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
一、前言
主题园(Theme Park)是一种以游乐为目标的拟态环境塑造,或称之为模拟景观的呈现[a*]。它是从游乐园(Amusement Park)演变而来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赋予游乐形态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栽等都为主题服务,成为游客易于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的线索。
主题园是一个非日常的舞台化世界。美国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最早开创了这种形式并带动了它全世界的普及,而我国于1989年开幕的深圳“锦绣中华”,则创建了一个汇集我国风光名胜并具传统特质的“小人国”,标志着我国主题园发展的起点并成为一个成功的代表。目前国内主题园建设方兴未艾、反响热烈,然而却多基于商业的观点和目的,忽略了许多历史背景及文化传统内涵的承载,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也多粗糙和缺陷,长此下去势必会渐渐失去其魅力。
主题园不仅仅是一种游乐方式和商业手段,它还是一种文化形态,因为它具有解释文化的功能。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来发展这种在西方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形态,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二、主题园的产生及发展
1.游乐园的兴衰
游乐园是主题园的前身,它的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集市杂耍,在当时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舞蹈、魔术表演、博彩游戏等手段来营造热闹气氛、娱悦公众及吸引顾客。这种吸引人的媒介随着贸易形态的转变,逐渐演变成专门的户外游乐场地。17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以绿地、广场、花园与设施组合再配以背景音乐、表演和展览活动的娱乐花园(Pleasure Garden),这可称为游乐园的雏形。它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加入了一些机械游具,至1937年的纳也纳世界博览会,其中展示的乘驰(Rides)及多种机械娱乐设施使得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之一惊,随后各地纷纷效仿,使气氛温和轻松的娱乐花园最终转变成了以机械游具为特色,追求喧哗刺激的游乐园。
游乐园理念很快由欧洲传至美国,1845年在纽约市辟建的Vauxhau Garden是美国游乐园的起点标志。随着19世纪末机械及工艺技术的突飞猛进,机械工业大举进军娱乐业,使游乐园彻底抛弃了表演和游人自娱的形式,转而完全依赖机械设施来满足游人对刺激的需求。尤其是1893年George W·Gale Ferris 所发明的大转盘(Ferris Wheel)在芝加哥纪念哥伦布的博览会上使用后,更刺激了游乐园朝设置大型、惊险性机械游具方向发展。美国成为世界游乐园发展的先锋,新的游乐园如雨后春笋般到处成立,1910~1930年是机械游乐园的黄金时代,30年虽遭经济大萧条(The sion)的影响,大多数游乐园仍能支撑下来。
真正导致游乐园危机的是二战后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随着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游憩偏好也发生了改变,一部分人开始厌倦被动的机械游乐方式。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导致了交通形态的改变,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多使人们可以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娱乐度假。游乐园的游人量开始急剧下降,游乐园主为保持赢利只好减少设备更新及管理的人事费用,甚至停开机械、缩短营业时间,由此造成的恶性循环更使游乐园的品质下降,其竞争力开始不如其它娱乐行业如电影院、溜冰场、赌场等。同时,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地价及相应税收的上涨也使许多游乐园主纷纷把原位于市郊的游乐园改建为购物中心或住宅,以期获得更高利润。到50年代中期,美国只剩下极少数的游乐园还在苦撑中经营。 2.主题园的兴起
游乐园的衰落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娱乐需求的放弃,只不过他们需要一种全新的、与时代相符的娱乐形态。电影动画师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顺应时代潮流,以其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主题园这种形式,这是他所构想的一种能让人暂时忘却日常生活的烦闷枯燥、工作压力以及污浊环境而沉浸于梦幻的奇妙世界。他花了几年时间规划这种让身心放松的乐土并终于把构想变成了现实,1955年成功地在加利福亚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主题园——迪斯尼乐园,他将以往制作动画电影所运用的色彩,魔幻、刺激、娱乐、惊栗和游乐园的特性相融合,使游乐形态以一种戏剧性、舞台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用主题情节暗示和贯穿各个游乐项目,使游客很容易进入角色成为“英雄”或被追逐的“坏蛋”,从而极大地改进了游乐方式。以前游乐园中的机械游具虽然还被使用,但已退居次要角色。迪斯尼乐园开幕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游人趋之若鹜,主题园这种形式很快风靡了美国各地。
50~60年代是个特殊时期,美国人生活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核威胁,东西冷战的阴影之下,许多人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厌倦和恐惧,转而对迪斯尼乐园这种的梦幻世界贯注极大的热情,以期获得暂时的麻醉和放松。迪斯尼企业抓住机遇,又于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Orlando)辟建全世界最大的主题园——迪斯尼世界(Walt disney World)。这个耗资6亿美元的主题园于1971年开幕,它包含了6大主题:①奇幻王国(Magic Kingdom);②拓荒地(Frontierland);③探险地(Adventure land);④自由广场(LibertySquare);⑤明白世界(Tomorrowland);⑥美国大街(Main street U.S.A).此外还有30km[2]的沼泽生态保留地以及“未来社区的实验原型”(Experimental Prototype Commmunity of Tomorrow简称EPCOT)。每个主题区都通过特定的情节、角色、背景构成特定的情境气氛,场面宏大,场景逼真。迪斯尼世界还开始应用激光,电子高科技来创造效果。其设施和服务也日趋综合化,周围附设的众多旅馆、网球场、游泳池,高尔夫球场、餐厅、购物中心等可以同时容纳大量游客。
3.主题园的世界性普及
迪斯尼企业的决策再次大获成功,迪斯尼世界在设立的5年内调高了9次票价,每年约有3亿美元的收入。在它的带动下,许多大型企业纷纷投资主题园。1970年全美国只有3个主题园,至1980年增到18个,目前已有大型主题园23个,每年吸引游客超过7000万。美国式主题园的概念也进一步推广至全世界范围,并结合各国的文化传统、自然特色和经济状况产生了许多新的类型。它还影响了很多传统意义的博物馆、展览馆、植物园、动物园等的展示概念,使它们的表现主题和形式愈趋丰富,产生了如展示植物生态及地理环境的植物主题园、展示动物生存环境和习性的动物主题园,以及可让游客参与劳动与收获的农业主题园等。而主题园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类型是“小人国”和“民俗村”。
1950年荷兰的马都洛夫妇为纪念他们死在二战纳粹集中营的爱子,投资以与实物1/25的比例将荷兰典型城镇缩小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小人国“马都洛丹”(Madurodam),本来是纯粹作为展览纪念之用,只是建筑模型的集合。但这种形式很快成为主题园发展所利用的重要体裁,因为它的浓缩形式便于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展示悠久的历史或广阔的空间。主题情节的贯穿使本来独立、冰冷的模型变成了有生命、能向人们讲述历史和描绘自然风光的情景空间。由于手段简单而效果显著,如今“小人国”这种形式在世界各地风行一时,成为主题园营业模式中最受欢迎的一种。
“民俗村”则源于早期的野外博物馆,原来是用来专门保存和展览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局部环境的,如日本1965年开辟的明治村,把明治时代遗留下来有保存价值或属重要文物的建筑(包括建筑的一部分)近60件,相继迁到名古屋市北一片约1km[2]的丘陵地上,经复原后展出,随着主题园概念的普及,一种综合娱乐和展览的新类型——“民俗村”产生了。它利用野外博物馆的形式来展示民俗风情以及过去和现代的生活情境。游乐成为主要目标,展品也摆脱了必须完全
是文物的限制,而只是作为一种背景或道具。“民俗村”和“小人国”一样,也具有浓缩历史与风情的优点,而且加入了人的活动,更易于主题情节的表现。如夏威夷的波黑尼西亚文化中心,通过演员和志愿者的现场表演,展示各岛土著的生活起居和不同文化层面,提供了一个西太平洋群岛的缩影。如今,“民俗村”这种形式尤其受那些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国家和地区的欢迎,成为它们发展主题园的主要方向。
“民俗村”的主题展示方式还反过来影响了野外博物馆的建设方向,使其开始强调动态展示和寓教于乐。如日本的明治村开馆后,就经常举办各种模拟过去生活情境的展览,并让身着当时服饰的人物和现在的营业方式相配合。村内还铺设了轨道,把明治时代最早的有轨电车和蒸汽机车用作参观工具,大大提高了参观者的兴趣。
4.亚洲主题园的发展
主题园的世界性推广近10年来尤其在亚洲获得巨大响应,日本是最早将主题园作为一种西方文化来输入的,最初主要应用于博览会的建设上。而1983年东京迪斯尼乐园的开幕则真正揭开了日本发展大规模主题园的序幕,它完全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世界为样板,设施与管理也几乎完全相同地输入,其丰富的主题和展示方式给日本的娱乐业以巨大的震撼。在其成功的吸引下,许多企业纷纷投资主题园,1983年长崎的荷兰村、1986年日光江户村、1989年Guriyuch五国、1990年Space World、天保山Harbour Village……等大规模主题园相继开业,如今已开发的主题园有近30所,而据建设省资料。包括自治团体、民间企业所提出的计划已达130所。
台湾地区也是亚洲主题园建设的一个热点,1983年亚哥花园的建立标志着台湾主题园的诞生。随后相继开发了“小人国”、九族文化村、八仙乐园、剑湖山乐园等等。如今正朝着高科技应用方向发展。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近年随着经济进步也大兴主题园的建设。大部分是配合旅游业的发展,以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为表现题材。
5.中国大陆主题园的发展
中国大陆在80年代建设了一批机械游乐园,带动了许多城市游乐性园林的发展。而真正具主题意义的主题园则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深圳。1989年“锦绣中华”的开幕为中国大陆园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显示了一种新的手段,其惊人的游人量(高峰时每日达1.5~2.0万人)和巨大的收益终于打消了许多人对这种新形式的疑虑。1991年“锦绣中华”附近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村,又获巨大成功,几乎成为去深圳人的必游之所。从此,主题园这种形式便随着近年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表1罗列出我国近年来已建,正建和拟建的一部分有主题概念的园林和游乐场所,可见“主题园”建设之热烈程度。
三、我国主题园的发展方向
1.我国近年发展主题园的得失
主题园概念在我国的普及引发了主题类园林和主题性游乐场所的建设高潮。这些“主题园”风格各异,规模大小相差悬殊,有的占地几10km[2],有的仅仅借助公园的一隅而建成,还有许多是从旧游乐园、游乐场改建而来。它们变幻的形式、鲜艳的色彩、神秘的名称和传统游乐园构成极大反差,迅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并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游乐选择的方向和比重,如今已占据了游乐市场的绝大部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娱乐需求层次的提高,特别是主题园建设密度与强度的继续增加,许多缺陷也开始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许多主题园未作详细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就匆匆开工建设。“锦绣中华”的轰动效应导致了后继者追求经济效益的偏向,急于富起来的地区和单位把它当作一种致富手段,过分追求“投资少、见效快”,以至题材重复甚至模仿抄袭。从表1中的名称就可见一斑;其次是规划设计的水平偏低。(甚至缺乏规划设计)由于设计人员对主题的理解肤浅导致了表现方式简单粗糙,不能充分展示主题的文化内涵。(虽然选择开发的主题大部分都采自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精华)许多规划只是将一个个模拟或微缩景点进行排列组合;第三是施工粗糙,不仅缺乏细部推敲,而且很多工程对大的尺度、比例都把握不当,造成一些不伦不类的“怪园”。此外,还有经营方式僵化、缺乏想象力、管理不善、运转不佳等缺陷。尤为不足的是大部分“主题园”中现代科技的应用几乎为零,技术水准还不及一般的机械式游乐园,大大影响了表现力。严格来说,我国目前的“主题园”还不具备完善的主题形态,只是一种端倪的初露。
2.我国主题园的发展方向
主题园形式丰富、内容包罗万象,无论对我国的园林、旅游或是娱乐业的发展都有广阔的前景。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目前阶段不论是民众对主题园的需求量,还是政府及企业开发主题园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而其建设不可脱离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水平,要注意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的现实性。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b*]1955年美国洛杉矶Disneylend开放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97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19.3美元;1983年日本东京迪斯尼乐园开放时,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11799.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9894.2美元;而我国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711.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25美元,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达到9557.4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有722.4美元。虽然这两项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国民的实际消费水准,但至少可以提示人们,近阶段在中国大陆建设像迪斯尼世界这样大型的主题园,并不是很容易模仿和成功的。因为它背后需要庞大的资金、人才库,以及高科技和传播媒介的支持,而且要有广阔的市场来维持。
根据我国的国情,主题园建设朝小型化方向发展更符合实际,也更易成功。小型主题园往往强调单一主题,虽不及大型主题园内容丰富,但能深入发掘主题的各个侧面,而且投资少、建设期限短,能根据大众趣味的变化而迅速调整方向,有精巧而灵活的特点。实际上,我国现有的真正称得上主题园的也只有小型规模。(“锦绣中华”占地30hm[2],“中国民俗村”占地18hm[2],而如今美国开发一个中型主题园在平地上就需要80多hm[2]。
主题园的小型化并不意味着要减少主题的内涵容量,要完善其主题形态仍须发掘主题的深度。我国主题园建设既然受资金、规模、设施种类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则必须在主题开发上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强调文化精致的手段来改善主题园的商业形象,提高它的品味和教育功能。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精致的历史,也正是依赖许多精致的文化载体来体现社会的水准与内涵,主题园作为如今大众文化的传统媒介,有责任继承文化精致的传统,以精致的文化内涵来完善其高层次、互动,并具中国特色的主题形态。
目前世界主题园的发展正处于转换期,许多先进国家的主题园已达到饱和状态,正在调整其经营方向;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更加迅速,不同文化相互了解,相互渗透的机会越来越多;交通的发达更促进了世界性文化旅游的高涨,“娱乐性教育”(Recreational education)已成为主题园发展的新方向,其核心是“相互了解”——不仅了解人类创造的人工物,而且要了解自然的进程、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人类过去因为地域隔绝在地球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里创造的文化。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已从过去以西方为中心演变成为尊重各地区文化的多元中心,发掘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即意味着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我国有着广袤的疆域、雄奇的自然风光、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更有
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这些都是主题园开发的不竭源泉,也是展现文化精致的有利手段,利用这些宝藏可以改变我国如今主题园开发中形式类同、题材集中,表现粗糙等的缺陷。
当然,强调文化精致并不意味着主题园都必须以深刻的历史文化为主题,它更强调的是一种对文化的态度——一种反对肤浅、粗糙的传递文化方式的态度,是对主题园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媒介的尊重。绝不能因为它的肤浅、粗糙而贯输给游人对文化的简单化、庸俗化,甚至错误的理解。
表1(附图 {图})
注本表参照华东师大1993年吴杰的硕士论文《人造文化景点开发探析》而列,所搜集项目并不完全。其中许多园(或宫)也只是仅有主题经营的意味,而不是严格意义的主题园。 四、我国主题园发展的精致化方向
1.主题开发
我国目前主题园开发的主题方向主要有:①以传统文化、地域风情为主题,如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村。②以历史情境或人物为主题,如北京秦始皇艺术宫。③以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为主题,如山东八仙幻宫、四川丰都鬼城。④以文学遗产为主题,如各地的封神榜宫、西游记宫、大观园。⑤以异国文化和风景为主题,如深圳世界之窗,北京世界公园。⑥以动植物观赏为主题,如深圳野生动物园。这些主题方向的覆盖面呈不算狭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也极为重视,但在具体选题时(可参照前表所列主题园名称)却往往有重复和简单化的缺点。这是因为开发者对题材的特点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许多主题园选择那些源自神话传说或古典名著的主题,以为大众耳熟能解即会有吸引力,实际上它们未必都具有游乐特质;有些主题园只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过分强调其教育意义,结果显得呆板严肃,缺乏趣味;有些主题园求大、求全,动辄冠以“国际”“世界”“中华”等前缀,反而给其开发增加负担;还有不少主题园求奇、求怪,渲染题材的耸人听闻,以至走向庸俗甚至恶俗。
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发提供了不尽的源泉,但有时也会成为一种障碍和负担。因为传统文化中也夹杂着许多封建时代的糟粕、落后的意识和陈旧的观念,即便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未必都适合主题园的娱乐形态和商业包装。主题开发的精致化即是要识别美丑善恶,选择那些既真正能代表我国文化中的精华,又易与主题园的娱乐形态相结合,易于表达、易于辨识及具吸引力的主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方式来表现严肃文化的主题,宁可卸去这个重担,去寻找日常生活中浅显有趣的题材,只要认真挖掘和雕琢,也可以表现出精致的文化内涵。
主题园的主题开发是属于开发者(或经营者)所为。目前我国大部分主题园的开发者是民间机构或地方政府部门,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并且往往因为本位主义而盲目选题、选点,缺乏相互协调。从这点上说,主题开发的精致化还必须依赖高层次的政府和规划部门参与干预、引导方向。最好能分别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机构来管理各层次的主题园和投资,制订开发政策,提供主题选择的咨询和建议等。这样不仅可在题材选择、地点分布上统筹计划,而且能把投资相对集中,用来研究或引进高科技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握主题园的品味方向,限制庸俗的题材,改变目前一些主题园文化媚俗的形象,保证其健康发展和走向国际化。 2.规划设计和施工
主题园虽以主题情节取胜,但最终需落实于具体的物质环境,对这个物质环境处理的优劣直接导致主题呈现的优劣,而这处理的最重要部分就是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目前在我国的许多主题园建设中对规划设计都不甚重视,即使重视也缺乏对这一特定专题的深入探索,使不少有创意的主题由于规划设计者无甚匠心和处理手法的呆板僵硬而降低了表现力。而工程施工的不严谨更是极为普遍,甲方要求的都是如何省钱省时,施工单位则在工地上对一些细部要求不严、任意修饰、结果造成整个环境的粗糙简陋、移位变形影响了游憩品质的提高。尤其影响了那类以园林为环境载体的主题园,使游客产生排斥反应,难以沉浸入主题气氛中。因此,不论从主题园的文化生命力还是商业感召力来看,都有必要强调精致的规划设计功夫与工程施工水平。
精致的规划设计要求规划师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才能,利用各种手段让主题强烈地呈现出来,其涉及的层面除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工程设计,还包括经济可行性分析、环境影响评估、游憩心理调查、市场调查等等。我国主题园中有许多是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而真实历史的可看性是有限的,因而规划设计还应寻求一条适合表现我国特定历史文化、能让游客在娱乐中了解历史而又不降低其精神力度和震撼力的途径。本文试根据主题园的规划特质列出四条原则:①特殊性原则——规划设计寻求“不可替代性”,强调呈现主题的独特视角。②饱和性原则——保证足够的信息刺激,重视高潮的安排与充分的情节积累空间。③艺术性原则——提升主题形象的审美品位,以艺术手段渲染主题情境气氛。④有机性原则——不以静态内容来固定主题情节,结构能适应大众需求的变化而汰旧换新。
精致的施工则要求施工人员通过尺度、材料和细部的精确处理完善人和环境的交流,准确传达规划意图。不仅对大的建筑物、雕塑、绿化要认真对待,而且对每一块铺地、每一只园灯、每一个指示牌也不能随意马虎了事,因为它们都是体现主题园精致环境的必要手段。当然,精致的施工绝不是繁琐的工艺堆砌,也不是昂贵材料的拼贴,尤其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它应该是具有简洁、凝炼精神实质,既讲求审美也讲求施工效率的建设艺术。需要甲方、规划师及施工人员之间彼此信赖合作,以对环境的责任感来实现。 3.经营管理
精致的经营管理是指对同主题园相关的一切细节作精心的计划和安排。保护其良好的运作。从广告宣传、货物运输、设施维护到游客路线安排,排队长度甚至工作人员的制服样式等,都进行仔细研究和设计。它包括硬经营与软经营两方面。前者保证主题园的物质环境处于最佳状态,它依赖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来实现。以美国迪斯尼乐园为例,园内旋转木马的铜把手每夜要拭擦光亮,射击场每天清晨5点要重新油漆,地面若有烟蒂须于20秒内清扫干净,同时园内各游乐设施点都有摄像机监视其运转是否正常。
软体经营的目的则是保证主题园内所有要素处于最佳组合中,建筑、设施、服装、音乐、色彩都是传递主题的媒介,通过它们的良好积极组合,能保持信息的饱和更新频率,使游客不断受到吸引,点燃想象的火花,获得高品质的游憩体验。软件经营比硬体经营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它需要在主题园开始规划的同时就加以考虑。例如游客都希望购票入园后多玩几个项目,因此,经营规划须考虑游客的入园时间和在每个项目点的逗留时间,以决定场景的变换间隔、设施的数量及分布等。软体经营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先进的经营观念及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再举美国迪斯尼乐园为例,它每天制造气氛的大游行让人人参与其中,随着米老鼠、唐老鸭狂欢,游客因行为和主题情节契合而会留下深刻印象。相应我国许多主题园的经营方式却显得平淡,大多注重静态观赏而少有参与性活动,缺乏游客融入主题情境的机会,自然也就降低了游客的刺激体验深度。这可能是许多主题园难以吸引“回头客”的重要原因。如果说硬体经营的不足还可以依靠时间、人力或技术来弥补,软体经营的精致化则非要经营者殚精竭虑,细致组合每一要素,并以开放的经营方式激发游客的能动体验才能实现。 五、主题园的社会学意义
Millicent Hall在1976年的“主题园:环游世界80分钟”[c*]一文中详细讨论了主题园兴起这一社会现象,她认为其产生和普及主要是受汽车文明及
电视文明的影响,前者影响了人们对速度和动态的追求,是造成主题园前身机械游乐园勃兴的原因,过山车、太空船的疯狂速度象征着汽车文明的标致。而电视文明则直接和主题园的构想相呼应。电视文明的发展不仅加强了主题园内的视听效果展示,其表现的时空感和生活形态也直接和主题园的呈现方式相对应。例如,电视单元每个节目的时间都很短,因此故事情节往往甚多巧合;电视观众每夜收视的节目多达5~6个,从“星际战争”到“昆虫世界”,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生活”,致使观众的时空感变化频繁。而主题园也是让游客入园后,“可以在一天之内经历18世纪的欧洲、2000年的太空、非洲荒漠、海底世界、童话王国,然后还赶得上回家吃晚饭”。
主题园的电视文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它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人最强烈的信息冲击,提高了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效率。但是,这是需要代价的。由于“将时空压缩,并将文化或社会历史上所有的痛苦教训皆过滤而去,也不考虑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它在加强信息刺激频率和强度的同时,也失去了表现文化深刻内涵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园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精致的文化。
但主题园又确实承担起了传递文化的重担,而且人们是将其表现的内容作为文化来理解和接受的。尤其是在目前这样的商业社会,俗文化的作用和占据的成分越来越大,它对人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它的一点点失误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都会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强调主题园作为一种重要社会文化角色的精致责任,这种精致是以不虚伪、不欺骗、不庸俗、不粗糙为根本,并在以基础上追求真善美,尽可能提高文化承载的质与量。即使是纯粹以娱乐为目的的商业推销,也必须保留有让人思考和批判的精神空间,不应对娱乐手段过份夸张而使游客在心理上失去主见和消极被动,至少应暗示人们,除了这种虚幻的方式外,还有其它更真实表现文化的方式,文化本身也还有更深的内涵。这是本文强调主题园需要文化精致的关键。此外,主题园是一种文化商品,商品要被人接受还需要包装,文中所强调的文化精致也包括这种包装,从主题开发,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经营管理,精致的包装是传递文化内涵的物质基础,也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手段。 注释:
a* 主题园的存在环境可以分为非园林类(如室内或地下的娱乐场)和园林类两种,本文侧重对后者的分析,即以园林景观为环境载体的主题园。
b* 引自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91年版。
c* 此段中的引用转引自[台]《造园》第三卷,第一期“从狄斯耐乐园中的主题园谈起”一文。
参考书目:
①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② 《旅游大观——深圳专辑》,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③ 李明字,“从狄斯耐乐园中的主题园谈起”,[台]《造园》第三卷,第一期。
④ 马国馨,“日本的野外博物馆”,《世界建筑》1985.3。
⑤ 李建军,“主题园主题选择与规划设计”,1994年同济大学硕士论文。
⑥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1993。
⑦ Geoffery and Sasan Jellicoe, Landscape of Man,Thamesand hadson lnc.
上一篇:论旅游业极限容量及其确定问题
下一篇:主题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