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7-06 09:51
[摘 要]本文从实际出发,对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启示这一角度入手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供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1 背 景
2008年,美国爆发了著名的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该危机又被称作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一次金融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景象。本次危机从2006年年初起开始逐步显现,并于次年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重创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
在本次危机爆发前的美国,各银行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历史、信用得分、债务与收入比以及按揭比率等标准,住房抵押贷款可被分为优质贷款、次优级贷款与次级贷款三种,而后者则是向缺乏良好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的高风险借款人提供的房地产按揭贷款。由于这种贷款发放的风险较大,因此其通常要比优质借款人支付更高的首付款或更高的利率;而在本次危机爆发前,由于美联储的不断加息使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攀升,并最终导致了保险、养老基金、投资银行甚至政府机构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究其原因,本次危机的爆发主要应归因于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快速上升,次级按揭贷款人过去所享受的经济良好状况下信贷政策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及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等利好因素不复存在,由此使次级按揭贷款的高额风险浮出水面,进而演变为整个金融业的风暴。在此过程中,某些金融机构出于逐利的考虑而纵容次贷过度扩张,已成为了该行业的众矢之的。
2 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暴露出的问题
(1)信贷资金投放集中度过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通信业的快速增长,各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方向也发生了重要转移,单户集中度过高,期限也越来越长,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日益显现。以房地产业为例,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其自身的发展与金融机构的支持息息相关;但是,房地产业所存在的资金需求量较大而自我积累有限的矛盾,给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住房抵押贷款尚未证券化,不良贷款风险尚完全集中于各商业银行内部,极不利于信贷风险的分散转移,而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又使该局面雪上加霜。
(2)信贷基础薄弱。前几年,几大国有银行出于上市等的需要,剥离了许多不良客户,而新客户又拓展不足,造成信贷客户数量不足,市场偏窄,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规模结构不合理,中型客户发展滞后,行业分布不均匀。
(3)信用评估机制尚不够健全。从实际来看,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客户过去的经营状况,通过其特定的定量或定性方法综合评价其信用等级。但是,该模式存在着以下固有缺陷:首先是信息的滞后性,即客户所提供的评价资料大多是反映其前期经营情况,与其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并不相关;其次是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例如不同的定性评价方法对于相同客户的信用等级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且出入较大;最后是职责的混同,某些银行将信贷管理与信贷评估归于同一人负责,而信贷评估极有可能从客户角度出发,高估该客户的信贷评级得分。
(4)信贷风险缺乏其量化管理。就目前而言,国内商业银行所普遍使用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可被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种,前者虽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其存在的强烈主观性而一直饱受争议,且还可从一定程度上使得信贷风险的度量更为模糊,因而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信贷风险的实际状况。而就定量方法而言,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采用的只是信用分析和财务分析等静态定量分析,而并未通过建立各种数据分析模型或专用软件工具来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更无法对其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控制,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定量方法若被大量采用尚需时日。
(5)质押物评估机制亟待完善。当前,在国内各商业银行所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属于质押(或抵押)贷款,而与之相关质押物的价值评估则是依据前期规定所作出的。但是,该规定出台时的经济环境现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利好已经丧失,目前国家正处于调控房地产市场,防止房价过快增长的敏感时期,因此以此规定计量的质押物的公允价值已大幅缩水,由此会给各商业银行的质押贷款带来巨大的风险。此外,当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等抵押物的跟踪管理薄弱,缺乏其相关的动态更新机制。
3 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改进策略
(1)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与方向。本次金融危机过后,各商业银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逐步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将信贷资金转移至信用等级较高、经营效益较好、履约能力较强、行业前景广阔的客户,并积极支持风险较低、可持续性发展较强的新技术企业,以及加大对节能环保、绿色农业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以完善其信贷结构和资金投向。此外,各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行业风险的关注力度,积极进行客户结构调整,摒弃大而全的传统高耗能企业,扶持小而精的高新技术或绿色产业。
在信贷总量方面,坚持资本约束下的发展,合理确定高资本消耗资产的扩张边界;在客户结构方面,要把扩大客户总量、优化客户结构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在区域结构方面,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在业务结构方面,逐步降低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力发展贸易融资和消费信贷业务。
(2)革新风险识别与控制技术。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各大银行根据其风险控制环境的变化,本次危机下风险防控的教训,纷纷改进了其风险控制模型,并被巴塞尔委员会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新资本协议。与此同时,风险计量技术的发展给基于风险转移、分散的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识别与防控指明了新方向,为此各商业银行应兼顾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两个方面,通过风险搜索最佳路径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对信贷风险的早期识别能力。此外,也要充分借助定性分析这一方式,通过专家系统所提供的经验来辅助风险的防范。
(3)慎重对待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金融创新产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衍生产品本身所放大的风险,而在于放贷后缺乏对其进行相应的跟踪监管,因此一旦出现拖欠贷款及蔓延的情况,商业银行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为此,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实施金融产品创新时,一定要将风险价格纳入该评估体系之中,并实时提高该因素的权重,以防范经济复苏时宽松的信贷政策所蕴藏的下一轮危机的风险。除此之外,相关金融监管机构也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关注,通过各种宏观政策来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的风险投资取向。
(4)加强银行内控体系的建设。除了上述措施外,商业银行还应通过信贷退出机制的确立以及贷后管理的加强,来更为有效地实施其信贷风险管理。一方面,对于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银行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存量,使贷款逐步实现从这些企业的撤退,从而达到有效盘活贷款存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银行还应实施积极的贷后管理,健全信贷档案,及时对账催收,并密切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防止其违反合同挪用或滥用贷款现象的发生。为此,商业银行可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由该部门负责行使贷后管理职责,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雷龙龙.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2]毛愫璜.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9(8)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1 背 景
2008年,美国爆发了著名的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该危机又被称作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一次金融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景象。本次危机从2006年年初起开始逐步显现,并于次年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重创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
在本次危机爆发前的美国,各银行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历史、信用得分、债务与收入比以及按揭比率等标准,住房抵押贷款可被分为优质贷款、次优级贷款与次级贷款三种,而后者则是向缺乏良好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的高风险借款人提供的房地产按揭贷款。由于这种贷款发放的风险较大,因此其通常要比优质借款人支付更高的首付款或更高的利率;而在本次危机爆发前,由于美联储的不断加息使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攀升,并最终导致了保险、养老基金、投资银行甚至政府机构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究其原因,本次危机的爆发主要应归因于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快速上升,次级按揭贷款人过去所享受的经济良好状况下信贷政策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及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等利好因素不复存在,由此使次级按揭贷款的高额风险浮出水面,进而演变为整个金融业的风暴。在此过程中,某些金融机构出于逐利的考虑而纵容次贷过度扩张,已成为了该行业的众矢之的。
2 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暴露出的问题
(1)信贷资金投放集中度过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通信业的快速增长,各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方向也发生了重要转移,单户集中度过高,期限也越来越长,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日益显现。以房地产业为例,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其自身的发展与金融机构的支持息息相关;但是,房地产业所存在的资金需求量较大而自我积累有限的矛盾,给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住房抵押贷款尚未证券化,不良贷款风险尚完全集中于各商业银行内部,极不利于信贷风险的分散转移,而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又使该局面雪上加霜。
(2)信贷基础薄弱。前几年,几大国有银行出于上市等的需要,剥离了许多不良客户,而新客户又拓展不足,造成信贷客户数量不足,市场偏窄,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规模结构不合理,中型客户发展滞后,行业分布不均匀。
(3)信用评估机制尚不够健全。从实际来看,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客户过去的经营状况,通过其特定的定量或定性方法综合评价其信用等级。但是,该模式存在着以下固有缺陷:首先是信息的滞后性,即客户所提供的评价资料大多是反映其前期经营情况,与其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并不相关;其次是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例如不同的定性评价方法对于相同客户的信用等级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且出入较大;最后是职责的混同,某些银行将信贷管理与信贷评估归于同一人负责,而信贷评估极有可能从客户角度出发,高估该客户的信贷评级得分。
(4)信贷风险缺乏其量化管理。就目前而言,国内商业银行所普遍使用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可被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种,前者虽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其存在的强烈主观性而一直饱受争议,且还可从一定程度上使得信贷风险的度量更为模糊,因而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信贷风险的实际状况。而就定量方法而言,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采用的只是信用分析和财务分析等静态定量分析,而并未通过建立各种数据分析模型或专用软件工具来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更无法对其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控制,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定量方法若被大量采用尚需时日。
(5)质押物评估机制亟待完善。当前,在国内各商业银行所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属于质押(或抵押)贷款,而与之相关质押物的价值评估则是依据前期规定所作出的。但是,该规定出台时的经济环境现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利好已经丧失,目前国家正处于调控房地产市场,防止房价过快增长的敏感时期,因此以此规定计量的质押物的公允价值已大幅缩水,由此会给各商业银行的质押贷款带来巨大的风险。此外,当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等抵押物的跟踪管理薄弱,缺乏其相关的动态更新机制。
3 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改进策略
(1)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与方向。本次金融危机过后,各商业银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逐步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将信贷资金转移至信用等级较高、经营效益较好、履约能力较强、行业前景广阔的客户,并积极支持风险较低、可持续性发展较强的新技术企业,以及加大对节能环保、绿色农业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以完善其信贷结构和资金投向。此外,各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行业风险的关注力度,积极进行客户结构调整,摒弃大而全的传统高耗能企业,扶持小而精的高新技术或绿色产业。
在信贷总量方面,坚持资本约束下的发展,合理确定高资本消耗资产的扩张边界;在客户结构方面,要把扩大客户总量、优化客户结构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在区域结构方面,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在业务结构方面,逐步降低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力发展贸易融资和消费信贷业务。
(2)革新风险识别与控制技术。金融危机过后,国际各大银行根据其风险控制环境的变化,本次危机下风险防控的教训,纷纷改进了其风险控制模型,并被巴塞尔委员会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新资本协议。与此同时,风险计量技术的发展给基于风险转移、分散的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识别与防控指明了新方向,为此各商业银行应兼顾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两个方面,通过风险搜索最佳路径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对信贷风险的早期识别能力。此外,也要充分借助定性分析这一方式,通过专家系统所提供的经验来辅助风险的防范。
(4)加强银行内控体系的建设。除了上述措施外,商业银行还应通过信贷退出机制的确立以及贷后管理的加强,来更为有效地实施其信贷风险管理。一方面,对于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银行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存量,使贷款逐步实现从这些企业的撤退,从而达到有效盘活贷款存量的目的。另一方面,银行还应实施积极的贷后管理,健全信贷档案,及时对账催收,并密切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防止其违反合同挪用或滥用贷款现象的发生。为此,商业银行可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由该部门负责行使贷后管理职责,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雷龙龙.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2]毛愫璜.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9(8)
上一篇:浅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