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差异化策略探索广西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新路
发布时间:2015-07-09 10:06
【摘要】由于缺乏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竞争优势,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就业层次普遍偏低,这直接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要改变这一状况,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应以差异化策略为指导,对整体就业市场进行细分,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设置出符合岗位需求和自身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差异化;旅游管理;本科;就业;广西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2]李巧玲.“入世”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3]郑坚强,黄耀丽,李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9).
【关键词】差异化;旅游管理;本科;就业;广西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2]李巧玲.“入世”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3]郑坚强,黄耀丽,李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9).
上一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