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探析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6-02-21 19:11

  2007年12月8日,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山东财政学院和山东省管理学学会共同主办的 ‘中国企业管理前沿论坛暨山东省管理学学会2007年理事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人大常委、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研究员、山东省人大副主任邵桂芳同志分别发来贺信,希望这次会议 对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积极探索,为传播前沿管理思想、推动管理研究起到积极作用。来自 全国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山东银监局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围绕中国企业管理的 前沿问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并与参会代表展开了多元对话与交流。

  

  一、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创新


  1.公司治理评价与企业制度改革


  多位专家提出公司治理是目前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但对于如何评价和完善公司 治理则有着不同视角的关注。南开大学李维安教授指出,随着中国企业产权制度不断变革,上市公 司不断增多,公司治理尤其是法人公司治理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判断公司治理水平是否完善 则需要通过建立全面考量企业治理水平的体系,即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无论学术界对公司 治理评价体系的作用争论有多大,他认为制定可以统一执行的标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 意义上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相比,公司治理指标评价体系至少应包含股东权益、董事会、监事会、经 理层、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者六个维度的评价。李维安教授进一步指出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会起 到4个方面的积极作用:①目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考虑企业短期盈利水平,还会考虑长期发展能力,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能够检验公司治理监管的措施实施程度如何,并给投资者提供投资参 考。②上市公司在改制完成后需要继续考虑和解决治理风险问题,而这不是仅靠探讨法人治理结构 能够成功的,需要全方位地剖析公司治理问题。③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应用在分析公司治理状况的 同时,能够完善公司治理,从而产生治理的溢价效应,即因公司治理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④公司 治理评价体系的应用可在企业发展水平方面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进一步的有力参考。

 

  中国海洋大学权锡鉴教授以中国企业发展近30年的历史为依托纵向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改革 过程中的问题,认为其中最敏感、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然而,历史上乃至 当前对这个问题的误解和简单化处理带来了诸多治理上的困难,他将这些误解总结为4个方面:① 将产权制度改革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归结为所有权制度改革;②将产权制度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全部 产权出让;③以为产权制度改革能直接解决企业治理问题;④忽视西方式产权制度与东方式产权制 度的差异。他提出,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尤其是股权制度改革不是万能的, 不仅难以解决公司治理问题,也难以解决企业效益问题。因此。在未来的产权制度改革中,应根据企 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改革,产权结构进一步集中还是分散都应根据所处行业状况、企业自身情况 以及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进行选择。

  

  2.企业成长阶段与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黄群慧研究员指出,要在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理论,首 要前提是理清中国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成长有不同的阶段划分:从最初 的投入到成长、成熟、衰退,甚至到蜕变。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的特征不同,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不 同,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不同。而企业的成长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目前的一个基 本观点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到2005年 全国整体达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与经济大背景相对应,中国企业也进入了从高速成长向成 熟期过渡的新阶段。黄群慧研究员提出,企业在高速成长期的特征是企业已经解决基本生存问题, 开始进入稳定的高速成长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品,管理也慢慢趋于规范,企业的规模边界在 不断扩张。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速度有所减慢,但效益保持良好,并开始考虑是否通过多元化或者跨国经营的方式进一步发展,而在管理方面企业也开始慢慢从以前的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变,并 且需要更强大的创新能力来支撑企业发展。黄群慧研究员重点剖析了在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企 业从高速成长到成熟期过渡中的定位问题。他认为,企业必须肩负一定的使命,这是企业存在的理 由。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企业的存在就失去了长远目标,从而难以可持续发展。不断向成熟期过渡的 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使命进行重新定位,超越利润使命观”,追求盈利性的可持续增长。

 

  多位专家提出,中国企业管理发展关键在于创新,他们分别对企业管理创新的理念、内容进行 了详细阐述。黄群慧研究员认为管理创新可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文化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并在 创新实践中为中国企业指出了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权锡鉴教授在多元、分散的产权结构背景下, 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创新,从短期和长期有效激励经理人。

  

  邓荣霖教授从制度层面认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企业制度创新 的方向就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①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进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创新。② 产权明确,组织混乱,资源照样流失,因此,需要进行组织制度创新。③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 管理制度创新。邓荣霖教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产权、组织和管理三者的关系,才能搞好管理。他将 三者关系总结为:产权是前提,组织是保证,管理是基础,不能片面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其他。

  

  山东大学徐向艺教授从哲学层面探讨了他对创新思维的理解。他指出,创新思维首先是一种应 变性思维,是打破常规、具有创见意义的思维。其本质在于开阔视野,适应环境,引导事物变化的应 变性思维。创新思维也是一种反定式的、发散的思维。同时,创新思维需要勇气和知识。基于创新思 维,徐向艺教授提出‘和”则与谐”则是管理理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是构成和谐管理理论的根 本。他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首先需要提倡谐”,谐”是指组织、功能、机制、制度、法规所提出 的一些管理的规范问题。‘和”是创造一种内部氛围,使组织成员具有良好的感受,基于环境诱导、文 化熏陶、自我主导和行为自律等手段把握管理中的多样性以及难以用科学的规则把握的环节。也就是说,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是管理的谐”则;用减少不确定性思路来解决主管情感的 一面是‘和”则,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整体的一致性和更高的绩效。

  

  李海舰研究员提出‘从经营社会的视角来经营企业”,即实现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的转变。他 指出,过去认为,资源来自企业内部,利润来自企业内部,所以,就企业做企业,单纯经营企业;现在 认为,资源不仅来自企业内部,而且来自企业外部;利润不仅来自企业内部,而且来自企业外部。也 就是说,更多资源、更低成本、更大利润应到企业外部去寻找。所以,跳出企业做企业,不仅经营企 业,更要经营社会。这里,他以耐克、蒙牛为例,就经营社会”做了分析。关于经营社会”,李海舰研 究员提出了 5个支撑观点:①从木桶理论到新木桶理论。过去运用木桶理论,即封闭式做企业,经营 劣势,打缺点打多点;现在运用新木桶理论,即开放式做企业,经营优势,打优点打一点,把一点做到 极致,然后大家集成,又好又快又省。这里,关键是把企业由一个封闭系统转化为一个开放系统。② 从脑体合一发展到脑体分离发展。随着脑体产业分离,脑袋产业再分离和躯体产业再分离,企业的 各个环节、区段‘四分五裂”,然后在全社会、全世界进行优化配置,哪里成本最低,就把哪个环节、区 段配置在哪里,这样形成一个价值网络”。过去,从企业内部砍掉成本;现在,到企业外部降低成本。 ③从经营单个企业到经营价值网络。过去,企业是原子型的,以环节成本最低为目标,追求某一环节 的利润最大化;现在,企业是网络型的,以网络成本最低为目标,追求整个网络的利润最大化。在价 值网络中,无论模块供应商还是系统集成商、规则设计商,都可得到相应的‘网络剩余”。?从有边界 企业到无边界企业。这里,正确配置产权关系、行政关系、契约关系、市场关系,把产权关系、行政关 系变为契约关系(外包)、市场关系(外购)。一则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管理越少越好,甚至不用管理; 二则企业的实体表现形式越来越小,企业的虚拟表现形式越来越大,亦即做大网络而非单纯做大规 模。⑤从经营社会到回馈社会,从回馈社会再到进一步地经营社会。既然利润来自社会,自然而然, 企业理应回馈社会。回馈社会本身就是经营社会,即把今天的成本变成明天的资本。因此,应把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作为经营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适应以上变化,应从以企业为中心的利润创造转向以 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在经营社会”的理念上,李海舰研究员总结出了五做理论”,即把企业做 成网络,把部门做成市场,把员工做成公司,把客户做成员工,把有边界企业做成无边界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高松则综合了战略网络理论、企业柔性化理论、战略弹性理论等国际前沿 理论,从管理者决策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洞穴”的概念。他指出,‘信息洞穴”是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 信息扭曲、信息失真、信息噪声、信息屏蔽、信息夸大等现象,对决策者的理性决策造成障碍。而企业 家则是典型的‘信息洞穴人”。他指出,信息洞穴形成的原因来自两方面,其中企业员工的自利性、局 部导向而非全局导向以及信息社会下信息的超载是造成信息洞穴的客观因素,人性弱点中的直觉 依赖、事后聪明偏见、过度敏感效应、信念固着以及过度自信是主观因素。他认为管理者要走出‘信 息洞穴”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进行一线走访,多方论证,采纳有效的信息技术来获取更为全面的 信息,进一步借助西方的复杂性理论工具和东方的哲学这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对获取的 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采取冲突与妥协的原则和试错原则,在适当的时间点作出决策。

  

  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创新


  1.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李维安教授指出,中国从1999年开始制定公司治理原则以来,坚持国际标准,又与实际结合, 制定了具有6个维度、80多个指标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相比国外,中国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具有 大样本、非营利性、连续性的特点。在该体系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了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指数、中国 公司治理股价指数、中国公司治理记分卡、中国公司治理指数数据库。其中,公司治理评价指数说明 公司治理状况如何;中国公司治理股价指数说明好的公司进行治理能不能带来回报,能够带来多少 回报,并且利用该指数还可以进行资产组合管理和其他管理,设计出衍生产品;中国公司治理记分卡则提供给企业进行治理问题诊断、治理流程改善、治理水准提升的实用工具。随着中央企业的改 革,需要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规范的董事会建立,如何落实公司治理评价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4年来大样本的收集研究,李维安教授认为,总体上看,在中国强化公司治理的气氛逐渐 上升,但和国际上还有很大差距。按照行业对比来看,行业和公司治理进展具有相关性;按照控股类 型来看,虽然国有控股企业还有很多问题,但综合治理状况好于民营控股企业;按照地区对比来看, 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所属的上市公司比其他地区的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要好。而就目前国有控股企 业的i股独大”问题,李维安、邓荣霖、权锡鉴等教授均认为,虽然这是一种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现 象,但如果其他机制没有建立,只解决国有控股企业的i股独大”问题,那么,民营企业i股独 大”、外资企业i股独大”则更危险。与国外相比,李维安教授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公司治理的问题。 与OECD发达国家比较,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财务披露方面表现良好,但在董事会和管理运 作、公司社会责任方面表现较差,其中社会责任方面表现最差,在建立防范敌意收购、并购的自卫机 制上也非常薄弱;与低收入国家比较,中国公司治理总体水平较高,唯独公司的社会责任差。因此, 从整体横向比较看,中国公司治理下一步应更多地考虑社会责任问题。此外,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国 外的国有企业相比,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也差距较大,特别是公司职工的伦理准则和内部审计水 平都比较低。基于以上研究,李维安教授指出中国公司治理任务很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主要围绕 如何降低治理成本、控制治理风险、提高治理质量、增强治理效益深入探讨。


  山东银监局王朝弟教授具体探讨了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状况。他提出中 国目前的融资现状存在三升一难”现象。三升”即直接融资比例、内源融资比例和债券融资比例均 呈上升趋势,i难”是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个背景下,他指出以银行为主的中国 金融企业主要面临5大难点:①银行融资在企业融资当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占比将呈下降趋势。② 大企业融资‘脱媒”现象不断加剧。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火爆,一些业绩优良的 大公司通过股票或者债券进行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继续降低;随着大型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 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显着增强,这对银行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企业 客户的流失或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银行贷款收入的下降。③大企业集团新的资金流向监控非 常困难,具体表现为贷款风险的识别难、拿到大企业的财务报表难、再贷时的风险监测难、银行信息 交流难。④随着市场竞争和金融多样化的发展,企业除融资需求外,对金融服务,特别是银行服务的 需求越来越宽广,包括理财咨询的管理、企业现金的管理、融资规划、贸易结算等。而目前银行在提 供这些服务方面的能力较弱,甚至存在许多空白。⑤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一是中 国长期以来对国有特别是公有制企业的政策偏好造成目前的信贷管理体系主要服务于大企业,而 且大企业能够提供给银行相对规范完善的财务信息,充足的抵押担保,信用等级较高,而中小企业 的信用程度目前没有评级标准。二是存贷款高利差的政策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信贷的制约因素。鉴 此,王朝弟教授提出:①坚持银行在企业融资需求中的核心地位不变。②以规模对应为标杆,建立新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银企关系,再造银企资金共赢的范式。?改革信贷支付方式,加强对大企业集团 资金的监管。中国现行的信贷管理方式基本上是时贷时存,银行把款贷给企业后,企业挪用贷款的 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项目融资及设备购置贷款,按照项目的进展进度和 设备的购置情况通过银行支付系统直接转账;改善流动资金管理办法,要监控借款人或受益人,保 证资金能够按照贷时的用途用到需要的地方。④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满足企业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 需求。⑤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2.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


  黄群慧研究员通过对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奖第一届到第十二届的成果进行统计总结出中国企 业管理创新实践具有这样一些特征:①中国企业正积极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追求企 业的系统规划管理。②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方面的创新成果仅次于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成果。也就 是说,企业对管理职能、业务职能等基本职能非常重视。③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管理信息化在 企业管理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④战略管理和组织体制方面的创新成果相对较少,这与理论 研究中战略管理研究最多的现状极为不符,说明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存在一定的时间差。⑤基础管 理创新成果最少,这主要是:一方面基础管理的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另一方面作为基础管理 来申请奖项确实比较困难。

  

  基于创新实践的特征,黄群慧研究员提出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三大发展趋势。①围绕资源基 础观的战略管理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现在,中国企业更加关心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如何追 求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这都要从企业自身的能力论、知识论等角度来分析,所以,必然围绕资源基础 观来进行。从空间角度说,企业如果继续成长,将来关注的是海外扩张战略,这也是战略管理的重要 趋势。②组织管理类创新是第二个发展趋势。中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企业来讲需要加强管控 模式研究,尤其是当一个单一的企业管理转向集团管理,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模式将成为重要研究 方向。③文化转型和创新是第三个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两类: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何从行政企业文 化向真正的企业文化转型;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如何把企业家的个人文化转化成一种企业的制度文 化,使企业家主导的价值观逐渐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邓荣霖教授从企业管理应面对的几种关系中提炼出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①处理好内部条件 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加强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更要注重包括价 格、原材料、政府政策、法律变化、客户要求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内外结合的管理创新。② 处理好战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关系。战略管理是解决定位、使命、发展目标,但是只有战略,没有业 务也不行。现在社会上有两派观点,一是战略决定成败,二是细节决定成败,他认为讲战略管理还是 细节管理,都不能离开企业的现实。而在战略管理中具体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规模和效益的关系、成 本和质量的关系、主营和兼营的关系。业务管理,最主要的是建立科学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制度。主 要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科技开发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这五大部 分应综合考虑,对于企业家来说哪个都不能放松。③处理好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文化建设的关系。 为此,需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认识到三个方面:提高每个人的素质是提高管理 水平的关键;企业管理不是搞个人英雄主义,要有团队精神;建立制度后要确保制度的执行。他认为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制度是硬的,外在的,解决人性恶的一面;文化是软 的,内在的,引导人性善的一面,必须相互结合。

  

  山东省管理学学会会长曹洪军教授认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有5大趋势。①企业管理的信 息化趋势。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企业能够跨越内部 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②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趋势。为适应快速 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通过社会化协作和契约关系,使企业的中间管理组织设置变得简单,侧重向 两头发展;传统的监控型管理转向授权型管理,最终转向以潜能开发、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为主体;金字塔式的权力型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化组织结构、团队式的管理运作模式。③企业间合作模式的创 新趋势。他认为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新型合作模式将会迅速发展。在 现代企业的生存原则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包容。?重视人力资本”开发的趋势。进入以知 识为基础的社会以后,人才成为真正紧缺的资源,人由‘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进而成为人力 资本”,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⑤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 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趋势。基于此,并结合长久以来对管理理论与实践 如何进一步融合的思考,曹洪军教授提出保证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产学研的紧 密结合。只有通过加强中国管理学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的沟通与交流,方可开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 的新局面。①大力倡导企业管理思想理论的创新研究。通过举办企业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承办管 理研究杂志、组织有关企业管理创新优秀成果评比等工作传播和推广最新的企业管理创新理念与 思想。②发展工商管理教育和在职培训,为中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③打破传统模式,整合管理智力资源,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李海舰研究员则认为,就管理谈管理是不够的,需要超越管理,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待管理,一并 通过经营价值网络、经营社会来使企业内部管理降到最低限度。其发展趋势是,管理越少越好,管理 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管理。只有通过最大化的经营外部才能使企业管理更好发展。为此,他还提出 了经营高于管理”的观点。

  

  三、结语


  从国内专家学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管理在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上的数量 不断积聚,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广度不断拉伸,创新思维不断涌现,呈现出研究重点多元化,学 术观点多样性甚至相互碰撞的局面。不过,在许多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和思维范式上仍没有统一认 识。短期看来,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确实与国外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但这种思想与实践中的混 而不乱”、百家争鸣的局面必然对长期的理论完善和实践指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预见,管理 思想在借助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多种平台不断交流、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将加速中国企业管理创新 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健康发展。

上一篇:探讨中国企业管理与发展战略模式创新研究

下一篇:分析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