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如何实现最佳生产经营规模
发布时间:2015-07-04 09:43
企业自其成立之时开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为了生产产品,必须不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从而形成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就施工企业而言,为承揽及完成某些项目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总和就构成了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对于以利润最大化作为重要理财目标的施工企业来说,如何谋求达到最佳经营规模,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
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是指因经营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的变动,可用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的变动来表示。在现代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规模效益有三种情况,即规模效益递增、递减、不变三种。所谓最佳生产经营规模,就是边际收益率为零分界点的经营规模,在此状态下,企业平均成本最低,收益最大。
(一)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的均衡性。生产经营规模的改变涉及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或收回问题,而是所有各项生产要素的增加与减少问题。要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有序进行,投入的各项生产要素必须均衡,即各生产要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对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满足,比如人力资源,受制于政治、社会原因而不能随意增减,当承揽到某工程项目时,可能会因为有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缺乏而使该项目难以实现最佳效益。
2.市场变化。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施工企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即先有买主,再有产品,只有承揽到足够的施工任务,即找到产品的买主,才能开始生产,从而使各项生产要素不被闲置。我国建筑市场的规模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而施工任务的承揽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周期性的影响。在建筑市场扩张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易获得性,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也就成为必然之举;而在建筑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不足,则必然导致生产经营规模的缩减。
3.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规模效益的递增需要有和经营规模扩张相适应的科研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实现,施工任务承揽到手后,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完成该项目的科研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则必然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这是企业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4.社会政治条件。这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局势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局的平稳,必然有利于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反之,则可能导致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萎缩。
(二)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方法
如上所述,当企业达到最佳生产经营规模时,平均成本最低,因此,可通过对企业平均成本曲线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从短期来看,企业的成本按习性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曲线如图中sa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如图中smc所示,当两条曲线相交于n点时,短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水平,此时企业收益最大。
但由于短期平均成本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因此,从确定最佳经营规模的角度考虑,应重点分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长期来看,公司的所有成本都是变动的,即所有成本都是变动成本,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一系列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确定。企业各个时期都要从平均成本最低这一点出发来确定经营规模,因此,将短期成本曲线sac1、sac2、sac3……的最低点连接起来就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的,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中lac所示。当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相交于n点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此时达到了最佳经营规模。
对施工企业而言,考虑到工程项目类型差异的复杂性及由此造成的实物工程量难以统一,n点的业务量无法用实物量表示,只能用营业收入(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来表示,具体的长期平均成本及长期边际成本数据可根据企业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的分析预测得到。以上仅仅是从理论意义上所作的分析,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有关因素,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影响,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施工企业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现实选择
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分析,还是企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如何实现最佳经营规模,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做出的现实选择。
(一)达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
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上,有内涵方式和外延方式两种。内涵方式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但这种方式受现有设备等生产要素和条件的限制;外延方式是通过投入的不断增加达到规模经济,这种方式具有速度快,不受现有资源约束,但是由于对投入的需求,资金筹集可能变得更加困难。外延方式和内涵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应交织使用,取长补短,不能凭主观愿望决定采用哪种方式,而应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平衡后做出决策。
(二)施工企业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具体途径
从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总体状况来看,经营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低下已成为阻碍整个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施工企业必将大量涌入。面对国外大型施工企业的竞争,我国施工企业的生存将面临更大的困境,而走规模发展之路则是摆脱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实现规模经营,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股份制改造,组织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后,集团内通过相互参股、控股等方式,将集团内各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以母公司为核心的集团,不但可以形成从施工任务承揽、工程项目建设到技术开发的有机整体,而且为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经营风险提供了机会。应当注意的是,以行政纽带组成的企业集团(即集团成员企业之间是基于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联合起来的,下级企业服从上级企业的管理),不能算作现代化的企业集团。这种联合方式的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内在结合的基础,很难形成凝聚力,不能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不是我们所说的集团。
2.通过市场竞争,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兼并那些规模不经济或低效益的弱小施工企业,在兼并中达到企业规模的扩张。由于目前建筑市场份额有限,施工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规模较小的施工企业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更是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兼并,不论对兼并方还是对被兼并方,都是有利的。但是,这种兼并应是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那种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的“拉郎配”式的兼并不仅达不到壮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而且会损害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内涵式发展的潜力。内涵发展方式的选用,是施工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和兼并、联合方式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所应作出的必然选择。应该看到,与国外施工企业的管理相比,我国施工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在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张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过程中同时采用,不可偏废。如果难以达到相应的管理水平,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那么组建企业集团或兼并联合后企业规模的扩张,对于达到最佳经营规模也是毫无帮助的。
总之,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与实现是施工企业管理当局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必须同时运用,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外界环境都应详加考虑,并综合平衡各相关因素的影响,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一、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
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是指因经营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的变动,可用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的变动来表示。在现代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规模效益有三种情况,即规模效益递增、递减、不变三种。所谓最佳生产经营规模,就是边际收益率为零分界点的经营规模,在此状态下,企业平均成本最低,收益最大。
(一)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的均衡性。生产经营规模的改变涉及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或收回问题,而是所有各项生产要素的增加与减少问题。要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有序进行,投入的各项生产要素必须均衡,即各生产要素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对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完全满足,比如人力资源,受制于政治、社会原因而不能随意增减,当承揽到某工程项目时,可能会因为有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缺乏而使该项目难以实现最佳效益。
2.市场变化。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施工企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即先有买主,再有产品,只有承揽到足够的施工任务,即找到产品的买主,才能开始生产,从而使各项生产要素不被闲置。我国建筑市场的规模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而施工任务的承揽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周期性的影响。在建筑市场扩张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易获得性,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也就成为必然之举;而在建筑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不足,则必然导致生产经营规模的缩减。
3.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规模效益的递增需要有和经营规模扩张相适应的科研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才能实现,施工任务承揽到手后,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完成该项目的科研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则必然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这是企业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4.社会政治条件。这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局势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局的平稳,必然有利于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反之,则可能导致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萎缩。
(二)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方法
如上所述,当企业达到最佳生产经营规模时,平均成本最低,因此,可通过对企业平均成本曲线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从短期来看,企业的成本按习性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曲线如图中sa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如图中smc所示,当两条曲线相交于n点时,短期平均成本达到最低水平,此时企业收益最大。
但由于短期平均成本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因此,从确定最佳经营规模的角度考虑,应重点分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长期来看,公司的所有成本都是变动的,即所有成本都是变动成本,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一系列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确定。企业各个时期都要从平均成本最低这一点出发来确定经营规模,因此,将短期成本曲线sac1、sac2、sac3……的最低点连接起来就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的,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中lac所示。当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相交于n点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此时达到了最佳经营规模。
对施工企业而言,考虑到工程项目类型差异的复杂性及由此造成的实物工程量难以统一,n点的业务量无法用实物量表示,只能用营业收入(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来表示,具体的长期平均成本及长期边际成本数据可根据企业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的分析预测得到。以上仅仅是从理论意义上所作的分析,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有关因素,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影响,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施工企业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现实选择
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分析,还是企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如何实现最佳经营规模,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做出的现实选择。
(一)达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
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上,有内涵方式和外延方式两种。内涵方式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但这种方式受现有设备等生产要素和条件的限制;外延方式是通过投入的不断增加达到规模经济,这种方式具有速度快,不受现有资源约束,但是由于对投入的需求,资金筹集可能变得更加困难。外延方式和内涵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应交织使用,取长补短,不能凭主观愿望决定采用哪种方式,而应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平衡后做出决策。
(二)施工企业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具体途径
从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总体状况来看,经营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低下已成为阻碍整个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建筑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施工企业必将大量涌入。面对国外大型施工企业的竞争,我国施工企业的生存将面临更大的困境,而走规模发展之路则是摆脱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实现规模经营,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股份制改造,组织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后,集团内通过相互参股、控股等方式,将集团内各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以母公司为核心的集团,不但可以形成从施工任务承揽、工程项目建设到技术开发的有机整体,而且为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经营风险提供了机会。应当注意的是,以行政纽带组成的企业集团(即集团成员企业之间是基于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联合起来的,下级企业服从上级企业的管理),不能算作现代化的企业集团。这种联合方式的产权关系不明晰,缺乏内在结合的基础,很难形成凝聚力,不能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不是我们所说的集团。
2.通过市场竞争,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兼并那些规模不经济或低效益的弱小施工企业,在兼并中达到企业规模的扩张。由于目前建筑市场份额有限,施工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规模较小的施工企业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更是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兼并,不论对兼并方还是对被兼并方,都是有利的。但是,这种兼并应是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那种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的“拉郎配”式的兼并不仅达不到壮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而且会损害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内涵式发展的潜力。内涵发展方式的选用,是施工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和兼并、联合方式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所应作出的必然选择。应该看到,与国外施工企业的管理相比,我国施工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在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张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过程中同时采用,不可偏废。如果难以达到相应的管理水平,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那么组建企业集团或兼并联合后企业规模的扩张,对于达到最佳经营规模也是毫无帮助的。
总之,最佳经营规模的确定与实现是施工企业管理当局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必须同时运用,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外界环境都应详加考虑,并综合平衡各相关因素的影响,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上一篇: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