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9 10:09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solo分类理论 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of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俊,鞠燕梅.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文教资料,2008(6):242.
[2]刘志坚,周冬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01-202.
[3]徐国琴,章福彬.高职高专学上的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47-48.
论文摘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of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俊,鞠燕梅.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文教资料,2008(6):242.
[2]刘志坚,周冬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01-202.
[3]徐国琴,章福彬.高职高专学上的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47-48.
上一篇:浅谈成都旅游房地产开发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