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新常态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
近些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已经逐渐步入新常态。从经济发展速度上来看,发展速度渐渐放缓,已改变高速发展的态势,基本进入中高速发展的阶段;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看,中国经济不再追求总体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渐替代传统模式成为主流。在此种经济新常态推动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作为培养及输出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人才基础。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现状及理论的分析,论述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方法策略。
一、背景
前些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GDP总量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发展速度,在带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弊端,房地产泡沫逐渐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腐败现象频发等等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值此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构思,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为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保证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才需求,教育转型迫在眉睫。而工商管理专业对未来企业、国家的经济发展谋划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更是承担着无比艰巨的历史任务,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适用于原来的经济常态需求,以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而不适用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现状及理论进行分析,论述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方法策略。
二、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世界现处在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浪潮当中,新材料、互联网等推动着世界的变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渐被重新建立的经济模式替代。相对于经济发展高速增长来说,各发达国家更注重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即在保持生态文明的条件下保持经济中速发展。
而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逐渐增大,现仅此于美国,位居第二。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也衍生出诸多弊端:高端产业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支柱产业单一、环境污染加剧等等,为响应技术革命的历史要求,中国的经济也跟随世界的脚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我们所说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总结来说主要存在三个不同于以往的特征:第一,从发展速度上来看,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第三产业比重加大,逐渐替代第二产业成为主体,居民收入逐渐提高,城乡差距渐渐缩小;第三,从驱动要素上来看,创新驱动成为主流,投资及要素驱动逐渐被替代。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变缓,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开始出现疲态,而是为保证生态和合理结构适当放缓发展速度,以求形成良性循环。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之下,工商管理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发生变化,中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急需转型,经过近些年的尝试和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基本分三步走:首先需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形式,即需要对经济新常态、教育转型、科学技术革新、商业经营理念、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其次,理解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的内涵,即在人才培养方面,转变观念、明确定位、重组机制;最后,科学制定新的转型方案,制定方案的过程中需明确转型方向、解决转型思路、重点难点及基本保障问题。
三、经济新常态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
(一)改善旧式教育弊端,满足经济新常态教育需求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存在诸多弊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对自身定位没有特色,千篇一律,在职业选择上盲目跟从前人的步伐,致使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在教育内容方面,国内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重理论讲解,轻实践能力培养,致使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员创新能力不足,职业素养不高;在教育方法方面,未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培养对象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培养的对象缺乏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为保证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保证当前规模稳定的前提下,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以满足经济新常态的需求。
(二)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保证经济新常态人才需求
当前,我国有许多高校、机构培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但大都倾向于知识理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精通理论论述,而缺乏实践经验。当然,现在部分高校已于世界接轨,引入国际通用教材,并且实行全外语教学,基本顺应了教学国际化的需求。但是因受限于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客观因素,致使实践效果不佳,仍脱离不了依托于教师讲课,课堂活动为主要实践方式的模式,仍然满足不了经济新常态对人才创新性、实践性、探索能力等方面的要求[2]。因此,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职业素养高、重实践并有极强探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目标。
四、建议和策略
(一)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
首先,通过教师讲授,使培育对象熟练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夯实理论基础,学习工商管理的基本技能,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提高培育对象的人文素养,在施教过程中,增加培育对象对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以提升其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等综合素质;最后,应加大对培育对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培育对象从单纯理论知识中走出来,使他们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求。
(二)注重培养对象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经济新常态要求下重点改善之处。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革新,企业、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成为唯一的出路。而企业的高层大部分由工商管理人才组成,他们基本决定这企业的发展走向。因此,创新能力是工商管理高端人才的必要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的重心任务便是如何提升培养对象的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培训、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培养对象的兴趣,激发其创新的热情,促使其将自身创意及想法产品化,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
(三)建立客观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院校、职业机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考评主要是通过其绩点、分数来衡量的,考核的重点主要是专业课成绩、论文水平等,即便将社会实践纳入考核,其所占比重较低,形成了一种重理论分析,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局面,导致培养教育而成的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无法满足经济新常态的需求。在建立教育评价体系方面,我国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毕业生在毕业后的薪酬、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创新创业比重等来进行评价,促使高校及培训机构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我国需要加快教育评价体系国际认证的步伐,促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作者:陈晓 来源:智富时代 2016年11期
下一篇:企业工商管理建设与科学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