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本视角探析《三国演义》刘备的管理艺术
【摘要】在《三国演义》中,不占天时地利的刘备能成就伟业,其中之一靠的是以正义的旗帜聚集人,以独特的人格感染人,以高超的手段驾驭人。他在聚人、知人、留人、用人等方面有高超的艺术,值得学习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领导艺术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1]三国之中,刘备的发展历程最为艰辛,他既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没有父兄的基业可以继承,完全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天、地、人”三者之中,占“人和”最难,惟其具有复杂多变性,最难驾驭,然而刘备却能够在此方面驾轻就熟,开创伟业,这与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和高超的领导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从人本视角就《三国演义》刘备的领导艺术作粗浅探析。
一、聚人有名
刘备在汉末群雄争霸中,以“人和”战略取胜,强调自己是“汉室之胄”,使自己真正成为“正义”的化身,得到了忠于汉室的政治势力的拥护,为普天下有志之士找到了奋斗目标。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师出有名”,名分很重要。心理学有一个“名片效应”的说法,意指在与人接触时要先想人家介绍自己的情况,让人家了解自己,取得信任。心理学还有个“自己人效应”的说法,意指如果要取得信任,就应该先让人家认可你是他的“自己人”。[2]刘备聚人其一靠皇家名门。刘备的身世有“汉室之胄”的招牌,刘备深知这一“资本”的重要性,以此作为他人生目标的出发点。《三国演义》第一回中,他在招军榜下初遇张飞时,首次亮牌:“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旋即遇见关羽,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稍做宣传,立竿见影,赢得了两个最初的追随者。并与他们“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的身份与远大的理想抱负结合在一起,使原本空泛的目标变得具体清晰起来,从而为志士报国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堂皇借口。[3]之后,刘备多次运用这一招牌,赢得了刘皇叔的称谓。他高举匡扶汉室,讨伐逆贼这面旗帜,从而聚集了众多能人志士,为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刘备聚人其二靠兄弟名分。《三国演义》十四回,曹操假天子诏书,命刘备讨袁术,刘备发兵三万于徐州,命张飞留守徐州。张飞不顾刘备临行前再三叮嘱,酗酒鞭挞曹豹,曹豹乃吕布表弟,二人里应外合夺了徐州。张飞不但丢了城池,还把刘备家小也丢在了城中。徐州六郡乃军事要地,可养五十万雄兵,是刘备当时唯一的根据地,对刘备来说何等弥足金贵!张飞兵败引数十骑来盱眙见刘备。这个时候,我们想,刘备就是暴跳如雷,把张飞骂个狗血喷头,甚至扇上两个耳光,张飞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但刘备没有,面对大家惊慌失措的表情只说了一句:“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刘备还夺下张飞架在脖子上的宝剑,说了这样一段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怎忍心叫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吕布必不谋害,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欲捐生耶!”这番话,怎不让关张成为刘备的铁杆儿粉丝,怎不令壮士折腰誓死相随!
二、以人为本
领导者的品德素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现实能动性,能够直接导致或产生重大的现实结果。品德素质高的人自然就会赢得人们的信任,进而拥有更多的追随者。[4]《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中,曹操将攻樊城,刘备自忖不敌乃弃樊城奔襄阳,并派人晓谕百姓: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两县之民,齐声大呼说:“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于船望见,大恸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我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众将劝刘备丢弃百姓,轻装疾进,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当看见老百姓因为他而生死未卜时更是大哭曰“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他的这一举动使周围的百姓和士兵无不感动得流泪。在三国群雄中,刘备是比较爱民的。他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第二回)治理新野时,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称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由于刘备懂得“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故能爱民。携民渡江后,他甘愿打一个大败仗,也要尽量保全其百姓。他用自己的失败制造了英雄落难的悲剧效果,使人产生心灵的震颤,愈加显示出他的大仁大义,从而一举抓住了乱世百姓之心。刘备之得人心在此可见一斑。
三、知人有术
领导者制定的战略决策目标,以及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人去贯彻执行[5]。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领导用人事关领导得失和领导成败,是组织目标能否真正得以成功完成和实现的最重要保障之一。因为领导者本人并不是目标的实现者,相反,他是依靠用人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目标得以实现的。因此,知人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知人,就是要求能全面地了解别人的长处、短处。刘备的知人是出了名的,从他对儿子刘禅、虎将赵云、谋士马谡的评价可见一斑。刘备知刘禅无用,故在遗诏中写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6]刘备知刘禅不能为大善,故勉之以小善;不能为大恶,故戒之以小恶。父子经历不同,刘备在戎马生涯中练就的机谋权变,刘禅肯定学不到,因此“不足效也”。知子莫如父,刘备把刘禅的一生看得异常透彻。当讲到参军马谡时,刘备问孔明说:“丞相观马谡之才如何?”孔明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但他却说:“不然,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7]。刘备在垂危之际,特别向孔明叮咛此事,可见是非等闲视之。后来诸葛亮不听刘备之言,重用马稷,招致街亭之败,不得不挥泪斩马稷。刘备一眼看穿马谡言过其实,这一点就连诸葛亮都逊色于他。《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家眷也失散了,只剩下百余骑,奔到天明,未见来追敌人,才得歇马。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云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训斥说,“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说:“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说:“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内弟说,铁杆儿兄弟也这么说,要是别人怎么可能不信?但刘备却仍对子龙充满信心,没有丝毫怀疑,坚信赵子龙不会背信弃义。事实证明,刘备确是知人。子龙不是去投曹操,而是去找主母、幼主去了。这样的领导怎能不让人誓死相随!
留人的方式有很多,有事业留人,有感情留人,有薪水留人,有文化留人等。对一心一意匡扶汉室的追随者,刘备更多的是以诚待人,以情留人。《三国演义》三十一回讲到刘备据汝南,闻悉曹操出征河北,乃引兵乘虚袭许昌。曹操闻讯,立即回师杀回,刘备大败,众将拼死相救才得逃脱。玄德败军不满一千,狼狈而奔,至汉江暂令安营。土人知是刘备,奉献羊酒,乃聚饮于沙滩之上。玄德叹曰:“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众皆掩面而哭。云长曰:“兄言差矣。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常事,何可自隳其志。”刘备在兵败势危之际,正需众人支持,以渡过难关,他本应向众人做些思想工作,说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之类的话,以鼓励大家不怕挫折,重新振作,去争取胜利。但他不是这样,反而唉声叹气,劝大家弃己去投明主,以求功名,这确是令人难以理解。这是否刘备已英雄气短,壮志消磨,从此解甲归山,不图大举;或者是刘备真的认为自己不行,为爱惜众将的前程而将之遣散,使他们另投明主得遂其志呢?其实,刘备是既不灰心丧气,也不想遣散众人。而他之所以遣众人,是知道:在这兵败将亡之际,去哀求众人跟己,不会激起众人留恋之情;他从责己惜众人出发,去遣众人,这使众人知刘备爱己,众人必感激而不愿离去。兵书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刘备深知这一策略的妙用,故能翻出新奇,用来御人,这是刘备留人、御人术的创新。
五、用人有方
清人《杂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用人贵在扬长避短,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刘备手下的人才的确很多,但如何能使他们团结一心,辅佐刘备,就得考验其用人的能力了。刘备前半生居无定所,寄人篱下,屡战屡败,小沛受挫于吕布,徐州受攻于袁术,而且多次被曹操击败,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里,有一段关于用人的对话:水景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坎坷遭遇,因问说:“我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说:“不然。盖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有关用人的重要思想: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对诸葛亮是较偏爱的,对他“以师礼待之”,关羽、张飞相当不悦,因为建安五年,诸葛亮时年二十七,而刘备时年四十七,关、张两人亦年长于诸葛亮,对他们而言,诸葛亮就像黃毛小子,但是刘备不论资排辈,能破格重用人才,将一切重任交托给诸葛亮。在这问题的处理上,他对关、张两人的不满,仅以一句“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便将两人的不满扼制。在这一点上,刘备的处理是恰当的,因为初得人才必先信之,若是不予以重用,使其发挥所長,那人才必不为其所用,幸而刘备的眼光没错,诸葛亮果真才能出众,在博望坡之战中,巧施火攻大败曹军,使得关、张两人信服,直称“孔明真英杰也!”。刘备“三顾茅庐”之后,重用诸葛亮,充分放权使部下有享有权力的快感和充分参与的意识,从此,刘备从逆境走向顺境: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荆州益州,三足鼎立,称帝西蜀。
刘备刘备在汉末群雄争霸中,以“人和”战略取胜,主抓“人心向背”,在领导艺术上独树一帜。正如他自己总结:“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仍可成。”他以人为本,形成了“人本”的人才战略模式,在聚人、知人、留人、用人等方面有高超的艺术,时至今天,这种领导艺术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389.
[2]邱霈恩.领导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