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及其相关概念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内部控制外延的扩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自主权及会计人员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决定着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公司作为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消亡的经济组织,以管理监控为己任的内部控制的目的必须要拓展到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上。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益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公司治理明确规定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决策公司事物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就企业角度而言,公司治理机制辐射两方面内容:(1)企业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分配,在这一层次中,股东要授权给管理当局管理企业、采取措施保证管理当局从股东利益出发管理企业、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判断股东期望是否能真正得到实现,并在管理当局损害股东权益时有权采取必要的行动;(2)企业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为履行对股东的承诺、承担自己应有职责所形成的责、权、利在内部各部门及有关人员之间的责、权、利分配。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会计信息对于契约的签订、履行和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董事、经理的选择和考核都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主要依赖与“用脚投票”的中小股东,会计信息都是实现其对经营者有效控制的工具。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维护某一类或少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留下的空间就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由此可能演变为制约公司发展的阻碍。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不能割裂,需将内部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路径之上。两权合一时,股东和股东会直接实施内部控制;两权分离时,利益相关者通过董事会或监事会进行间接控制。由股东会或董事会涉及监控制度,考核、评价经理层绩效。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保证不同层次控制目标一致性;只有从源头实施内部控制,才能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如果内部控制不能与公司治理兼容,将会增加治理成本。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控制环境不健全。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而目前在我国企业控制环境各方面仍存在着问题。(1)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了解不深,重视不够。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或内部监督;(2)企业内部控制无法超越那些创造、管理与监督制度的人,管理者的品行、素质和管理哲学仍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制约因素;(3)缺乏科学、一贯的人力资源政策。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中还充斥着以貌取人、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等现象,不够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4)企业组织结构不理顺,内部控制组织形同虚设。公司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对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导致内部控制如“空中楼阁”,形同虚设。
(二)风险意识不强。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层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公司片面追求财务杠杆的运用,忽视经营风险,市场分析不充分、风险控制失效,以致影响了公司经营战略的及时调整。
(三)控制活动不当。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会计控制不当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有的企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或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致使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四)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信息是企业的命脉,因为信息能够在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辅助决策制定,同时也是连接外界如政府机构、股东、供应商、顾客、社会公众的重要渠道。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只有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目前国内企业的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有效信息,一般都由最高管理层掌握,而不是由企业所有员工掌握。
(五)监督机制不完善。法律上的监督规定与实际操作有很大反差,企业会计在高级管理层面前陷于窘境,会计内部监督难以有效实施。同时,机制的问题也使内控考核缺乏力度。有的企业没有人去考核检查,有的即便进行考核,也只是搞形式主义,致使内控执行效果很差。即使在已建立考核制度的企业中,大多数深度和广度不够。我国还未提出类似美国COSO报告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内部控制标准的缺位导致内部控制考核监督难于操作。
四、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完善内部控制
(一)强化公司会计控制
1、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良好表现,而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建立科学的预算系统,能对企业集团进行整体规划,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有效地协调集团内部各层次、各单位的目标指向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的目的。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企业资源效率和经营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将企业关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重大投融资、技术改造等决策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去,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适时调控。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用财务控制生产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企业实施财务管控(投资管控)模式的重要保证。
2、加强内部审计与财务监督。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紧密相连的,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方式。企业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而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目前,许多国内企业尚未组建内部审计职能,或者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人数、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无法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在信息技术审计方面,大部分合格审计人员一般集中在大的国际咨询机构和外资企业。因此,企业应审慎地考虑是否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或者与咨询机构合作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以弥补自身在资源方面的欠缺,并获取国际上最新的工作方法及成熟的工作经验。
(二)完善内部制度控制
1、合理授权,明确责任。企业应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和重要性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权责,防止权力重叠,责任“真空”,做到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同时建立授权管理控制体系,实现重大经营活动决策和执行程序民主化、标准化、规范化,保证有效集权、协调统一,还能使各授权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决策者与执行者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员的参与。
2、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监事会职能,保持独立性。董事会一方面代表所有者的利益做出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大决策;另一方面对经营者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加强董事会建设,可以有效地监督、保证内部控制与程序的有效运行。同时,强化监事会建设,保持其独立性,这是切实发挥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关键。
3、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在企业活动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由最初的分工合作变为现在的分工协助,企业内部就是一条小的供应链环节,因此建立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整体协调一致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明朗的业务环节、明晰的组织架构、明确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分级的职责系统)是保证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建立为顾客服务和与供方互利的理念,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要求,这样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转变为相互支持、相互服务、相互监督的共赢格局。
4、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激励体系。有效的绩效管理不应该是以绩效考核为重点,应该着重于绩效的改进,包括员工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的改进两个方面。绩效管理使得付出与回报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同时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同时绩效管理也是员工约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激励现在流行的做法就是股权(期权)激励,全员持股可以使员工与企业的利益趋同,从而自觉维护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关注资产保值增值,缓和经营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提升。
5、建立有效的舞弊汇报和监察机制。建立有效的舞弊汇报、监察机制,使各种舞弊事件或舞弊迹象能够迅速、有效地汇报给有能力采取行动的管理层级甚至董事会。这就要求企业有顺畅的沟通渠道。例如,专门的举报邮箱、举报热线等。同时,企业应有效地保护汇报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并运用经济等手段对有效举报行为加以鼓励。
(三)提升内部文化控制
1、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素质。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仅指知识与技能,还包括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管理者素质在公司治理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素质不同,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因此,应通过培育形成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引导员工正确履行责任,自觉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使控制环境逐渐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将企业文化深化成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和习惯。将企业文化仪式化、宗教化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实际完美结合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只有落地、做实,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组织员工积极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尤其是让其参与企业长远目标的制定,并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这样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四)健全风险评价和监督机制
1、开展风险评估与监测。环境的飞速变化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为此企业必须设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以确认公司的风险因素,如资产风险、经营活动风险、内外环境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合法性风险等。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实施、评价和改进,将原来企业管理中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为辅,兼具少量事后处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评估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量化方法对风险按大小进行排列,进而帮助企业识别其面临的关键风险领域。对风险实施评价与改进是通过对风险实施效果的验证来纠正和改进风险管理措施,从而寻求更佳的风险管理方法以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在风险检测方面,应建立风险检测预警机制,持续开展全面系统的风险预警工作。同时,制订风险预警应急预案,确保监测预警系统有效运行。
2、加强监督评价与纠正。企业应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检查制度体系,以保证各级监督检查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采取措施规范内部控制监督及审计检查,提高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信息化水平。在纠正整改方面,企业应当健全内部控制责任制,制定统一的违规行为处罚规定,对违规违纪事项、责任、处罚标准做出明确规定,严格落实。
通过分析,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层面下,才能更好地加强内部控制。企业的发展必须首先做到做实,然后才可能实现做势,而做实就离不开企业整体管理的提升。因此,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应不遗余力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公司治理的完善,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实施。
作者;贾志芳
下一篇:连锁零售超市的采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