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银行监督\贷款多元化和差异化产品信息

发布时间:2015-07-06 09:51
[摘要]本文从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对银行委托监督理论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多重均衡问题、贷款多元化与银行委托监督内在逻辑,然后,分别对“胜利者诅咒”、差异化产品信息、银行竞争与银行委托监督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就银行监督和银行业市场结构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行监督;贷款多元化;胜利者诅咒;差异化产品信息
   
  目前

 3.最优银行规模与多元化
  贷款多元化模型一般性结论认为贷款多元化的大银行在市场份额、风险控制、盈利能力、经营效率以及资产规模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现实经济环境中,银行规 模和贷款不是越分散越好,这就涉及最优银行规模的问题,目前相关文献从银行业市场的外部行为约束和内部行为约束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首先,从银行外部行为约束的角度来看,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银行业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性市场。各国对银行业市场实行市场准入机制,并且对银行各种存贷活动进行限制。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特别是联邦制国家,每个行政区内外部银行所受到的限制也不一样。同时,考虑到监督成本和系统性风险时,银行并不是贷款多元化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优银行规模。
  其次,从银行内部行为约束的角度来看,银行是通过内部员工对贷款进行监督的,而不是作为整体发挥对企业进行委托监督职能。然而,由于员工监督贷款的数量和能力有限,所以贷款多元化或者贷款数量越多会使银行的边际监督成本上升削弱了银行贷款多元化所产生的收益。由于随着银行规模增加,边际贷款多元化收益递减和边际监督成本递增导致最优银行规模和规模不经济。
  最后,从实证的角度来看,berger和mester通过对美国6000余家商业银行(1990年到199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银行资产规模达到250亿美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yener altunbas。ming—hau liu,philip molyneux和ramaseth[is]利用日本商业银行的数据(1993到1996年)发现当不考虑风险和贷款质量等因素时最优银行规模会被高估,而考虑这两种因素时最优银行规模则会降低。一般情况下,中小型银行会达到规模经济,当银行的规模超过1兆亿日元时规模不经济就会凸现出来。同时指出,最优银行规模和金融资本水平是影响规模经济效应的关键因素。
  4.贷款多元化与风险转移(risk shifting)
  贷款多元化和银行规模方面的研究主要假设两者之间是银行规模越大,贷款多元化程度越高,越有能力承担更高的风险。但是目前文献从银行主动性动机和被动性动机两个方面出发认为贷款多元化和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之间不存在趋同性特征:
  一方面,在内部盈利动机(主动性动机)的驱使下,银行不会选择低风险资产策略(多元化策略)而会选择风险高和贷款集中(专业化贷款)的项目进行贷款④。这样的话,如果项目成功,超额收益归银行,存款人只能获得固定收益;如果项目失败,存款人可能连固定收益也无法获得⑤,银行将风险转移给存款人。对于高风险策略而言,增加的风险降低了投资者的预期收益而提高了银行的预期收益。如果预期到这种风险转移(低风险向高风险转移),投资者就会要求提高利率,最终银行并不能从风险转移当中获得高额回报。
  另一方面,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银行有风险转移的动机(被动性动机),其决定因素在于银行的资产负债不匹配,负债的流动性比较强而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弱,银行承担了过量风险的支付结构,导致投资有利时超额收益归银行,而投资失利时损失由政府和存款人承担。上述研究的缺陷在于仅探讨了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风险转移问题,而忽视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风险转移问题。为此,boyd和de nicolo将银行竞争对贷款市场的影响以及借款人对银行竞争策略的反应纳入到模型当中并得出结论认为随着银行数目的增加,均衡时的风险转移在递减。
  在实证研究方面,demsetz和strahan[203对美国上市银行(1980年到1993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大银行股票收益率的方差不比小银行的低,这意味着大银行承担了更高的风险抵消了多元化所带来的收益。
  
  二、“胜利者诅咒”和差异化产品:
  基于银行监督的范围经济效应视角
  
  当贷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时,由于银行甄别企业信用质量存在信息不对称,已被其他银行甄别出信用质量差的企业可能会从另一家急切赢得竞争的银行那里获得贷款,提供贷款的银行就会低估借款人的平均违约风险和贷款损失概率,导致“胜利者诅咒”的发生。银行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模式不仅可以减弱“胜利者诅咒”效应,而且可以通过这种隐性激励机制促使企业提高经营业绩以便降低银行所面临的违约风险。国外关于银行监督的范围经济效应方面的文献主要是关注“胜利者诅咒”问题和产品差异化等方面。
  1.银行监督的范围经济效应理论模型
  目前,关于银行监督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范围经济效应模型主要是利用空间差异化模型。银行的空间差异化模型(model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认为产品(银行的存贷款和其他服务)在使用价值上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在银行的“空间位置”上有差异而导致存贷款人要支付差异化成本。这里的“空间位置”差异不仅是指本地银行具有地理区位优势,而且对于某一行业贷款具有比较优势。
  2.“胜利者诅咒(thewinner'scurse)”问题
  目前已有大量的理论文献探讨了银行监督和“胜利者的诅咒”问题,主要集中研究分析了银行业中“胜利者诅咒”的概念、内涵以及“胜利者诅咒”对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首先,“胜利者诅咒”这一概念源于拍卖理论,随后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到银行业市场研究银行的委托代理问题,表3归纳了代表性学者对银行业市场“胜利者诅咒”问题的分析脉络。
  相关文献对“胜利者诅咒”的内涵从两个角度来给予诠释。一方面,从“胜利者”所面临的不利影响来看,如果银行间根据自己的信息甄别测验进行价格竞争,最终“胜利者”将会高估借款者的平均信用质量,最终导致该银行遭受到利益损失。差异化贷款利率定价和信贷决策导致的这种外部性会引起“胜利者的诅咒”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从“胜利者”所面临的有利影响来看,银行通过监督企业获取了企业质量的私有信息,这种信息的获取使得银行在再融资阶段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了信息优势,从而减少了现有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使得银行获得了信息租金。

 其次,以上分析主要关注的是银行业市场结构如何引起“胜利者诅咒”问题,而没有考虑到“胜利者诅咒”现象如何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问题。如果将银行的数目设定为外生变量,那么信息不对称理论无法对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目前文献对“胜利者诅咒”如何影响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方面,“胜利者诅咒”使具有借贷关系的银行拥有信息优势。由于银行无法甄别出企业的信用质量,那么不存在借贷关系的银行进入新的贷款业务就会面临更多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均衡时,不存在借贷关系的银行被挤出信贷市场,而具有借贷关系的大银行赢得高额利益。因此,“胜利者诅咒”就成为了进入壁垒从而导致银行业市场出现垄断局面。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加剧,自由进入市场的银行数目在减少,这就意味着新进入的银行所面临的“胜利者诅咒”问题更加严重。另一方面,“胜利者诅咒”程度加剧提高了外来银行的进入门槛,将会对外来银行进入本地市场的策略产生重要影响。如果银行监督力度较弱,那么进入壁垒就较低,外来银行

选择建立新的银行将会是较好的选择;如果银行监督力度较强,那么外来银行会选择收购本地银行或者建立合资银行的策略。然而,进入决策策略取决于不同的壁垒方式。
  最后,从实证数据的角度,相关文献也表明“胜利者诅咒”对银行业市场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broecker,riordan,shaffer对美国信贷市场的实证分析指出新进入市场的银行贷款损失比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shaffer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胜利者诅咒”效应引起的而不是由于新进入银行缺乏新行业的基本贷款能力。
  3.银行竞争与差异化产品信息(differentiatedinformation products)
  国外文献从差异化产品信息对银行预期贷款收益和银行风险两个角度来研究银行竞争对委托监督功能的影响。
  从差异化产品信息对银行预期贷款收益的角度来看,由于竞争损害了银行从非差异化产品中获取信息租金的能力,所以在集中的银行业中关系银行业务的质量较高。目前文献中把银行贷款分为两类: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 loan)和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oan),前者是指银行和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借贷关系,银行承担企业的违约风险;后者被视为差异化产品,银行要对企业贷款进行有成本的委托监督以便激励企业改善经营业绩。银行间竞争加剧、进入壁垒成本降低以及银企之间差异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交易型贷款的信息租金导致银行更加倾向于关系型贷款,同时导致监督能力的弱化。
  从差异化信息和银行风险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看,银行采用差异化策略会忽视了自身有限监督能力而导致企业违约风险概率上升,从而抵消了差异化所带来的收益。同时,企业违约风险上升也会对银行监督机制产生负面影响,不仅可能削弱银行对新涉及贷款行业的监督能力,而且也会弱化银行核心贷款的委托监督功能。acharya,hasan和saunders通过对105家意大利银行(1993年到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行业间和地区间的非差异化贷款对银行平均收益率和风险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前者会降低平均收益率而增加不良贷款比率,而对于具有适度风险水平贷款的银行来说,后者提高了平均收益率而降低了相应的风险。
  
  三、简要评述及展望
  
  综上所述,国外文献理论上认为银行业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多元化竞争的市场。贷款多元化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给银行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不一定能强化银行监督职能以及分散企业的违约风险,反而增加了银行承担风险的成本以及扭曲了银行监督机制的效力。即使贷款多元化会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银行业市场初期高度竞争会导致市场自由进入和市场极其分散化。规模不经济和信息的范围经济效应有助于降低多元化程度,促使银行采取专业化贷款模式。当银行业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的程度,内生性市场进入壁垒会导致“胜利者诅咒”问题的出现,这种隐性沉没成本会促使具有信息优势的现存银行有激励去并购新进入的银行以便扩大现存银行规模和市场份额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从上面分析可知,产业组织理论在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行监督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方面的理论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从微观层面上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银行、存款者和借款人之间三位一体的市场格局。然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主要理论模型是基于静态产业组织模型(如伯川德模型,古诺模型等),虽然有些研究已经开始注重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银行监督的动态演绎过程,但是也只是一种十分有限的扩展(把单阶段模型扩展为两阶段模型),下一步需要对银企委托监督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理论模型的重要假设条件是各种代理人都是风险中性者,基于该假设的研究结论得出代理人可以通过承担完全风险的办法来达到最优激励效果。但是,在实际经济中,各种代理人风险偏好可能是风险厌恶或偏好风险的,研究结论就会显得有些不足。
  第三,上述理论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当把这些理论模型纳入到市场不完善的转轨经济当中时,原有的研究结论无法解释转轨。国内学者对银行监督企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刚刚起步,还没有将

上一篇:浅谈小额贷款公司能否突破发展瓶颈

下一篇:浅析新时期企业设备科学化管理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