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化

发布时间:2016-03-16 14:31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髙的要求。对于大学来说,如何让培养的学生不但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又能够在毕业后迅速成为旅游业各个部门的中坚力量,是摆在面前的无法回避的时代重任。因此,从专业建设的大局出发,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目前的课程教学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教学计划编制,听取其合理建议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中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教务行政部门在编制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很少积极主动地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每个专业设置哪些课程,课程学时多少,教学环节怎么安排,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基本上一线教师是没有发言权的,这其实是一种有违常理的现象。在此,我们并不是怀疑教务行政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但不参与教学的人员肯定缺乏对具体课程特点的了解和教学过程的把握,最终出台的教学计划必然带有较强的行政指令色彩。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实际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上佳水平。特别是对于旅游管理这类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来说,其负面影响尤其明显。要想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优化,首先需要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虽然在目前的体制下,教学计划仍需依靠教务行政部门来发起制定,但一线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执行者,直接发现和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应该定什么样的教材,设置多少课时,应该安排哪些实践环节,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让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进来,充分听取他们合理化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具体的操作途径,可以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全体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在满足单个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的平衡。

 

  二、加强教材建设,拓展教师增加实践经验的渠道

 

  在我国许多大学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较为滞后,其编排基本上是遵循传统管理学的模式在进行,无法很好地反映旅游业的独特特点和内部操作流程。教材过分注重理论基础,虽然满足了理论性强于高职髙专的课程要求,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也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实际需要,这显然不符合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导致教师虽然有选取教材的自主权,但却无法选出一本好的契合旅游业实际的教材。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除了各髙校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编制适合于自己实际的教材外,高校之间可以自由结合,或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出版社牵头,组织骨干教师联合编制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在教材中,除了继续保持原有教材的理论性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和旅游业现实发展情况较为契合的内容,尽可能地及时反映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要进行简单的重复。

 

  我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普遍缺乏旅游业的实际从业经历和操作经验,教学过程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探讨不足,大大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弥补这个短板,现有研究倾向于校外人才请进来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践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对于大学来说箱要解决经费支出、人员接待、课时调整等问题。校外人才往往是旅游业各个部门中的业务骨干,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到大学里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客观讲,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与专任教师相比也是有差距的,学生能否适应和接受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状况,我们不妨转变思维,采用校外经验学进来的方式,让教师深入到旅行社、饭店、景区中去参加岗位的具体工作,增加实践的经验。相对来看,这种操作方式更为合理,效果会更加明显。当然,这种方式有赖于教师自我提升意识和发挥工作积极性,需要大学内部各级职能部门从建设最优队伍的高度出发,在政策上积极予以引导和鼓励。

 

  三、创建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阶段开始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对于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太大的意见。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创新的诉求并不强烈。创新的切人点在哪里,创新的程度有多大,学生也无法把握。笔者曾经在连续几届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对于教学手段和方式、内容高于教材的做法,90%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欢迎。当真正的按照问卷所设计的思路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的时候,又有髙达80%左右的学生表示无法理解、不感兴趣。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单纯用教师的创新不够明显是无法解释的。基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状况,加之专业教材的建设短期内难以得到迅速的根本性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现有教材体例,努力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和指导学生参与和配合。

 

  案例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当某部分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由教师随堂安排若干有针对性的旅游业实际运作案例,安排学生全部参与进来进行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依次发表意见或者进行对抗性辩论,通过互相学习和辩论,加强学生对旅游业实际状况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任务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若干课后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可以是旅行社市场调査、旅行社产品开发、饭店营销活动等具体的内部运行情况,也可以是宏观的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问题。当学生按照分组情况完成任务后,每个人都提交一份任务报告,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随后,抽出专门的时间,各小组互相阐述和交流、讨论,教师最终进行总结。

 

  情景带动法。由于旅游业的服务业性质,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场合随处可见。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章节情况,提前指定或随机挑选学生来模拟一定的业务操作场景,可以是门市接待,可以是外联推销,也可以是旅游投诉处理。总之,通过情景的模拟,调动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使其体会到旅游业各部门的具体业务流程及特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化


  四、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维度:教师的效果和学生的效果。®本文只讨论相关的对于学生的效果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效果的评价,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方式。期末总评为百分制,其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30%20%。期末闭卷考试的试题数量、试题形式、分值的分配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这种评价方式看似严谨而公平,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来说,却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平时的学习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学生只要在最后阶段突击努力,基本上就能够在期末闭卷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事实上,仅仅学会教材、记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对于所谓的平时成绩,其分数高低的认定缺乏一系列科学的途径和支掸指标,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采用了如考勤、课堂纪律等和课程教学本身关系并不密切的指标来衡量。最终总评的分数虽然可喜,但真正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却无法得到真实反映。

 

  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做相应的调整,应倡导形成性评价。这一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即时、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目前所说的平时成绩,在概念上应该和形成性评价有一些类似,只是我们只重视其结果一加人期末总评成绩,完全忽略了其本质追求一及时反馈用以改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结果的得出本身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依据。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深刻领会形成性评价的精髓,探索出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要求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从态度、兴趣和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多次的评价,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打分的结果将按照权重在学期末进行综合,最终得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其计人期末总评分数,所占的比例提髙到50%比较合理。在强调形成性评价的同时,我们并非不再需要终结性评价,但期末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进行调整。在考试内容上不要纠结于具体的概念、名词、原则等,题目不宜过多,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检验。

 

  五、真正重视实践环节,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

 

  对于很多髙等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习基地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软肋。这些大学都认为自己培养学生应该更重视理论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大部分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长期以来和社会的联系程度不紧密,在开拓实习基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渠道不畅、信息不灵、合作不可持续等困难,这进一步制约了实习基地建设问题。以旅行社的实习基地建设为例,很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已经多年,基础课程《旅行社管理》也已开设多年,但配套的稳定的实习旅行社却没有一个。这就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零距离观察和体验旅行社运营流程、特点的场所,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和修正。另外,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酒店轻旅行社的倾向,现实状况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普遍只有酒店而没有旅行社。显然,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的全面完善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来说,搞好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最后的关键环节。这需要我们立足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予以真正重视,切实为学生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对于校内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朝着科技含量髙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针对性的校内实践平台已经建设了一部分,有些大学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但从总体上看,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专业需要。由此,要继续建设常规技能训练室,如3D仿真训练室、电子商务训练室等,也要量力而行,尝试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软件建立虚拟训练室,扩大实践的广度和多样性、趣味性。同时,急需搭建校外实践平台。这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转变重酒店轻旅行社的观念,向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全面寻求合作,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过程合同化,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建立良好的渠道。合作的视野要放宽,只要合作基础好,区域内外都可以考虑。从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发展趋势来说,可以考虑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在大学内部建立旅行社或酒店,由在校师生参与管理和服务。只要解决好产权归属、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他的交给市场即可。这样,既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又能为学生提供就近的实习基地。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服务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势在必行。针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建设、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当然,这种优化是一个系统、复杂和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同时,这种优化在充分结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突出和保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区别于一般职业学校的理论优势和风向标作用。相信通过一系列的优化之后,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将会有明显的提升和进步,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上一篇: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

下一篇: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