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23-12-09 18:51

  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大学生存在相对过剩的情况,若不立足于区域农林业特色及区位优势,明确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将会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就业困难,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家长对专业不够认同,社会知名度逐渐降低,最终导致生源困难。


  1.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教学内容大部分以理论教学为主,能让学生亲身感受的实践教学较少,实践学时占整个课程学时的比例较小,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跟不上。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习基地开发难度大。


  1.3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近几年来相对不被社会重视,教材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而且从最近几年的教材发展来看,真正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的教材较少,正逐渐地变化为与工商企业管理相对应的教材,导致专业的特色性无法从教材中体现。


  1.4专业建设资金缺乏

  在人才培养、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教学设备的购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举办专题讲座等方面急需资金支持。而在这几个方面,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远远不足,许多必须要完成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由于资金不到位而流于形式。


  2、适应培养方向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积极培养学生农林情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针对于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进人农村地区工作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不断强化宣传和教育,对于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进行讲解,保证学生深刻理解所处的环境优势其二,不断将情感培养纳人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农林情节发展其三,高度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以正确的言行举止去影响他们,确保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优化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等,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和开展合作研究,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挂职锻炼;在相关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等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搭建京津冀农林高校战略联盟基础上,拓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合作的平台与途径,通过聘请客座教授、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参加学术研讨等方式,实现京津冀各高校院所之间联合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构建高校院所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长效机制。


  2.3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本着夯实专业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京津冀农业和农村的全新发展,构建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其中,以北京市精品课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为核心、以“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产品运销学”等课程为骨干课程,同时包括“农村发展概论”“农村社会学”“食品经济学”“农村金融”“农村财政”“农业系统工程”等课程,还增设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农村公共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家庭农场学”“村镇规划”等专业特色课程,形成了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实现了理论教学模块化、专业教学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化的目标,充分发挥课程融合对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2.4搭建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空间,同时扩大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实验、实训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对实践教学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及其中間环节的实施。


  2.5实施“社科+自科”的双导师制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具有农经理论知识与农场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校外导师主要面向社会、业界和国际聘任高水平专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专业教师以专业研究领域的优秀教师为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主要是教学实践基地的企业管理人员实施聘任制,专业导师负责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帮助学生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探索和完成学位论文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负责结合农业企业实践,传授给学生相应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6不断改进教学考核制度

  由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仅需要过硬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善学科考核制度。现阶段开展的考核制度中,过于强调知识理论考试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学生将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倾向,对于其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由此我们应该积极加强考核制度的改善和调整,不断形成以理论,实践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考核制度,保证科学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道路。为适应并满足社会对农经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优化改革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忠娜.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析——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3:189.

  [2]刘学东,郑冬.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展望,2016,30:333-334.


  来源:环球市场 2017年12期

  作者:刘奎龙


上一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下一篇:高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