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8 09:55

[摘要]针对目前环渤海地区尚未形成空间结构合理、组织机制高效的旅游地域综合体的现实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以及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环境优势、专业化分工、集群地域性与层次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并提出环渤海地区政策制度、旅游要素、市场网络、区域空间整合与协作的模式,以推动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环渤海;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整合
    
  一、旅游产业集群内涵
  
  波特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旅游产业生产过程的整体性和组合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产业关系的关联性,使它具备了集群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因此,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它是旅游产业高级化阶段的产物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资源禀赋角度来看,旅游产业集群是按某种有效的方式,将某一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表现为以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旅游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通过包价或零售方式将旅游产品间接或直接地销售给旅游者,以助其完成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和游览,从而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从经济系统角度来看,旅游产业集群融合了旅游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理念与机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核心旅游产业为支撑,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经济活动地域系统和旅游企业战略同盟,具有鲜明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带动辐射效应。
  
  二、环渤海地区旅游整合开发与协作现状
  
  我国不同层次、规模的区域旅游协作与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城市群发展一脉相承,旅游产业已成为环渤海区域融合最先进入操作层面的领域。1985年9月环渤海首次提出区域旅游协作,其地理范围涉及京、津地区与辽东、山东两个半岛。2004年至今,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已先后达成“京津冀旅游合作共识”、“环渤海港口城市旅游合作”和“中国北方环渤海11城市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共同开放环渤海区域旅游市场。但是,目前环渤海旅游地域综合体尚存在空间结构不合理、组织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像北京和天津、青岛和济南、沈阳和大连的旅游辐射和集聚范围较小,这对区域旅游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十分不利。
  
  三、环渤海地区旅游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一)环渤海地区环境优势的强大吸引
  旅游资源不可转移,但区域环境优势能够使不同偏好的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企业利益主体通过空间移动,向旅游目的地高度集聚。环渤海区位与地缘优势、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等的强势吸引,成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有效运行和整合协作的重要动力。
  1.区位优势。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客源市场广阔,交通网络密集。旅游产业通过以京、津、冀为中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的横向交通网络,哈大、京沪、京沈纵向交通动脉和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等港口交通网络进行高度集聚。
  2.经济优势。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也是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沿,具有极强的经济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2005年环渤海地区7省市gdp达到55012.23亿元,占全国gdp的30%,人均gdp为23227元,高于全国人均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7.41%和40.09%。旅游总收入达到4666.75亿元,是环渤海地区gdp的8.4%,占中国旅游总收入的60%。
  3.资源优势。环渤海地区拥有约占中国1/3的漫长海岸线,多种滨海地貌类型,燕赵齐鲁和关东地域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景观兼备,陆域和海域景观交融。特别是众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密集,拥有占我国2/3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长城4处),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北京华夏民族村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威海、烟台、大连、沈阳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05年底,共有699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占中国国家级旅游景区总数的31.37%,其中国家la、2a、3a、4a级景区分别占中国各级景区总数的36.92%、30.81%、33.27%、29.47%。
  
  (二)较强的区域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能力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专业化突出,通过纵向、横向企业之间的物质支撑、信息共享、经济协调产生合作绩效,使各种产业要素在集群区域内通畅流动。旅游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关联度较大,某一功能的实现,必须有一群相关辅助产业的强力支撑,旅行社、星级饭店通过网络化布局,形成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体系。目前,环渤海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日益完善和增强,共有星级饭店849个,占全国星级饭店总数的近25%,旅行社4848家,占全国旅行社总数l的31.5%。
  
  环渤海地区具有较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京津冀城市群是环渤海地区最强大的经济增长中心,对华北和西北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东联日韩、南联长江、北联辽中南、西联京津的桥头堡,辽中南城市群则能够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在市场机制调节与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树立合理的分工意识,充分发挥三大城市群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力,能够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和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集群格局。
  

  (三)集群地域性和层次性的系统构架
  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是指区域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旅游流的运动规律、旅游资源的组合效应、旅游地的通达性及旅游市场形象定位等地域差异决定了集群的空间构架。从空间上看,环渤海旅游圈总体上看分为三大旅游板块、五大旅游中心。辽东板块包括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旅游区和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南旅游区,京津板块包括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旅游区,胶东板块包括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旅游区和以青岛为中心的青岛旅游区。三大板块和五大中心又是由众多小板块和旅游区组成,并保持着一定的层次结构。因此,环渤海地区已形成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主体,带动其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层次清晰的旅游地域系统。
  总的来说,环渤海地区的环境优势、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旅游产业集聚的地域性和竞争力,促使环渤海旅游要素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特色分工及互补,从而维持着一种较为稳定的、长期的、非特定合约的集聚。
  
  四、基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开发与协作模式
  
  (一)政策制度整合与协作模式
  1.编制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引导环渤海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与合理调控。通过制定区域旅游功能区划,划定各类旅游功能区,确定区域旅游开发功能和空间体系,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开发,并依托强有力的法律、行政、市场经济等手段实施保障。7省市应正确定位区域旅游功能,即北京应借助奥运优势,天津应依托国际化贸易港的建设,河北应加强与京津旅游产业对接,山东应提供便利的对外开放通道,辽宁应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山西应提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能源支持,内蒙古应依托13亿亩草原维系区域生态旅游资源。
  2.建立区域旅游行政组织,加强区域协调管理。环渤海地区行政区域层次较多,分割过细,城市群各城市隶属关系不同,无法形成一体化,这给城市之间的协调带来很多掣肘因素,阻碍了区域及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机融合。因此,应建立环渤海区域旅游行政组织,加强开放政策和政府间的协调与强力整合,有效配置优势地区与非优势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旅游要素,整合旅游竞争优势。
  
  (二)旅游要素整合与协作模式
  1.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协作。主要包括:(1)人文旅游资源整合。辽宁古文明探源旅游-天津古城文化旅游-北京华夏文明-河北涿鹿“三祖文化与三国文化”旅游-山东山水圣人与齐鲁文化旅游-山西大同古建筑与五台山文化旅游-内蒙古赤峰辽文化与古人类文化旅游。(2)自然观光休闲旅游资源整合。辽宁鞍山千山、凤凰山、医巫问山、鸭绿江、本溪水洞、青山沟风景名胜区-天津盘山-河北太行风光、承德森林草原、崆山白云洞-北京八达岭-十三陵与石花洞风景名胜区-山东泰山、青岛崂山、博山、青州风景名胜区-山西黄河旅游风光与汾源山岳风光-内蒙古扎兰屯草原风光。(3)度假旅游资源整合。滨海度假:大连金石滩、旅顺口海滨-天津海滨-河北承德、北戴河-青岛石老人。温泉度假:天津东丽湖-河北白洋淀-内蒙古赤峰温泉旅游-青岛即墨温泉旅游。
  2.旅游产业要素的整合与协作。环渤海地区旅游企业集聚规模优势巨大,拥有接近中国总数1/4的星级饭店,北京、山东、辽宁拥有星级饭店的座数排在中国前10名。通过旅游集群的系统化建设,逐步完善旅游核心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的配置,增强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今后应重点加快高星级酒店企业集团和国际旅行社企业集团的建设;加强区域旅游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建设与协作,合理布局和统筹衔接区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以地铁为主的高速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增辟通往主要客源国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航线、航班;建立和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社会公益服务性质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游客救援中心。
  
  (三)市场网络整合与协作模式
  规范旅游市场,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对于环渤海区域旅游协作尤为重要。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1)旅游线路协作。即整合环渤海7省市内各自分散的旅游线路,建立和推出特色鲜明、内涵完整、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滨海旅游精品线路(滨海度假、港口旅游、海洋人文旅游、滨海生态旅游)、城市群历史与现代主题线路,奥运旅游线路,会展与节庆旅游线路,着力运作贯通京津冀、串连京津沪、沟通中日韩、辐射环渤海的优选旅游线路。(2)市场品牌整合建设。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以地方特色为旗帜,集中广告宣传力度,特别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青岛2008年奥帆赛为契机,整合环渤海奥运旅游品牌。(3)培育和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组建和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综合性和专业化的大型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引导和推动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向集团化、品牌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四)区域空间整合与协作模式
  根据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以相邻省区旅游资源密集圈和旅游产业密集带为基础,构造“三核心、三组团、一产业带”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地域系统。通过确定核心带动城市、重点组团城市群、滨海旅游产业带,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区域化整合与协作模式,即以大连、北京、青岛为核心,突出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三组团集群协作发展,打造环渤海滨海旅游集群产业带,构建环渤海7省、市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空间体系(如上图所示),从而推进旅游产业空间聚集形态从“点”增长极集聚阶段向“点一轴”增长极、产业带以及区域聚集扩散的转变。
  1.培育三大旅游核心和产业集群。以大连为核心,突出其“北方香港”、“浪漫之都”的形象,加强旅游度假休闲产品的开发,以带动辽中南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借2008年奥运会之势,以北京为枢纽城市,与津、冀联合开发“海、陆、山”兼备、文化内涵丰富,展现具有东方特色的多功能旅游带,带动京、津、冀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以青岛为核心,借助山海岛风光,滨海近代多国建筑与都市人文以及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突出滨海度假、观光以及体育、会展专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2.打造滨海旅游集群产业带。重点依托2008年青岛奥运帆船比赛的机遇,整合开发大连傅家庄和金石滩浴场一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和南戴河浴场一青岛一、二、三、六海水浴场和石老人、金沙滩海水浴场,开展水上娱乐旅游产品;划分大连、秦皇岛、青岛重点度假旅游城市,烟台、威海、日照次一级度假旅游城市,联合开发滨海度假旅游产品;整合滨海风景观光旅游资源,突出开展大连一青岛山海风光和都市景观旅游,辽河三角洲湿地一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一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旅顺口一承德一兴城古城、锦州、绥中滨海历史遗迹旅游。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2]谢春山,李诚固.试论新时期旅游产业的特征与功能定位[j].财经问题研究,2005,(8).
  [3]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
  [4]王起静.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链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
  [5]尹贻梅,陆玉麒,邓祖涛.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4,(12).
  [6]潘文达.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5,(3).
  [7]陈才.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9,(2).
  [8]马志强.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7).

上一篇: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

下一篇: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