在此期间进行了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而此时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吸引外资、大量引进国外技术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吸引了大量韩国企业在此落户。如今,这些早期就在山东省投资落户的企业大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流动性不大,而他们的存在对于吸引更多的韩资进入很有益处。
  (3)中国山东省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韩国经济的日趋成熟,创业机会越来越少,获取利润的行业和机会更是寥寥无几,韩国企业家将资产投入第三世界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更大利润势在必行。同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高潮期,经济也处于增长中的起飞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各行各业都有许多机会。这使得韩国企业家不约而同地涌入山东省来开创自己的事业。
  (4)文化背景相近
  文化背景相近是双方容易结合的重要条件。中韩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国的唐、宋时期就与韩国有文化、政治和宗教上的往来,双方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中都能发现与中国人相似的地方。

在文字方面,韩国文字接受并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这使得双方在今天的往来中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沟通的困难,可以达到心领神会、相互理解的境地,并为双方的精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两国的文化没有引起太大的冲突,对对方行为与思维方式都有较好的了解,能够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3.2对中国山东省促进韩资企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与韩国企业合作,重视政府的作用
  韩国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奉行“政府积极干预主义”,企业的决策不仅要受到市场的支配,而且还要接受政府的指导。一般而言,吸引外资最好以企业为主体进行,但正由于其企业与政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政府部门可以采取更主动的态度,通过建立协会、定期召开研讨会等方式与韩方开展合作。例如,山东省超过2/3的韩国投资来自于以汉城为中心的都市圈,其中55.3%的投资来自于首都首尔,10.6%的投资来自于京畿道。这样,我国各与韩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地方政府部门就应该特别注意与韩国都市圈的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增加沟通,建立互信。此外,要注意跟踪服务,为已在山东省投资的韩资企业营造良好的生活及工作条件。如开办韩语学校,为跨国投资者提供子女入学条件;在一些中学普及韩语教育,力争在语言环境方面为韩国产业转移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等。政府还可以探索利用韩资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途径,为韩国大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法律保障,降低韩商并购的风险,增强韩商并购国有企业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交涉的方式,改善韩国对华贸易政策,使之朝着更加有益于中韩贸易发展的方向转变。
  (2)对韩国招商,以引进韩国大型跨国公司为重点
  韩国30家大财团的生产总值占整个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而前5家大财团产值超过30家财团总和的1/2。所以山东省应瞄准韩国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健全服务体系和完善基础设施的方式,吸引重大项目来此落户。
  (3)把握主动,选择有利于山东省长远发展的韩国企业落户
  近五年多来,韩国向山东省的产业转移大都集中在轻工业和机械电子行业。韩国仅把一些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向山东省沿海地区转移,自己专项进行附加值较高的生产工序以及产品技术开发、市场销售和贸易服务等活动,这种做法使山东省仅仅成为了其区域性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山东省的工业体系在国际性与区域性市场中的位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只是抬升了韩国在国际性和区域价值链中的位置。另外,韩国把一些传统产业的技术设备直接向山东省沿海地区转移,但从这些企业运营情况来看,对山东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大。山东省在引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应着力培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要注意发展深加工业。
  (4)关注韩国企业所制定的对山东省投资的新战略
  韩国产业资源部最近发表的一项报告中指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所产生的“奥运特需”使韩中之间的贸易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06年两国间的贸易额为1343.1亿美元,而到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99亿美元,基本抵消了全球金融危机给两国间贸易带来的影响。对华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将极大的吸引韩企对华投资的欲望并提升投资者的信心。为此,韩国很多大型企业目前正在考虑制定和调整其对山东省投资的新战略,其主要内容有如下两点:一是从过去投资传统产业转向尖端核心产业,即高科技战略;二是改变过去把当地工厂当作单纯的生产基地的作法,转为在当地完成生产、销售、流通、再投资的全过程,即本地化战略。
  3.3对韩国政府及企业促进韩资企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韩国政府应针对其对华投资企业制定人力供给支援方案
  进军中国的韩国中小制造企业中,大多数因中国人劳务费上升和中国政府减少税制优惠而倒闭或连夜逃走。因此,韩国政府应尽快针对进军中国的中小企业制定人力资源供给支援方案,并引导其将生产基地向山东省内陆地区转移,同时扩大和健全税务和劳务方面的咨询服务。
  (2)韩国政府应适当调整遏制韩元过度坚挺的政策
  韩国政府遏制韩元过度坚挺的政策,令那些希望推高韩元汇率的投资者们感到恐慌和不安。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政府遏制韩元过度坚挺会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3)韩国企业应将更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尖端核心产业转移
  韩国产业资源部和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发表的对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60%获得了成功。而在参与调查的所有获得成功的企业中,60.5%的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可以看出,韩国投资企业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及生产工序转移到中国,不但不会使其因技术流失而蒙受损失,反而会增加其投资成功的概率。
  (4)韩国企业应加快实现企业自身的本土化管理
  在山东省投资的韩国企业其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大都是中国内陆地区,其使用的员工则多是当地居民。

因此,若要使企业的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并且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群体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润,就应该坚定地使用本土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管理,并在销售部门使用更多本地销售主管人员。
参考文献
1 赵晋平.日韩对华直接投资特点及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3,(1).
2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Z].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
3 徐长文.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的现状及发展战略[J].亚非纵横,2002,(3).
4 黄汉民.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
5 程美秀.山东省利用韩国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经济,2006,(1).
6 王冠.中韩相互投资态势分析与对策选择[J].北方经贸,2006,(11).
7 高光锐.中韩企业合作发展态势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1,(8).
8 张小济.中日韩之间存在着发展贸易巨大潜力[J].中国贸易报,2003,(6).
9 张占贞.山东省韩资企业技术现状、问题和建议[J].市场调研,2007,(29).
10 崔东原.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报告[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1 陈德民.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及调整建议[J].当代韩国,2006,(3).
12 石庆华.韩国企业文化及其管理模式浅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3 王水娟.不确定性因素对国际资本外撤的影响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6,(7).

上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浅析_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下一篇:指数化投资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综述_非完全复制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