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两型社会下我国电厂企业管理跟进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06 11:30
  [摘 要]环境问题的国际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背景,给我国电厂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电厂企业管理存在着统筹层次不够、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以及电力市场不规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这些主要问题就两型社会我国电厂企业如何积极应对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减排;电厂管理;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向全社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2010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国“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减排的任务指标和总体要求[zw(]/[zw)]。面对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和高能耗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电力资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国电厂企业如何能优产、优质、低耗地向市场提供充足的电力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电厂企业的管理跟进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考验着我国具有自然垄断性特征的电力行业运行的综合管理水平,电厂作为电力生产的基础性企业,如何实行长期有效的科学化管理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广大企业和居民用电量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许多公用电厂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积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从企业价值链上着眼提升电厂的经济效益、降低发电成本、减少污染废料排放。但在改革发展走向纵深的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电厂管理上存在一些突出的瓶颈问题。
  问题一:整个电力生产供给系统统筹规划层次和级别不够。
  我国电力系统从职能划分上主要由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电厂运营和售电部门组成,在电厂布局规划设计上存在着统筹管理层次不细致的问题。行政区域划分下的各地区总供需结构差异较大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电厂布局分布过于分散化,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对用电需求量较大,致使我国相当部分的供电资源向这些地区集中,各种不同资质类型的电厂都相继上马,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电力供应相对滞后,形成了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的状况。虽然我国公用电力供应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不同电厂仅从自身产能和效益出发着眼于当地供电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在原料利用率、环境治理的能力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力作为一种基础性重型工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特征,供电企业的效益水平与电厂的规模、技术设备、原料成本以及科学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我国供电企业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自1993年国有企业推行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电力生产企业在流动重组、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上还面临着一些体制上的障碍,这给我国在市场宏观层面统筹电厂规划管理增加了难度。
  问题二:电厂管理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电厂企业系统内外“对话机制”不顺畅。
  首先,为了积极提高电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公用电厂基本上都相继引进了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并不断向国际先进信息化管理水平靠拢。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在进入

 其一,提高政府管理统筹层次,做好全局规划。政府作为社会服务性机构组织,无须过深的干预电厂的经营管理活动,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框架内制定市场竞争的规则,并委托相关组织机构做好统筹规划指导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电厂制度市场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晰所有者、经营者、监督者各自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我国许多中小规模的电厂可以根据需要顺利地实现流动重组,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增加电厂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国家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部门着眼全局,根据全国地区需求结构出台协调各行政区域电厂布局的相关指导性意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的电厂规模较小,分布过于分散,各地区存在着产能不足、过剩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这大大削弱了我国电力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通过全局上的规划和设计,调整我国电厂的分布格局,充分利用设备和资源,降低发电成本,培育我国大型电力企业的垄断优势,并打入国际市场。三是注重新的综合科学理论的运用,对于电厂企业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大胆地开拓创新,经过推行试点验证后推广实施。 其二,统一电厂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协同管理。在电厂信息统一化管理方面,需要认识到实现信息化是为优化管理、降低发电成本而服务的,而不是单纯软件的简单堆积。由于我国各电厂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原先的电厂信息规划已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使得电厂设备信息之间的交互变得十分困难。为了更好地实现统一化协同管理,一是由各电力集团公司联合推广统一的电厂信息编码,电厂企业在建立后按照行业标准对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以及维护检修进行统一的编码,便于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和量化管理。2005年12月,应对电厂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上一篇:浅谈煤矿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管理问题

下一篇:试论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