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滨河旅游,扮靓凤凰古城
发布时间:2015-07-02 12:02
摘要:利津黄河生态公园在选址、场地现状利用、地形、水体、植物、建筑设计等方面都着力突出自身的特点,规划尤其注重在“黄河、文化、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与原有资源的恢复、保护间的相互协调,共同在黄河沿岸演绎出一首自然与文明的交响曲。
关键词:黄河;生态公园;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
一、项目背景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受到中国、亚太甚至全世界的瞩目,依托黄河兴起的系列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更是黄河沿岸各省市旅游业的龙头,带动着沿岸广大地区的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史称“小天津”的东营市利津县,以其“内控黄河”的资源优势,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以“黄河生态公园”为拳头项目的旅游产业规划格局,以黄河资源和地域风情为元素开发系列旅游产品,给东营市的黄河旅游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并以此推动利津旅游业的发展。
二、场地选址
纵观全局,黄河在利津县境内流程74公里,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为窄河道,堤距不足2公里,易于到达河边,且黄河的观赏面多,紧靠利津县城区,交通便利,文化底蕴颇深,旅游资源多元化;宫家险工上游和王庄险工下游为宽河道,河道宽,滩地宽,自然大气,但可达性较弱,旅游资源较单一。
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的旅游优势更大,为了能在短期内做出特色,创出品牌,规划将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作为“黄河生态公园”进行开发建设,内容涉及30公里长的黄河河道、黄河大坝及其坝内片区,规划面积约1235万平方米。
三、项目旅游规划
1、游定位
纵观全局,景观带状延展,体系内部线路较长,在尊重自然的原则指导下,规划区以“黄河、文化、风情”为元素发展旅游,与黄河、滩涂、农田共同奠定了生态的大格调,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立一个以自驾旅游为载体,生态旅游为主体,体育旅游和文化风情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体系。
2、象定位
旅游形象对于旅游区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是通过旅游形象传递出来的吸引力确定的,由于不同市场区受众对“黄河生态公园”现有本底形象的感知不同,对城市目标景观的偏好也不同,因此,形象的设计也必须具有针对性,因此综合考虑黄河生态公园的特色,结合利津的对外形象推出如下形象定位:
游生态画廊,揽黄河八景。
3、空间结构
通过前期的现场勘查和基础资料搜集,在旅游定位的指导下,充分发掘旅游潜质点进行开发设计,最终确定“六点一线”的空间结构。
六点指:
依托宫家险工段、张滩险工、原旱码头、大桥至毕家庄段、利津水文站段、王庄险工段的自然和人文景致形成的六大旅游景点。
一线指: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的黄河堤坝车行道。
4、旅游项目策划
黄河诗词苑
该处紧邻浮桥,交通便利,河防绿化清新、自然。规划将该景点划分为两大片区,一是“露天展馆”,即对坝内成型的河防景致稍作修饰,开辟人行路,在各险工平台绿化间自然点缀石组,上书黄河经典诗、画,形成诗画长廊,临河处一诗人李白挥毫泼墨的雕塑配以诗文更让人心潮澎湃,作为该景点的标志。为了增加景点参与性,利用备防石堆砌留言石,游人可将名字、感慨刻与其上,做为永久的留念。另一片区作为规划中的河务管理院,将其纳入到景点之中,结合规划修建一诗词展馆,建筑风格与管理院整体风格相统一,成纳黄河诗画展览及相关文化活动,久而久之便在此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积淀。
黄河浴场
该景点以参与性见长,在不破坏黄河河岸的基础上,对下侧滩地进行重新梳理,整合现有水面,分成浅水区和深水区,作为露天泥浴场,水源为黄河水或黄河渗水,并结合水面、沙滩和绿地点缀具有美丽传说或水滨风格的情趣小景,烘托气氛的同时增加旅游情趣,如“黄河之恋”、“小螺号”等。
黄河码头
该处河势稳定,场地开阔,在原旱码头遗址处修建一游船码头,组织黄河水上游线,作为大型黄河漂流活动的起点,在此之后可组织短漂项目,作为该点旅游的刺激点。同时将下侧滩地内的洼地重新整合,营造变化丰富的水体,组织特色游船项目。
观澜园
该景点位于利津县城城东,交通便捷,是旅游带中最易到达的景点,为“黄河生态公园”的旅游核心区。因利津老城东门“观澜门”而得名——观澜园,彰显地方特色。
园区内部,现有自然资源丰富,有林地、洼地、鱼塘、黄河、险工、农家等,并且有“东津晓渡”一大特制旅游资源,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掘特色卖点,以黄河和休闲为主题进行规划,注重游人的参与性设计,形成五个功能分区,即亲河观光区、林下活动区、生态休闲区、垂钓餐饮区、农家体验区,让游人感受新鲜的空气和文化的冲击。
利津水文站为黄河最后一个测量站,是黄河调水调沙、防凌最重要的测量站,借此以水文测量为主题建立科普园和夏令营基地,展馆介绍黄河、测量的基础知识以及利津与黄河的变迁史,如通过近年黄河入海口影像图形象的展示其变化,并设立影像厅,介绍黄河特别是利津段的大纪实,直观、震撼,游人还可参与测量,科学也娱乐。同时在黄河调水调沙和黄河解冻期间组织观河节,感受黄河的力量。
龙门湾
该处自然景致独特,黄河最佳观赏点和利津著名险工两大特色光环使其具有了极高的旅游价值,本规划抓住这两大卖点,利用备防石砌成丰碑上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让人产生共鸣。
同时,在景区内规划一钟楼和“人生八喜”景点,放置“文武钟”和“龙门路”与当地民间传说相呼应。借文武钟的吉祥之意与“人生八喜”相呼应,进一步烘托景点的历史感,增加游人参与性。
四、种植规划设计
园区内现有植物种类单调,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建设高标准的旅游景点,本规划根据分区格调对绿化进行合理调配,在保护性开发的原则指导下,保留大部分林地同时,进一步引入槐树、白蜡、银杏、紫薇、木槿等已驯化良好的乔灌木,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并利用植物形态、色相和季相美创造春花烂漫、夏爽热情、秋实丰硕、冬干苍穹的时序景观。
五、照明规划设计
为了提升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发挥核心旅游地位,本方案在内园区以低照度的庭园灯、草坪灯、射灯等多种形式营造一个清幽、舒缓的意境空间,园灯以生态化、园林化的形式为主,光线柔和,朴实自然,与旅游区生态的大格调相得益彰 。同时所有灯具的选择均采用节能灯,减少损耗。
六、环境小品规划设计
为了增强旅游区的管理和服务,在园区内设置电话亭、垃圾桶、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并以园林化、意趣化的形式与旅游区的大环境相协调。
七、结论及建议
黄河利津段的资源优势明显,但一直未作旅游项目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设正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且利津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也正需要这样一个特色项目创品牌,并以此为带动发展其他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 苏平、吴必虎、朱虹《旅游区引景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人文地理,2001年第五期。
[2] 邹统钎著《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3] 宋平《主题公园的经济学与美学思考》中国园林.1998年第3期。
关键词:黄河;生态公园;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
一、项目背景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受到中国、亚太甚至全世界的瞩目,依托黄河兴起的系列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更是黄河沿岸各省市旅游业的龙头,带动着沿岸广大地区的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史称“小天津”的东营市利津县,以其“内控黄河”的资源优势,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以“黄河生态公园”为拳头项目的旅游产业规划格局,以黄河资源和地域风情为元素开发系列旅游产品,给东营市的黄河旅游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并以此推动利津旅游业的发展。
二、场地选址
纵观全局,黄河在利津县境内流程74公里,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为窄河道,堤距不足2公里,易于到达河边,且黄河的观赏面多,紧靠利津县城区,交通便利,文化底蕴颇深,旅游资源多元化;宫家险工上游和王庄险工下游为宽河道,河道宽,滩地宽,自然大气,但可达性较弱,旅游资源较单一。
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的旅游优势更大,为了能在短期内做出特色,创出品牌,规划将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作为“黄河生态公园”进行开发建设,内容涉及30公里长的黄河河道、黄河大坝及其坝内片区,规划面积约1235万平方米。
三、项目旅游规划
1、游定位
纵观全局,景观带状延展,体系内部线路较长,在尊重自然的原则指导下,规划区以“黄河、文化、风情”为元素发展旅游,与黄河、滩涂、农田共同奠定了生态的大格调,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立一个以自驾旅游为载体,生态旅游为主体,体育旅游和文化风情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体系。
2、象定位
旅游形象对于旅游区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是通过旅游形象传递出来的吸引力确定的,由于不同市场区受众对“黄河生态公园”现有本底形象的感知不同,对城市目标景观的偏好也不同,因此,形象的设计也必须具有针对性,因此综合考虑黄河生态公园的特色,结合利津的对外形象推出如下形象定位:
游生态画廊,揽黄河八景。
3、空间结构
通过前期的现场勘查和基础资料搜集,在旅游定位的指导下,充分发掘旅游潜质点进行开发设计,最终确定“六点一线”的空间结构。
六点指:
依托宫家险工段、张滩险工、原旱码头、大桥至毕家庄段、利津水文站段、王庄险工段的自然和人文景致形成的六大旅游景点。
一线指: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的黄河堤坝车行道。
4、旅游项目策划
黄河诗词苑
该处紧邻浮桥,交通便利,河防绿化清新、自然。规划将该景点划分为两大片区,一是“露天展馆”,即对坝内成型的河防景致稍作修饰,开辟人行路,在各险工平台绿化间自然点缀石组,上书黄河经典诗、画,形成诗画长廊,临河处一诗人李白挥毫泼墨的雕塑配以诗文更让人心潮澎湃,作为该景点的标志。为了增加景点参与性,利用备防石堆砌留言石,游人可将名字、感慨刻与其上,做为永久的留念。另一片区作为规划中的河务管理院,将其纳入到景点之中,结合规划修建一诗词展馆,建筑风格与管理院整体风格相统一,成纳黄河诗画展览及相关文化活动,久而久之便在此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积淀。
黄河浴场
该景点以参与性见长,在不破坏黄河河岸的基础上,对下侧滩地进行重新梳理,整合现有水面,分成浅水区和深水区,作为露天泥浴场,水源为黄河水或黄河渗水,并结合水面、沙滩和绿地点缀具有美丽传说或水滨风格的情趣小景,烘托气氛的同时增加旅游情趣,如“黄河之恋”、“小螺号”等。
黄河码头
该处河势稳定,场地开阔,在原旱码头遗址处修建一游船码头,组织黄河水上游线,作为大型黄河漂流活动的起点,在此之后可组织短漂项目,作为该点旅游的刺激点。同时将下侧滩地内的洼地重新整合,营造变化丰富的水体,组织特色游船项目。
观澜园
该景点位于利津县城城东,交通便捷,是旅游带中最易到达的景点,为“黄河生态公园”的旅游核心区。因利津老城东门“观澜门”而得名——观澜园,彰显地方特色。
园区内部,现有自然资源丰富,有林地、洼地、鱼塘、黄河、险工、农家等,并且有“东津晓渡”一大特制旅游资源,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掘特色卖点,以黄河和休闲为主题进行规划,注重游人的参与性设计,形成五个功能分区,即亲河观光区、林下活动区、生态休闲区、垂钓餐饮区、农家体验区,让游人感受新鲜的空气和文化的冲击。
黄河采风园
利津水文站为黄河最后一个测量站,是黄河调水调沙、防凌最重要的测量站,借此以水文测量为主题建立科普园和夏令营基地,展馆介绍黄河、测量的基础知识以及利津与黄河的变迁史,如通过近年黄河入海口影像图形象的展示其变化,并设立影像厅,介绍黄河特别是利津段的大纪实,直观、震撼,游人还可参与测量,科学也娱乐。同时在黄河调水调沙和黄河解冻期间组织观河节,感受黄河的力量。
龙门湾
该处自然景致独特,黄河最佳观赏点和利津著名险工两大特色光环使其具有了极高的旅游价值,本规划抓住这两大卖点,利用备防石砌成丰碑上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让人产生共鸣。
同时,在景区内规划一钟楼和“人生八喜”景点,放置“文武钟”和“龙门路”与当地民间传说相呼应。借文武钟的吉祥之意与“人生八喜”相呼应,进一步烘托景点的历史感,增加游人参与性。
四、种植规划设计
园区内现有植物种类单调,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建设高标准的旅游景点,本规划根据分区格调对绿化进行合理调配,在保护性开发的原则指导下,保留大部分林地同时,进一步引入槐树、白蜡、银杏、紫薇、木槿等已驯化良好的乔灌木,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并利用植物形态、色相和季相美创造春花烂漫、夏爽热情、秋实丰硕、冬干苍穹的时序景观。
五、照明规划设计
为了提升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发挥核心旅游地位,本方案在内园区以低照度的庭园灯、草坪灯、射灯等多种形式营造一个清幽、舒缓的意境空间,园灯以生态化、园林化的形式为主,光线柔和,朴实自然,与旅游区生态的大格调相得益彰 。同时所有灯具的选择均采用节能灯,减少损耗。
六、环境小品规划设计
为了增强旅游区的管理和服务,在园区内设置电话亭、垃圾桶、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并以园林化、意趣化的形式与旅游区的大环境相协调。
七、结论及建议
黄河利津段的资源优势明显,但一直未作旅游项目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设正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且利津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也正需要这样一个特色项目创品牌,并以此为带动发展其他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 苏平、吴必虎、朱虹《旅游区引景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人文地理,2001年第五期。
[2] 邹统钎著《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3] 宋平《主题公园的经济学与美学思考》中国园林.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