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发布时间:2016-08-26 13:42

  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有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专业人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更好地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论文主要通过对选取的湖南省内几所高校的旅游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在相关利益者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期提出一些合理性的意见。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旅游教育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道路。1979年,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开始起步,到现在旅游高等教育既走过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时也面临着快速发展过程中,基于学科本身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旅游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离开不旅游人才的培养,而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高校旅游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旅游管理是工商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相比于其他成立较早,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还比较年轻,各高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形成了现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混乱场面。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1.课程。国外学者对课程的种定义主要有: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课程是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阐述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指传授给学生的,意在使他们取得毕业、获得证书或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等[2]。国内的学者杨树勋(1999)认为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循序获得各种应得的知识和训练,以求达到一种圆满生活的精密计划[3]。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从狭义上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本研究所涉及的课程概念是从狭义的角度考虑的,而且研究的对象是高等学校的旅游专业课程。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这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5]。本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3.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一词的英文为stakeholders,最早出现在1963年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SRI)的内部文稿中,是指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无法生存的群体。有人将它译为“相关利益者”、“利害关系人”或“利害相关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有许多,大多包含的基本含义是:利益相关者是所有受公司经营活动影响或者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

 

浅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实证调查

 

  1.样本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本文选择了4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它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2.问卷设计。问卷中总共设置了18道题,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达97%。问卷的发放除本校是采取纸质的外,其他几所样本学校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本文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旅游专业人士,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包括在读与已毕业的),主管旅游方面的政府官员或者说职能部门。调查问卷的人群分布如表2所示:

 

  3.问卷分析。(1)对旅游管理管理专业课程的了解。绝大部分人表示“比较了解”,“非常了解”的人所占比重很少,还有一部分是不了解,说明对于课程整体即便是学生本身也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2)对课程分布比例的了解。当被问及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者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时,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合理”,调查者普遍认为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其中有受访者还提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太广,不能体现完备的系统性,在展现旅游业的实际前景方面存在不足。(3)对课程互动性的了解。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与教授者之间的互动,即动态性和灵活性的调查结果分布,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还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否”,这说明课程以及课程的设置在满足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课程设置的应变调整时都存在不足,在调查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授者同时提到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动态性、灵活性还有人性化,这样一来教授者有足够的弹性时间研究自己所长,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主要以上课的形式)给学生,教授者教有所长,学习者喜闻乐见,最终实现双向沟通。(4)对培养目标的了解。当被问及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时,6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不太明确”,说明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方面有过于宽泛、不明确的缺陷。(5)对获取专业能力的了解。在问及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应该获得哪些能力和素养时,以下几种被选择的较高,它们分别是: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调查结果说明以上的几项能力和素养是相关利益者比较关注,认为比较重要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很好地体现和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

 

  四、课程设置建议

 

  1.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定位与技能型旅游管理专业的职高生、大专生有较大的差别,旅游管理本科生应该更注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服务管理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懂管理、懂商务、会企划、会推销、会服务、擅外语、擅微机、擅公关等综合型管理人才,也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总之,只有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目标,同时立足于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才有章可循。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方面,应该注重合理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在课程内外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与职业素养。

 

  3.架构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着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清晰的现状,学生无法真正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架构时要突出专业的核心课程,简化相关交叉而又不合理的课程,当然旅游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交叉的学科,这样就更需要合理组合,强化优势学科的交叉,使专业课程形成既符合专业特征又符合人才培养的合理体系。

 

  4.课程设置动态化、人性化。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采取时间灵活、内容灵活、授课方式灵活的方式,例如课程的设置应该在基本的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考虑教授者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应当依据产业与就业形势适时合理地调整;授课方式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可以增加小组讨论课程、课外具体“情境”教学等,当然这些又必须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老师高度的责任心为前提,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上也需要相应地人性化,增加灵活性。

 

  5.加强校企联合和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设施的完善。“校企联合”是一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单向合作,亟须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这种联合办学的方式很多高校都已采用,但总体来说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的设施配套方面很多学校也都建立了诸如校内的各种模拟实验室和校外的实习基地,但都有待完善,同时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严格的考核,这样一来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作者:夏汉军 吴云超 张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2期

上一篇: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旅游景区超载现象的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