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对青海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15 10:15

  论文关键词: 青海省 旅游业 发展

  论文摘要: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但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各类资源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分析了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提出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崭新道路。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许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不多、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问题。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上述3个主要问题,克服这些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因为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认识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定位青海省旅游的发展道路
  
  (一)加强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完整表述是: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全面发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政府主导并非不要市场机制的调解,而是以市场为主体,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归根结底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达到经济效率的提高。
  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出来呢?从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来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政策、资金和立法等多个方面:
  1.制定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投资者,而且应该是旅游业的管理者。青海省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当地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2.根据本省旅游业发展计划,为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创造条件,加强资金导向。在青海省,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旅游业所需资金,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经验,征收一定的旅游税费,如在饭店、宾馆按房费确定一定比例,或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游客必经之地按票价的一定比例或固定数额征收。除征收旅游税收以外,政府还应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如增发旅游企业债券,增加旅游企业上市公司;通过制定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入。
  3.政府应该在大型旅游活动的宣传中发挥作用。青海省现在每年都举办一次“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王洛宾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游览,以此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组织大型活动能形成总体形象。
  总之,只要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坚持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迎来本省旅游业的繁荣。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本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已成为旅游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7月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一个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立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整个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清新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没有蓝天、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对于旅游者来说是没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的。
  2.处理好重点旅游区的开发和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关系。在青海省旅游开发中重点旅游区应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的作用。示范作用,即各中心城市在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上依据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做出样子,开展城市旅游;带动作用,就是依托中心旅游城市,带动周边旅游开发,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的旅游经济和整体经济发展。辐射作用,即中心城市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辐射范围放大到一个地区或一个省,甚至到部分省区。
  
  三、发展青海省旅游业的相应措施和办法
  
  (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于进行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以特色旅游作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推动机制的旅游开发模式。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从产业规模、经营效益、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和东部省份存在着明显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等硬环境的制约因素外,软环境的落后,尤其是体制的落后更是一个重要因素。
  青海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交通服务瓶颈。现代旅游要求为旅游者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交通工具,以缩短旅游者的旅途时间,减少疲劳度。而青海偏离中国经济中心和沿海高出游率地区,地域辽阔,景点间路线较长,路况较差,必须大力发展包括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三位一体的综合运输网,构建区域快速旅游网络。总之,要加快体制创新,加大对旅游景点地区城市建设的投入,从根本上搞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合理开发利用优势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繁多,千差万别,这些旅游资源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青海省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等级和品位高,开发潜力很大。
  1.原生态旅游项目。青海省的自然资源优势尤为突出,有大量的湖泊、草原、沙漠、戈壁、动植物,等等。其中草原生态旅游是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草原与数以万计的草原植物、动物,以及传统的游牧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构成了一类生态旅游目的地。
  2.民风民俗旅游项目。青海省属于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大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青海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应抓住这一良好的自身优势而大做文章,而且青海省的很多少数民族在青海省是特有的,比如土族、撒拉族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青海“花儿”、玉树歌舞、土族的“安昭舞”、那达慕、赛马会、藏戏等对广大的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3.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神秘的宗教旅游资源已成为青海省旅游业新的亮点。青海是我国古代由中原通往西域、吐蕃(今西藏)的要道,因此其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加之青海省民族众多,宗教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青海省的主要教派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是广大黄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昆仑山被视为万山之祖、王母娘娘的居所、道教祖庭,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是一处伊斯兰教庙宇。这些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品位高,更有很高的可游性。
  总之,青海要树立超前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深层次、高品位、多元化地开发青海旅游资源,量力而行地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点,逐步形成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观光、避暑度假、登山、探险、徒步朝圣、野生动物观赏、民俗风情、森林生态、科学考察等为主的旅游产品,使“行、游、住、吃、购、娱”配套发展,资源得到深层次开发。
  (三)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宣传,招徕旅游客源。
  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体现在做好旅游服务和旅游公共关系的工作上。一个地区的旅游总体形象是该地区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树立起的一面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旗帜。像青海省这样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的省份如何运用好策划、塑造和广泛传播自己的旅游形象异常重要。策划旅游形象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因地制宜。可以设计旅游地的形象标识,用鲜明、独特的图形符号或本地标志性景观的图象显示自己的特色,同时用精练、形象、明快、易记的文句加以概括,如“青海:长江、黄河的摇篮”或“青海:高原瑰宝”——以此来显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旅游形象是品牌经营这一当代商战策略在旅游地宣传中的运用和发挥,一经选定要相对稳定、长期使用、反复宣传,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客源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或节庆活动设计的宣传口号。我们还应该在名人、大事上做好文章,比如:日月山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海北金银滩王洛宾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载体。
  青海省的旅游业只有付出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只要我们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发展大旅游,就一定能够加快青海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能把青海建成山川秀美的旅游强省,从而带动青海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37-44.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1-296.
  [3]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1996—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22-123.
  [4]中国国家旅游局编.200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388-392.
  [5]李树民等.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分析[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5):22-24.
  [6]魏小安等.旅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236-239.

上一篇: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下一篇:金融资本支持与旅游经济增长--吉林旅游业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