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旅游及灾害旅游系统的初步研究
[摘 要]灾害在带给人类生命财产灾祸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灾区的重建与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了解灾害、缅怀遇难者、接受减灾教育。利用系统思想和方法构建的旅游系统模型,引入了旅游场和旅游流的理念,可以充分地揭示旅游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灾害旅游系统是一个包括主体、客体、介体、载体4个要素的动态系统。利用此系统能更全面地研究灾害旅游本质、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灾害旅游;旅游系统;灾害旅游系统
地震、海啸、瘟疫、战争等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纪念物等。早在古代,人们就对这些遗留物产生了兴趣。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被灾害的“悲壮美”、“残缺美”和“自然美”所吸引。但是,由于传统伦理道德束缚,很多人不愿把旅游与灾害联系在一起,以至于灾害旅游至今也没有得到“正名”,同时造成众多价值较高的灾害旅游资源“闲置”,甚至被破坏。
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相关组织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的广泛开展,灾害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福利和列侬(foley&lennon)、瓦伦(valene)、伯特伦(bertram)、迪恩(dean)、斯特兰奇和克姆帕斯(strange&kempa)、沃斯和哈特曼(ashworth&hartmann)、怀特和列侬(wight&lennon)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对灾害旅游的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经济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相比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引起足够重视。少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仅局限于旅游资源分类与开发等方面的探讨,研究方法多集中于定性描述。面对日益发展的灾害旅游,理论明显落后于实践。因此,对灾害旅游的系统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参考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灾害旅游和灾害旅游系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
一、灾害旅游内涵
(一)定义及特点
灾害(disaster)是指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灾害两类。
灾害旅游(disaster tour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凡是以与灾害相关的事象为对象的旅游活动都是灾害旅游。狭义上,灾害旅游是指旅游者出于纪念、教育、探奇等目的而到灾害地,进行的以灾害过程、灾害遗址遗迹、灾害纪念物等与灾害有直接关系的事象为对象的旅游活动。本文所讨论的多指广义上的灾害旅游。
灾害旅游属于特种旅游,它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旅游目的的多样性。不同背景的旅游者到同一个旅游地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灾害旅游也一样,旅游者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为了纪念、缅怀、爱国教育、休闲娱乐,也有可能完全是出于某种古怪的爱打听,甚至是窥阴癖。但多数旅游者的主要动机却是纪念、缅怀、教育和探险。
2 旅游对象是与灾害相关的一切事象。灾害旅游的本质是对灾害文化的体验。而灾害文化的载体只能是与灾害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如灾害过程、灾害纪念物、灾害的纪念活动等。游客只有通过这些事物和现象才能感受和体验到灾害文化。
3 旅游目的地是灾害相关事象的展现地。怀特和列侬(wight&lennon)从区位属性的角度,将灾害旅游的目的地分为灾害的发生地和纪念灾害的辅助地两类。其实,在灾害旅游活动中,灾害的模拟与演绎地也是开展灾害旅游的重要场所,如地震模拟实验室、灾害主题公园。因此,只要是灾害事象的展现地都有可能成为灾害旅游的目的地。
4 游客思想上的参与性。灾害旅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观光游览,而是强调思想上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对灾害的反思、对受害者的缅怀、对抗灾减灾精神的弘扬、对灾害的科学认识等。由于是从思想上的深层次“参与”,因此灾害旅游给人们所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
5 旅游活动的挑战性。虽然灾害旅游的对象大多数是灾害的结果、遗迹(遗址)、纪念物、模拟与演绎等非灾害过程,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要目睹一些残忍性和悲伤性的事象,如死亡、伤残。加之,灾害旅游地往往存在一些不安全隐患,而且某些导致灾变发生的因素还有可能长期存在。因此,对于一些旅游者来说,灾害旅游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活动,需要具有冒险、吃苦和忍耐精神。
(二)相关概念界定
1 旅游灾害与灾害旅游
旅游灾害(tourism disaster)和灾害旅游(disastertourism)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了更进一步阐明灾害旅游的含义,有必要对两者进行区分。
旅游灾害,广义上是指旅游现象中的一切灾害现象,既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各相关主体所遭遇的灾害现象,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相关的灾害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灾害现象;狭义上,仅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相关主体所遭遇的灾害事项,即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而给旅游活动中的游客、旅游企业、旅游资源等主体要素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与灾害旅游的区别具体如下:
(1)侧重点不同
“旅游灾害”是以“旅游”为限定词,“灾害”为核心词,侧重点在“灾害”,是灾害范畴的一部分,广义的旅游灾害包括了灾害在旅游现象中的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狭义上的旅游灾害是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所遭遇的灾害事象,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灾害的研究多属此类。而“灾害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词,“灾害”为限定词,侧重点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中的一类,是广谱旅游灾害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
(2)研究重点不同
“旅游灾害”研究关注的重心是旅游过程中各种灾害发生的条件、机制、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对策,以及灾害发生后的赔偿等问题;而“灾害旅游”研究的重心则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灾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灾害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灾害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灾害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及影响力等。
(3)研究目的不同
“旅游灾害”通过研究找到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灾害事象的内部形成机理,制定出各种保障性的政策法规及其他防灾减灾措施,为“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灾害旅游”通过对灾害旅游系统研究,以便于正确认识灾害旅游系统的内部规律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灾害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提供指导。
(4)学科归属不同
从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要素来看,“旅游灾害”和“灾害旅游”都广泛涉及旅游学、灾害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且均属于应用性的边缘学科。但“旅游灾害”的主体属于灾害学范畴,而“灾害旅游”的主体则属于旅游学范畴。
2 死亡旅游、黑色旅游与灾害旅游
死亡旅游(thana tourism)是指出于缅怀、教育等目的,而到与死亡和灾难相关的地方进行的旅游活动。它的客体多与特定暴力死亡相关,如刑场、万人坑。
黑色旅游(dark tourism)最早由福利和列侬(foley&lemon)于1996年提出,并在《黑色旅游:死亡与灾害的吸引力》(dark tourism: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一书中得到系统研究。它指完全地或部分地被现实的或象征性的面对死亡的动机所驱使的旅游活动。它是死亡旅游在内涵上的一个延展。从旅游者的行为方式来看,黑色旅游可以划分为5类:第一类,见证公共的死亡;第二类,参观大规模的或者个人的死亡地,而这种死亡是以前发生的;第三类,访问死者的拘留处或纪念处;第四类,参观死者的遗物或象征性的纪念物,这些地点大都位于与死亡地毫无关系的地方;第五类,观赏对死亡的模拟与演绎。可见,黑色旅游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悲伤旅游(picf tourism)、大屠杀旅游(holocanst tourism)、公墓旅游(cemetery tourism)、监狱旅游(prison tourism)、战争旅游(war tourism)等多种形式。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灾害旅游、死亡旅游、黑色旅游三者虽然在出游动机、旅游客体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尤其表现在旅游客体上。黑色旅游的对象主要是与死亡相关的事象。死亡旅游是黑色旅游的一个子部分,它的客体大多与暴力事件相关。而灾害旅游的客体是与灾害相关的一切事象,包括社会灾害事象和自然灾害事象。黑色旅游和死亡旅游的客体中只有一部分属于“与灾害相关的事象”。也就是说,死亡旅游和黑色旅游与灾害旅游只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而很多情况下则是不同的。
二、旅游系统
旅游系统是各种旅游事象的集合体,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它具有实现旅游价值的整体功能。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旅游系统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旅游系统的特点。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旅游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说明以往的系统模型也存在需要补充的地方,而非一成不变。为此,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建立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旅游系统模型。这个系统模型包括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环境系统等4个子系统。
客源地系统是由游客、动机、文化背景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旅游者的产生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对旅游系统的内部运作起着“推力”的作用。旅游者搜求旅游信息、进行预订、出行准备及动身旅行都发生于此系统内。目的地系统包括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等内容。它是旅游者的接受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对旅游系统的内部运作起着“吸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旅游者文化与东道主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主要场所。出行系统包括交通、信息服务、营销、旅行服务等部分,是“旅游流”的主要通道,对旅游客源系统和目的地系统起着“纽带”作用。环境系统分为发展环境系统和支撑系统两个部分,它为旅游提供了一个外层空间,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旅游系统的发展起着支撑与保障作用。也正因为环境系统将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使旅游系统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系统。
为了阐释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模型还引入了旅游场和旅游流理论。旅游场是旅游内部信息、能量、客流、物质等要素的交流场所。它存在于旅游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场所。旅游流是指旅游系统中载于各个结节(node)之间链接(links)上的客流、信息流、物资流、能量流等的集合,它具双向流动性(如图3)。旅游流简明地阐释了旅游活动内部各要要素之间的交流关系,突出了旅游系统的动态特征。
总之,旅游系统是一个包含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环境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旅游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紧密。同时,旅游系统还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系统内部与外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不断交互、平衡推进。
三、灾害旅游系统
作为一种旅游现象,灾害旅游也可以用旅游系统来研究其内部本质问题。但为了能更好地阐明灾害旅游系统自身特点,笔者根据旅游系统模型,并结合灾害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如图4所示的简化模型。
灾害旅游系统由主体(灾害旅游者)、介体(灾害旅游业)、客体(灾害旅游资源)、载体(灾害旅游的内外部环境)4大要素组成。这4大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共存,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
(一)灾害旅游者
灾害旅游者是灾害旅游活动的行为者,其他一切现象和关系皆因灾害旅游者的活动而发生。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一切以灾害相关的事象为旅游对象的旅游者;狭义上是指以与灾害直接相关的事项为旅游对象,并且主要是出于纪念、教育、探奇等目的的旅游者。狭义概念强调了灾害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有利于深入认识灾害旅游者的体验本质。
灾害旅游者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旅游群体。随着生活品质提升,旅游需求趋于多样化,一部分人开始追求另类的“体验”(灾害文化体验)而成为灾害旅游者。所以,灾害旅游者的大规模出现跟传统的休闲观光者有密切联系。但是两者在旅游对象、形式、参与、体验、自身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灾害旅游资源
灾害旅游资源是指一切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并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与灾害相关的事象。灾害旅游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吸引力是判断灾害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灾害旅游资源实用价值的主要体现;第二,虽然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是灾害事象,但是吸引力的真正发挥与其所在的背景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第三,灾害旅游资源既包括灾害本身,也包括其他与灾害相关的事象;第四,随着新的灾害的出现和人们探索视野的扩大,灾害旅游资源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灾害旅游资源的本体为灾害,其范围十分广泛, 外延涵盖了所有与灾害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不仅包括灾害过程、灾害遗迹、灾害遗址、灾害遗物、灾害后果、灾害的模拟与演绎等与灾害相关事象;而且还包括灾害事象所依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根据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方法,可将灾害旅游资源分为稳定类和可变类,每一类的具体细分和特点参见表2。一般来说,稳定类灾害旅游资源比可变型灾害旅游资源更容易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旅行难度更低、季节性更弱、开发难度更小。
(三)灾害旅游业
灾害旅游业是提供灾害旅游产品的一系列企业和组织的总和。从旅游流的角度来看,灾害旅游业范围所及的相关行业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有关灾害旅游流产生的辅助行业,如办理旅游预订的旅行社、提供旅游信息的信息业;二,在灾害旅游流的流动过程中起到“转移”作用的行业,如旅游交通行业、通讯行业;三,在目的地对灾害旅游流的交互起到促进的行业,如旅馆业、娱乐业。
灾害旅游业是灾害旅游系统中沟通灾害旅游主体和灾害旅游客体之间的媒体,在推动灾害旅游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供给、组织和便利的作用。
(四)灾害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以游客为中心,并由客源地、旅游通道,及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旅游系统环境由内部环境(如政策、规划、市场化、金融等)、运作环境(如竞争目的地、竞争产业、旅游供给等)、宏观环境(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3个圈层组成。旅游业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这种作用过程是发生在这一地区旅游者活动的作用方式,它可以在3个不同层次上加以分析:心理行为、人工行为和社会行为。
根据詹森·韦贝克(jansen verbeke)的解释,心理行为是指旅游者与目的地环境的整个作用过程,这种过程开始于旅游者对其在旅游地实际行为的憧憬和向往。灾害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本身就显示了旅游者所处的环境与目的地环境之间的某种差异,这种差异性产生的一种应力推动了灾害旅游流的形成。灾害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体现在人工行为背景之中,也就是说,通过开发设计可以将灾害旅游环境中的潜在资源变成现实性的旅游产品,并提供给旅游者。旅游者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还依赖于旅游的社会组织。灾害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销售、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受到社会行为的影响。
四、结语
由古代的科考探险、地质考察、观看战争,发展到当代,灾害旅游已经变得理性和具有教育意义,并初步得到伦理的“接受”。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灾害旅游必将蜕去“负面”的外衣,积极的一面不断被利用,而成为旅游者的“新宠”。
旅游系统是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它由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环境系统组成。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灾害旅游系统属于旅游系统的一类,由主体、介体、客体、载体4大要素组成。各要素是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共存,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利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建立的灾害旅游系统模型有利于系统全面地研究灾害旅游本质,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