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
发布时间:2015-07-02 12:03
【摘 要】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是指人类重视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借由弱势旅游景区一般具有生态优势的特点,实现人类通过“旅游活动参与自然”的行动,突破旅游单纯为了调节心理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能使人与天地合,获得精神的极大欢快,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旅游后花园理论 美学 弱势旅游地区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具有多重功能,诸如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与环保功能等等。从构成要素看,旅游是集“行、游、住、食、娱、购”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但从本质意义上看,旅游观光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熔文物、古迹、建设、园林、绘画、书法、雕塑、篆刻、音乐、歌舞、服饰、陈设、烹饪、民情、风俗等于一炉,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形态。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旅游后花园理论
在我国,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还是个新兴事物,学术界对旅游后花园的理论研究还是空白,尚没有关于旅游后花园的概念界定,只有少数地区明确提出建设旅游后花园的规划,如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建设沿海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决策;南京浦口区提出建设南京市旅游后花园的目标等。
本课题组尝试对其做如下定义:旅游后花园是指旅游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运用科学的手段,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旅游需求发展的趋势,相对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或地区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定位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是依附于中心旅游城市来发展自身旅游,主要通过体系休闲化和田园化等吸引旅游中心城市的游客。近年来,在政府的强势推进下,各地区区域旅游联动从局部的、零星的和松散型合作转向高层次的、全方位的和紧密型合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
(一)弱势旅游地区一般以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主
尽管在现代化大众传媒网络的频繁刺激和交叉影响下,不同形式的旅游信息和促销手段随处可见,旅游审美需求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性。但正所谓风景这边独好,弱势旅游地区一般以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在生态主义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弱势旅游景区因其生态性特质,加之休假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不对等区域间短途旅游的兴起。例如五一假期缩短、小假期增多等,旅游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不仅“短途游”备受青睐,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都市人已开始逐渐厌倦城市中的生活氛围,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他们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渴求在宁静与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他们希望在安全、洁净、卫生的前提下,能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能了解到乡村特色民俗风土人情,那么,弱势地区相比中心景区因而更加可能使得旅游者实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之“高峰体验”,获得极高的审美享受。总之,就目前国内游客流向的趋势来看,已形成“回归自然,追求野趣”,“绿色田野”,“生态环境”等旅游时尚,并日益成为诸多旅游动机中的优势动机,这就使得弱势地区提供的旅游产品与强势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更有利于弱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以苏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为例,以徐州的战事文化、两汉文化,连云港的神话英雄(孙悟空)、淮阴的豪杰遗踪等为重点开展文化旅游,同时在民俗乡情浓厚的城镇发展风情旅游,如武术之乡、窑湾古镇、古邳八景、盱眙胜迹等;利用江苏的教育科研优势,大力发展科考与修学旅游,将散点的文化遗迹串联成线,如古文化探源、古墓葬考察、武术健身等。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全省仅有的滨海旅游资源、珍稀动物资源,发展度假、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把弱势地区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这里旅游,比如苏北盐城,地处里下河水乡,自然风光独具特色,东线有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个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沿海风光带;西线有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为依托的湖荡风光带。
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就是在人类重视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借由弱势旅游景区一般具有生态优势的特点,实现人类通过旅游活动参与自然的行动,突破旅游单纯为了调节心理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能使人与天地合,获得精神的极大欢快,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的终极目的。
诚如李泽厚在《艺术杂谈》中所言:把美学仅仅规定为艺术理论,似乎就太局限了。人们要游历,要观赏自然美,要游玩到大自然中,要美化生活,从外表到内心,都希望符合美的要求。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陷入到完全依靠高科技已不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尴尬境遇中了,人类借助旅游、文学等“心”的活动自觉而郑重地参与自然的时候到了,旅游将从稀释人心的贪婪入手,借由山水自然景观使人类拥有辽阔的情怀:对动物关心,对生命爱护,对大自然感激,最终使旅游持久性地在人类拯救地球,缓解生态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是人“心”的活动,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完善了人性,提升了人类感性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获取了更为丰富的理性知识,提高了人类理性认知世界的水平,慢慢地实现“旅游参与自然的手段”,开始“旅游参与自然”的行动轨迹:产生审美快感→唤起对自然的同情、悲悯和人道主义精神→自我净化→自觉服从自然规律→节欲→获得辽阔的人类情感。意即在亲临自然风物中安慰和净化人类灵魂,在认同自然美景中顺应自然规律,甚至在对最卑微的小生物的悲悯中,感受生命的真谛与平等性,自觉地服从自然循环的节奏变化,融身自然,体会“宇宙之大,蝼蚁之微,等无差别”,从灵魂深处珍惜生命,爱惜地球,鄙视贪欲,节制物欲,彻底放弃对于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有节制地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善待自然和生命,唤醒精神性自然的意识,从此人类生活在由善良、质朴、公正和宽容等美好的人性织造的社会风气里,相互滋润,和谐发展。
“旅游参与自然”对我们恢复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构建旅游后花园里理论的美学依据就是在人类重视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借由弱势旅游景区一般具有生态优势的特点,实现人类通过旅游活动参与自然的行动,突破旅游单纯为了调节心理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能使人与天地合,获得精神的极大欢快,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柯平.旅游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08.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4-46.
[3]李松柏.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导刊,2006,(3):28-30.
[4]徐宁.品牌定位十法则[j].市场营销,2004,(1):33-34.
[5]史兵,张鲲,张西平.试论奥运经济的传导效应[j].中国体育科技,2002,(8):18-20.
[6]郭屹.安居房入市与“挤出效应”[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5):32-33.
【关键词】旅游后花园理论 美学 弱势旅游地区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具有多重功能,诸如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与环保功能等等。从构成要素看,旅游是集“行、游、住、食、娱、购”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但从本质意义上看,旅游观光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熔文物、古迹、建设、园林、绘画、书法、雕塑、篆刻、音乐、歌舞、服饰、陈设、烹饪、民情、风俗等于一炉,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形态。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旅游后花园理论
在我国,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还是个新兴事物,学术界对旅游后花园的理论研究还是空白,尚没有关于旅游后花园的概念界定,只有少数地区明确提出建设旅游后花园的规划,如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建设沿海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决策;南京浦口区提出建设南京市旅游后花园的目标等。
本课题组尝试对其做如下定义:旅游后花园是指旅游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运用科学的手段,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旅游需求发展的趋势,相对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或地区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定位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是依附于中心旅游城市来发展自身旅游,主要通过体系休闲化和田园化等吸引旅游中心城市的游客。近年来,在政府的强势推进下,各地区区域旅游联动从局部的、零星的和松散型合作转向高层次的、全方位的和紧密型合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
(一)弱势旅游地区一般以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主
尽管在现代化大众传媒网络的频繁刺激和交叉影响下,不同形式的旅游信息和促销手段随处可见,旅游审美需求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性。但正所谓风景这边独好,弱势旅游地区一般以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在生态主义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弱势旅游景区因其生态性特质,加之休假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不对等区域间短途旅游的兴起。例如五一假期缩短、小假期增多等,旅游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不仅“短途游”备受青睐,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都市人已开始逐渐厌倦城市中的生活氛围,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他们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渴求在宁静与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他们希望在安全、洁净、卫生的前提下,能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能了解到乡村特色民俗风土人情,那么,弱势地区相比中心景区因而更加可能使得旅游者实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之“高峰体验”,获得极高的审美享受。总之,就目前国内游客流向的趋势来看,已形成“回归自然,追求野趣”,“绿色田野”,“生态环境”等旅游时尚,并日益成为诸多旅游动机中的优势动机,这就使得弱势地区提供的旅游产品与强势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更有利于弱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以苏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为例,以徐州的战事文化、两汉文化,连云港的神话英雄(孙悟空)、淮阴的豪杰遗踪等为重点开展文化旅游,同时在民俗乡情浓厚的城镇发展风情旅游,如武术之乡、窑湾古镇、古邳八景、盱眙胜迹等;利用江苏的教育科研优势,大力发展科考与修学旅游,将散点的文化遗迹串联成线,如古文化探源、古墓葬考察、武术健身等。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全省仅有的滨海旅游资源、珍稀动物资源,发展度假、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把弱势地区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这里旅游,比如苏北盐城,地处里下河水乡,自然风光独具特色,东线有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个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沿海风光带;西线有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为依托的湖荡风光带。
(二)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
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就是在人类重视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借由弱势旅游景区一般具有生态优势的特点,实现人类通过旅游活动参与自然的行动,突破旅游单纯为了调节心理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能使人与天地合,获得精神的极大欢快,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的终极目的。
诚如李泽厚在《艺术杂谈》中所言:把美学仅仅规定为艺术理论,似乎就太局限了。人们要游历,要观赏自然美,要游玩到大自然中,要美化生活,从外表到内心,都希望符合美的要求。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陷入到完全依靠高科技已不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尴尬境遇中了,人类借助旅游、文学等“心”的活动自觉而郑重地参与自然的时候到了,旅游将从稀释人心的贪婪入手,借由山水自然景观使人类拥有辽阔的情怀:对动物关心,对生命爱护,对大自然感激,最终使旅游持久性地在人类拯救地球,缓解生态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是人“心”的活动,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完善了人性,提升了人类感性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获取了更为丰富的理性知识,提高了人类理性认知世界的水平,慢慢地实现“旅游参与自然的手段”,开始“旅游参与自然”的行动轨迹:产生审美快感→唤起对自然的同情、悲悯和人道主义精神→自我净化→自觉服从自然规律→节欲→获得辽阔的人类情感。意即在亲临自然风物中安慰和净化人类灵魂,在认同自然美景中顺应自然规律,甚至在对最卑微的小生物的悲悯中,感受生命的真谛与平等性,自觉地服从自然循环的节奏变化,融身自然,体会“宇宙之大,蝼蚁之微,等无差别”,从灵魂深处珍惜生命,爱惜地球,鄙视贪欲,节制物欲,彻底放弃对于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有节制地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善待自然和生命,唤醒精神性自然的意识,从此人类生活在由善良、质朴、公正和宽容等美好的人性织造的社会风气里,相互滋润,和谐发展。
“旅游参与自然”对我们恢复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构建旅游后花园里理论的美学依据就是在人类重视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借由弱势旅游景区一般具有生态优势的特点,实现人类通过旅游活动参与自然的行动,突破旅游单纯为了调节心理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能使人与天地合,获得精神的极大欢快,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柯平.旅游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08.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4-46.
[3]李松柏.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导刊,2006,(3):28-30.
[4]徐宁.品牌定位十法则[j].市场营销,2004,(1):33-34.
[5]史兵,张鲲,张西平.试论奥运经济的传导效应[j].中国体育科技,2002,(8):18-20.
[6]郭屹.安居房入市与“挤出效应”[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