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路径看旅游地发展模式选择

发布时间:2015-07-09 09:48

内容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旅游地的发展,而旅游地如何发展取决于其发展模式。本文从旅游地吸引物发展路径的角度对旅游地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归纳出旅游吸引物挖掘型、移植型、生长型和综合型。笔者指出对于一个旅游地来说,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这些模式可以相互转化或相互融合。

  关键词:旅游吸引物 发展路径 发展模式
  
  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分析
  
  旅游地发展模式的概念
  旅游地发展模式是指某一旅游地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而就模式而言,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模式是从总体特征上对各种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整体把握;模式是对受多因素影响的复合系统的内在结构或运行机制的系统把握;模式是某个系统经过理论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可以被模仿、借鉴或推广的范式。由此可见,认识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系统地认识旅游地在一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中各个发展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之上。
  
  旅游地系统的概念
  从地理学的空间地域角度上来说,旅游地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要素)、旅游设施和服务人群(服务要素)、旅游交通(可进入性要素)。而英国学者d•布哈利斯则从经营管理(旅游业)的角度给出了如下定义:“旅游目的地是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区域”,即给出了旅游地的另一种要素——组织管理(制度要素)。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旅游地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资源、配套设施(交通可并入设施)和服务、组织管理制度。旅游地系统即是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下,由旅游资源、配套设施和服务以及组织管理制度这些基本要素有机构成的开放性系统。
  
  旅游地系统发展分析
  对于旅游地系统发展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旅游地的启动规划开发、发展过程和创新三个角度来看。
  首先从旅游地发展的动力学来看,旅游地的规划开发是围绕产品开发和创新来精心组织的,并以市场对旅游吸引物的需求为规划前提。
  law(1995)提出了目的地发展动力学的概念。该概念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依次通过旅游者对目的地吸引物的市场需求、地方政府或投资商加大在目的地旅游设施(如饭店)的建设、营销、进一步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目的地结构变化、降价或重新开发依次来促动发展的。由此可见,旅游地的启动源于旅游吸引物所产生的市场需求,然后依次通过规划开发旅游产品的其它部分来进一步促动发展的。
  其次从旅游地发展的过程来看,旅游产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其中旅游吸引物起着主导性作用。
  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一度引起国内外专家的质疑,agarwal(1992)曾将旅游地视为具有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产品的合成。这种争论的广泛性说明了旅游地发展与旅游产品的发展之间具有难以分离的内在联系,实证也表明不同旅游产品的旅游地生命周期也不一样。一般而言,主题公园生命周期最短,度假地次之,复合性旅游地最长。由此亦可见,旅游产品的发展影响着旅游地的发展,其中旅游吸引物的作用尤为突出。
  其三从旅游地的创新来看,旅游目的地的创新过程实质上是旅游产品的创新过程,并以旅游吸引物的创新为先。
  我国国内旅游研究专家厉新建、张辉(2002)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创新动态模型认为旅游地整体吸引力由三个层次构成,旅游吸引物产生直接的基本的吸引力,而交通、旅游设施和服务构成辅助吸引力的依托,组织管理机构则构成“附加产品”与前两项构成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后两项是前一项的补充和加强。由此推出旅游地吸引力发展的三阶段创新假说,即第一阶段是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创新,第二阶段是旅游地配套设施的创新,第三阶段是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
  综合起来看,无论是旅游地的启动、发展还是创新,都是以旅游产品的发展为中心的,而旅游产品的发展又以旅游吸引物的形成和发展为前提。由此,旅游吸引物如何形成和发展,其发展路径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旅游地的发展模式。
  
  旅游吸引物的不同发展路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旅游吸引物是通过旅游资源的加工组合而形成的,旅游地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特点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点。但由于旅游地资源条件的差异和其它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旅游吸引物在形成和发展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情形。根据我国旅游地吸引的发展实践,本文将其归纳为三种情形。
  
  “挖掘”型
  第一种是直接利用原生性的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吸引物,如一些风景名胜区、度假胜地等。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大量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的形成都是建立在旅游资源的直接利用基础上的(魏小安,2002)。在旅游吸引物的发展上,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不断开发更多的原有的旅游资源,在具体的类型、数量和规模上发展,如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的拓展就显的比较典型;另一种是在深度上不断地挖掘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在质量上的发展,比如把我国第一代观光产品和已有的民俗节庆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结合,开发成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又掺入民俗风情形成了一个深层次的观光性产品。根据以上这些特性,笔者惯之以“挖掘型”的名字来表示旅游吸引物的一种发展路径,其意是指通过不断地开发挖掘原生性的旅游资源来形成并发展旅游吸引物。桂林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桂林是一个山水资源突出的旅游城市,从改革开放至今,桂林旅游的发展亦是伴随着旅游吸引物的挖掘而发展的。三山两洞一条江是桂林的第一代产品,而两江四湖则是促成桂林旅游进入第二个生命周期的标志性产物。桂林旅游吸引物的发展主要是以增加或增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和规模为途径的,例如拓展桂林的行政区划,从小桂林到大桂林。近来,有学者提出深度开发桂林旅游资源的建议,即是从质量层次的角度来进一步挖掘原有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
  

  “移植”型
  旅游吸引物形成的第二种方式则是通过整合其它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或者是通过人工建造的方式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开发商还把各种会展、商务、休闲等活动或者事件以及乡村景观、都市建筑等社会资源开发组合成旅游吸引物。而在旅游吸引物的发展上,主要是通过不断地更换或添加新的吸引物来实现的。它不同于原生性的旅游资源有一个固定的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它可以移动,也可以大幅度地变换,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开发商的设计。旅游吸引物的发展速度也相应地取决于变换的速度和与需求对应的程度。有学者(李涛,1993)把这种方式称为是旅游资源的移动。考虑到其移动也必须依托一定的空间,比如城市最为典型。因此,笔者借用“移植”一词来描述旅游吸引物的这种发展路径,意指通过不断地移植其它资源来形成和发展旅游吸引物。这种方式具有开启意义的是深圳华侨城的落成,让人们意识到旅游吸引物是可以在没有原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凭空创造的。1989年,锦绣中华建成开业,随后,中国民俗文化村(1992年)、世界之窗(1994年)、欢乐谷(1998年)深圳野生动物园、青青世界、仙湖植物园化石森林、明斯克航母等旅游景点也相继建成……自1989年始,几乎每年都有2至3个旅游景点或项目建成开业,彻底改写了深圳没有旅游资源的历史。同时,商务、会展以及各种事件或城市景观等经济资源或社会资源也作为新型的旅游吸引物被利用。深圳市旅游局长池雄标说,深圳发展旅游业靠的就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市场眼光。
“生长”型
  如果说前两种旅游吸引物的发展都是以消耗或利用原有资源为过程的话,那么旅游吸引物的第三种发展路径则是通过新生来实现的。在旅游吸引物的初期形成阶段可与上述两种相同,但在发展过程中,则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如果把初期的旅游吸引物当作一个母体的话,这个母体将通过不断吸收来自旅游者或是经营者等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元素来促进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进而生长出新的旅游吸引物,这也包括如设施、服务等其它旅游地系统要素转化为吸引物要素。这种发展过程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自发地形成,并进行自我创新。但发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活动中“母体”的“吸收”过程,包括“吸收”的元素的好坏(即对旅游吸引物发展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因素)、“吸收”的程度(即旅游过程中各种因素互动的方式和交融的程度)等。同样,根据其发展的特点,借用“生长”一词来描述其发展路径,意指初始旅游吸引物通过不断吸收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文化元素而生长发育出新的旅游吸引物来实现自身的发展。阳朔可以堪称这类旅游地的典型。阳朔作为桂林漓江游览线的终端,尾随着桂林旅游业的发展而起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阳朔有着甲桂林的自然山水,吸引了不少的国外游人,他们以阳朔西街为集散中心,也扩散到周边的乡村,与当地的居民或是来自异地的游客之间互相学习,内容涉及语言、书法、饮食文化、烹饪技艺等,还通过表演来共庆节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并不断地沉淀积累,如今西街上很多村民开起了商铺或旅店,也有很多外来旅游者成了今天的业主,其中交错各种风格或派别的建筑或图案、色彩等。这也就是人们感叹不已的“阳朔现象”,它是新生的一个旅游吸引物,并且随着阳朔旅游的发展,还在不断地生长和发育。
  由此,我们根据旅游地旅游吸引物主要的发展路径,把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划分为旅游吸引物“挖掘”型发展模式、旅游吸引物“移植”型发展模式、旅游吸引物“生长”型发展模式。而实践中,大部分复合性旅游地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路径不仅仅是存在着其中的一种形态,由此我们把其归为旅游吸引物综合型发展模式。
  旅游地系统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的发展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各种发展模式也会相互转化或结合。而对于一个具体的目的地来说,在资源类别、经济条件、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发展模式,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也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张跃西.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探讨—兼论旅游城镇的布局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6(1)
  2.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5.张辉.旅游经济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6.厉新建,张辉.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发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8.旅游学刊杂志社记者.新思维推动的增长—对深圳旅游业发展轨迹的考察与研究[j].旅游学刊,2000(5)

上一篇:工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和推进对策

下一篇:会展旅游发展路径及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