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 前店后校 人才培养模式下 辅导员在学
发布时间:2015-07-09 10:06
国务院41号文件,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要保障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 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国内旅游人才缺乏,尤其是优秀人才和高级人才缺乏,旅游发展创新型人才更是严重缺乏。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无对接,且严重脱节。因此,旅游高等教育需要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前店后校”培养模式
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与重庆中国旅行社集团合作建立了中国旅行社门市部,依托校内建立了酒店实习实训基地,依托重庆旅游商会、希尔顿大酒店等平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分别对应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三个专业方向;最终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和“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年级分方向,四年级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整体格局,建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 ‘前店后校’”旅游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前店后校’的创新培养途径,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度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常规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师资、实践基地、教材、教学文件等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使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学专、学精、学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适应性强,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受旅游业欢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前店后校”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1、传统旅游管理实习管理中的一些弊端和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旅游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传统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或者在认知上存在着偏差,使得实习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三者之间不断的博弈。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面,对外界不了解,比较理想化,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对现实中的工作认识不足,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适应不同企业环境,在实习中学生还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然而部分企业接收实习生之后,则更多的是把学生看成是“新兵蛋子”、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要求学生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企业一般都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还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对于旅游管理实习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2、“前店后校”新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在“前店后校”新模式下,不同的年级和阶段,均有相应的实习安排,提高层次阶段采用了三天校内课堂理论学习和两天实习基地实习的“3+2实践教学模式”,在发展层次采用了“60天集中实习模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习模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高校中对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人,在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和阶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沟通和调节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与实习点的桥梁,这对实习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大有裨益。
(1)辅导员帮助学生予以职业规划,端正其就业观和择业观
辅导员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教师,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职责。同时,作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中,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前店后校”模式下,学生能尽早的了解行业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实习工作的开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2)辅导员不同阶段对于学生予以心理疏导
很多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入校阶段就在进行相关的专业教育和认知介绍,但是学生所了解到的和实战当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心理层面上的。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有着是实习管理方和专任教师所部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前店后校”培养模式的实习不同阶段,给予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作用是非常的明显。实习前,学生往往对实习的工作是非常的向往,比较理想化、浪漫化,对远离家人、初入社会,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与不适应缺乏心理准备,以至在实习工作中偶有小挫折,稍遇不适应,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实习工作。因此,辅导员要特别注意做好实习前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有相应的心理预期。实习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身份就发生变化,所面临的环境与学校有很大的区别,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不同,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心理准备。随着学生自身角色向宾馆饭店员工、旅行社导游或者是其他的管理人员转换,要求严格的管理人员代替了亲切的老师,陌生的同事关系代替了熟悉、亲密的同学关系,辅导员也要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工作,培养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面对现实。
(3)发挥好学生、学校与实习点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旅游管理的专业实习是学校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个期间,辅导员的桥梁和枢纽作用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在进入实习单位之后,肯定存在着短时间内的不适应,不可避免的的与学校的管理、企业的要求有着一个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专业教师作为实习的指导老师,在这个时候在前文中也予以了说明,现行体制下所能起到的作用反而是有限的,学生会将更多的情况反馈给辅导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辅导员就要尽可能的做好学生与各实习点之间的协调工作。在实习的各个阶段中,因为熟悉自己的学生,与实习企业经常沟通,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在工作中还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误或问题,一般情况下,各实习点也会作出适当的处理,但辅导员也应掌握实际情况,避免因企业过于苛刻而导致学生出现不良的情绪倾向。同时也应防止学生因散漫、懈怠的工作作风给实习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辅导员对于自己掌握的情况,可以及时与校方进行反馈,加强与专业指导老师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进行对比、分析。做好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枢纽,使学校、学生和企业真正达到“无缝衔接”,切实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为将来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前店后校”培养模式
我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与重庆中国旅行社集团合作建立了中国旅行社门市部,依托校内建立了酒店实习实训基地,依托重庆旅游商会、希尔顿大酒店等平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分别对应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三个专业方向;最终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和“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年级分方向,四年级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整体格局,建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 ‘前店后校’”旅游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前店后校’的创新培养途径,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度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力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破常规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师资、实践基地、教材、教学文件等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使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学专、学精、学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规格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适应性强,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受旅游业欢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前店后校”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1、传统旅游管理实习管理中的一些弊端和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缺乏系统规划,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旅游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传统实习模式下,旅游企业、高校与学生对实习各有所求,实习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或者在认知上存在着偏差,使得实习工作开展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三者之间不断的博弈。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面,对外界不了解,比较理想化,学生想在轻松、“体面”的岗位实习,对现实中的工作认识不足,学生想多学点管理知识,获得更多经验和技能,在多个岗位熟悉工作,适应不同企业环境,在实习中学生还想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然而部分企业接收实习生之后,则更多的是把学生看成是“新兵蛋子”、廉价劳动力,将之派往比较辛苦的部门或岗位,要求学生来了,“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轻易离开;企业一般都希望实习生尽快成为一个做实务的“熟练工”;企业从经营的角度还想降低酬劳,有的企业不发实习补助,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还要实习者缴纳相应实习费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实习指导,为他们吸引高层次的实习单位或较好的实习岗位,但学校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无力完全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在实习指导上力不从心。而高校扩招、师资紧张、实习单位分散,使得实习管理形同虚设。实习单位希望学校提供德才兼备、理论与操作功底扎实的实习生,并提供相应的实习经费,但许多高校尚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因此,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对于旅游管理实习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2、“前店后校”新模式下,辅导员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作用
在“前店后校”新模式下,不同的年级和阶段,均有相应的实习安排,提高层次阶段采用了三天校内课堂理论学习和两天实习基地实习的“3+2实践教学模式”,在发展层次采用了“60天集中实习模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习模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高校中对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人,在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和阶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沟通和调节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与实习点的桥梁,这对实习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大有裨益。
(1)辅导员帮助学生予以职业规划,端正其就业观和择业观
辅导员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教师,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职责。同时,作为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中,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前店后校”模式下,学生能尽早的了解行业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实习工作的开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2)辅导员不同阶段对于学生予以心理疏导
很多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入校阶段就在进行相关的专业教育和认知介绍,但是学生所了解到的和实战当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心理层面上的。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有着是实习管理方和专任教师所部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前店后校”培养模式的实习不同阶段,给予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作用是非常的明显。实习前,学生往往对实习的工作是非常的向往,比较理想化、浪漫化,对远离家人、初入社会,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与不适应缺乏心理准备,以至在实习工作中偶有小挫折,稍遇不适应,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实习工作。因此,辅导员要特别注意做好实习前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有相应的心理预期。实习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身份就发生变化,所面临的环境与学校有很大的区别,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不同,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心理准备。随着学生自身角色向宾馆饭店员工、旅行社导游或者是其他的管理人员转换,要求严格的管理人员代替了亲切的老师,陌生的同事关系代替了熟悉、亲密的同学关系,辅导员也要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工作,培养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面对现实。
(3)发挥好学生、学校与实习点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旅游管理的专业实习是学校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个期间,辅导员的桥梁和枢纽作用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在进入实习单位之后,肯定存在着短时间内的不适应,不可避免的的与学校的管理、企业的要求有着一个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专业教师作为实习的指导老师,在这个时候在前文中也予以了说明,现行体制下所能起到的作用反而是有限的,学生会将更多的情况反馈给辅导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辅导员就要尽可能的做好学生与各实习点之间的协调工作。在实习的各个阶段中,因为熟悉自己的学生,与实习企业经常沟通,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在工作中还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误或问题,一般情况下,各实习点也会作出适当的处理,但辅导员也应掌握实际情况,避免因企业过于苛刻而导致学生出现不良的情绪倾向。同时也应防止学生因散漫、懈怠的工作作风给实习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辅导员对于自己掌握的情况,可以及时与校方进行反馈,加强与专业指导老师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进行对比、分析。做好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枢纽,使学校、学生和企业真正达到“无缝衔接”,切实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为将来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研究
下一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