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发布时间:2016-04-14 11:21

  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31万,比2009年增加了20万,再创历史新高。2011年,人数已达650万,再加上历年一些积压没有就业的学生,预计总人数将近800万。与此同时,在萧条的经济环境下,许多企业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纷纷紧缩规模,并进行裁员。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一边却是更少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根据党的十七大的相关战略部署,国务院在2010年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其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将创业精神作为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基本条件。笔者工作所在的单位系(部)为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系,在教学过程中对本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业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和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具备工业和商业企业管理能力和技巧,具备把握商业机会的能力,掌握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趋势,能够追踪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人才,即在该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素质的要求,有所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开阔视野,提高其“自我谋职”的能力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就业本领”与“创业本领”统一起来,相互促进,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进步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实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业培养模式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时间短、国情特殊等原因,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

  

  一、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1.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只定位在“职业人才”角色上,注重专业技能,突出实操,忽略创新素质的提高。这种目标定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淡化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形式流于表面,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不高。有些学校甚至将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以及能否取得好的成绩作为衡量教育绩效的标准。

  

  2.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亟待改革

  

  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难以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系统培养。同时,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甚至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欠缺有效地渗透和融合,不利于发挥整体作用。

  

  3. 师资体系有待完善

  

  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由于囊括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多学科、多种能力和较强的技术性等多种因素,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中缺乏拥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创业经历的教师,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4. 缺少支撑教学的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实际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当前,该学科的创业教育基本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多是“纸上谈兵”,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在授道解惑的过程中,缺乏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业培养模式。

  

  二、改进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

  

  1.对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定位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注重职业技能的传授,非创新素质的熏陶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业教育要行之有效,就必须将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同时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教学和创业教育的整合意味着打破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够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标,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开创型个性,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新思想、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针对以上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创业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需要将知识、意识、能力的教育集于一体。

  

  (1) 创业知识。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基本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调知识交叉与综合。作为一名创业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的专业基础知识,也需要行业性知识,还需要补充相关创业知识和方法。其中包括:其一,一般知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其二,行业性知识。学生应对创业行业有基本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或可通过专题报告、知识讲座、创业论坛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丰富他们对行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其三,创业知识。除了在必修课中加入创业方面的内容,在选修课模块中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适当增设关于创业管理、创业实务、风险投资等课程,有针对性、分类别地传授学生创业知识。

  

  (2) 创业意识。学生应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学校可通过宣传国内外创业成功者的故事和经验,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向学生介绍一些地方的投资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成学校和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鼓励学生到该地区创业。

  

  (3) 创业能力。鉴于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全球竞争的形势,应突出强调培养具备职业实操技能、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前瞻预见性等能力的创业人才。学校应建立创业实践平台或载体,切实提升创业素质的培养实效。

  

blob.png

  2.完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及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创业教学课程,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学计划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在适当考虑学生个体、创业目标差异性的前提下,应达到提高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在开设相应的课程外,还应融汇创业、专业、通识等课程,发挥出“1+1>2”的整体效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体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专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素质与创业素质的同步养成。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当通过配备高素质、雄厚的师资来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授课教师应当是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不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甚至是创业的经历。学校可以聘请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或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具备较好教学经验的人士担任创业授课讲师。其中也可以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专家、成功企业家、金融投资家等多个方面。同时,适时派遣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外出参加进修,或进驻合作企业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2. 建立创业训练指导平台或载体,重视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更高。学校应通过不同的渠道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安排课程实操,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布置与创业相关的调查研究课题;在教学管理方面出台鼓励政策,形成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践习;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创业大赛;成立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激励与支持;建立创业训练指导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和指导。

  

  建立创业训练指导基地,无疑是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创业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检验知识与能力的场所和展示才能的舞台;将学生的实习与创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实操技能、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前瞻预见性等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基地的相关项目,了解创业的特点、运作,进一步拓宽思路,开阔眼界,加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从实践活动中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

  

  创业训练指导基地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的同时,还应将实践环节纳入到学生的考核范围之类,使实践的效果直接与成绩挂钩,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和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此研究项目得到南华工商学院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助。)

上一篇:“分方向、分层次”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

下一篇:关于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