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
【摘 要】大湘西民族文化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多样性等特点和以大湘西自然风光作依托、文物古迹作支撑,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使得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21世纪,大湘西旅游发展必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旋律。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
一、前言
在以往的资源观念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角度,关注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易于感知的各种资源,而那些由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同构、互动的人文资源却经常易被人们所忽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旅游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文化活动。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国内,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各旅行社在编排旅游线路、组合旅游产品时,不断推陈出新,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满足不同游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资源观念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大湘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对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所谓人文资源,就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筑起来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从最早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文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使用和消费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各类要素,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实践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实体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观实体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为旅游目标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筑、交通、特色城镇和村落、节庆场所、纪念地等;社会氛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质、行为、观念等构成的文化氛围部分,如器物、饮食、服饰、习俗、语言、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狭义的精神创造部分,如民间文化、神话、戏剧、歌舞、音乐、绘画、工艺、哲学、宗教等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和旅游业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自然风景区,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会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一)文化对大湘西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游研究专家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的占30%,认为是民族文化的占70%。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49%,体察民俗风情的22%,观赏文艺美术的7%,品尝风味佳肴的17.5%,其他4.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经营的就是文化,销售的也是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其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归纳为:观光旅游、寻根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体育与探险猎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兴趣旅游等。那么,无论旅游者参加哪一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目的都是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大湘西自然风景区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经成为中外旅游业的共同行为。旅游业行家提出要抓四个注重,即: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说:“黄山风景绝佳,我九次登临,但缺少碑刻,历史文化气息薄弱,风光虽比泰山美,终输一筹。”将优秀的大湘西地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启示和教育,获得体验和熏陶,旅游者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就会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游产业化进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内涵,就会有这样的效果:(1)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越丰富,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从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游消费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区修复寺观庙宇向游客开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娱乐项目等,就可能会使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3)开辟境外客源,发展国际旅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对大湘西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会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4)民族人文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极有利于大湘西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实现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和可增质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价格就愈昂贵,并且越是市场所需要的,就越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实现大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从大湘西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三、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湘西开发利用民族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
(1)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绵、粘贴画、社巴节、黑神会、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为媒、木叶传情、玩龙、舞狮、踩鼓、椎牛古俗、赛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赶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大歌、合拢宴等;白族的服饰、神话、传话、寓言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开发利用,其吸引力将会胜于国内外随处可见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歌舞厅等娱乐设施。而且这种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饱览山水风光,又领略民族文化异趣。
(2)丰富多样性。大湘西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如:土家族歌舞音乐文化有:山歌、仪式歌、接龙舞、劳动号子、吹牛角、唢呐等;戏剧曲艺文化有:傩愿戏、巫戏、土地戏、阳戏、花灯、渔鼓、莲花闹、三棒鼓等;民俗文化有:土家服饰、礼仪、哭嫁等;工艺文化有:土家刺绣、编织、雕刻等;体育文化有:抢贡鸡、争江山、民间棋类、拳术武术等;医药文化有:麝针、扑灰碗、拔火罐等。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咬铧口、捞油锅、爬滑杆、踩鸡蛋、射驽、仙人接绳、八仙脱衣、米变珍珠、玉女穿梭、仙人上天下地、口中抽肠等。如:侗族的多耶舞、琵琶歌、黑米饭、腌鱼腌肉、芷江鸭、蜜饯等。如白族的冬至节、木主节等。这些极其丰富的原始性素材,是旅游文化提炼和升华的源泉,经过加工和再创作,可以满足旅游者怀旧、寻根、求异等多层次、多样性的要求。
(3)群众性和可参与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来自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和观光旅游者都能广泛的参与,可以自娱自乐,活跃旅游文化生活,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4)非时空局限和可调剂性。湘西民族文化以静态形式表现的,一般可在室内供观赏,动态形式的表演文化也可在室内进行,这样就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根据需要调控,在夜晚,在不能上山观景的雨雾天,都可安排旅游文化项目。旅游者来大湘西即使碰上雨季看不到自然景观,而能欣赏到充实的民族文化,也会觉得是满载而归,兴犹未了。
2.大湘西山水自然风光如诗情画意,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武陵源、猛洞河、小溪原始次森林、栖凤湖、德夯等作依托,有历史风情凤凰古城、王村古镇、南方长城、老司城、不二门、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芷江和平园、里耶战国古城等作支撑。恰当地开发和利用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山水和文化就会相得益彰,双胜并美。
3.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表现民族文化具有诱人的魅力。如: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怀化侗族文化城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张家界市秀华山馆以其土家雕刻家具、土家服饰、刺绣等引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大湘西一大批宾馆、饭店、餐馆、摊贩,纷纷打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的菜谱、服饰等招牌以招揽顾客。
4.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外部条件。
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世界投资重心正不断向经济发展迅速的亚太地区转移,一些富有远见的国外投资者开始把眼光逐渐转向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为21世纪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4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的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不仅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而且也说明对大湘西地区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四、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切实加强对大湘西旅游业的领导和宏观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把旅游业纳入大湘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恢复或移植传统节日活动,如社巴节、女儿节、牛王节、祭萨、木主节等;修复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如永顺土司王城,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在城区、景区等地安排适宜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提倡建仿古民居,仿古家庭旅馆等。统筹开发大湘西地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培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开发吉首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凤凰历史名城旅游区。以张家界为龙头,以怀化、吉首为中心,以民俗风情为主旋律,主要开发德夯民俗风情、通道民俗风情、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古商城、洪(江)芷(江)鹤(城)金三角侗文化旅游、芷江抗战受降坊、凤凰南长城、万佛山、凤凰山、黔中郡等旅游精品。
2.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可对旅游企业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实行贷款贴息,大湘西各家银行在安排信贷规模时,应考虑对旅游业的支持。招商引资实施引资带动和项目带动。财政加大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州、市(县)政府应将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西部开发资金,加快重点人文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
3.抓好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料建设。政府组织力量编写出《湘西民族文化丛书》,以利于规范民族文化的释义,全面系统地展现大湘西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抢救和整理民族古籍,如对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古籍、事实、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整理成书出版,或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加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的研究,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把丰富多彩的大湘西民族文化和奇甲天下的大湘西山水一起向外推介,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把民族文化精华部分编进旅游读物,将文化与山水一同全面介绍,以招标或重奖的办法,激励人们创作出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文学、电影、电视片等作品,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强信息辐射。三个市、州报刊、电视台可创设民族文化研究专栏,开办推介民族文化专题节目,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向旅游产业的转化。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人文旅游景区、特色人文旅游项目和路线的宣传力度,切实把大湘西文化旅游宣传出去,让大湘西的旅游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结语
长期以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使许多经济学家得出资源就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的单一资源观,他们因此也确信,只有自然资源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当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在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是一个矛盾和痛苦的选择,其中传统的、狭隘的资源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旅游业是大湘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除了对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外,未来大湘西旅游业发展,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以培育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21世纪,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必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惠强,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费孝通.人文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j].文艺研究,2001,(2).
[4]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王祥玉.试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上一篇:关于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国内旅行社开发差旅管理业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