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刍议

发布时间:2023-12-06 07:31

  摘要:民族地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目前,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的短缺。基于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探讨民族地区由贫穷走向富裕的根本途径――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词: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研究这一问题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背景:首先,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其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而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主要原因。其次,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制约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落后,人才现状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非常突出。加快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建设,成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成为提升民族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又称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的劳动人口,也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因素,其总量由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乘积表示。数量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化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增长速度、参与劳动程度、年龄结构等方面。质量因素是指影响参与社会经济劳动力资源质量高低的因素,即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综合劳动能力,它体现为劳动者的健康水平、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二)人力资本的理论探索


  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他曾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他指出:“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


  2加里・s・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他提出人力资本“投资一收益”均衡模型,即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的当前值等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当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的积累突破某一界限时,总人力资本的增长将会达到一个“高水平均衡”。


  3新增长理论,或称“内生增长理论”。其代表性人物有卢卡斯和罗默等,强调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4哈比森的人力资本理论。他说:“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推动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和提高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目前,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的短缺。民族地区要摆脱贫穷、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突破口,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一)人力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而劳动力素质低下是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一个迫在眉睫须解决的问题。必须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才能帮助劳动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本领,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找到发家致富的办法,逐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产业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虽然占有较大比重,但基础薄弱,农业还处在单一垦植的阶段,劳动生产率较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产业素质较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的建立,以及新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建立,都要求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作保障。


  (三)人力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


  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一是土地资源,特别是天然草场、相当数量的耕地以及可开垦的荒地。二是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三是闻名全国的野生药材、土特产等动植物资源。要将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就必须依靠科技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四)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决于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控制能力。对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只有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有效改善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一)民族地区人口身体素质较差,受教育程度低


  由于受自然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等的限制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西部地区地方病严重,部分民族地区人口处于贫病交加的状况,身体素质较差。全国现有的文盲、半文盲,大半集中在民族地区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民族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水平,与我国普及初中教育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人才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分布不均


  人才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才库中,各种人才的分布状况。目前,在民族地区人才结构存在着“九多九少”的现象:一是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少;二是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单功能人才多,多功能人才少;四是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多,企业人才少;五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年长的多,年轻的少;六是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七是城市人才多,县、乡和老少边山穷地区人才少;八是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才少;九是管理型、研究型的人才多,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少。


  (三)民族地区人才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民族地区人才的竞争机制尚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人才市场发育不全,市场配置人才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按传统的人事调配方式流动。人才内流不畅,力量难以整合。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资源,不仅需要承认其社会价值,而且需要用货币来计量其经济价值。从人力资源流量来看,民族地区由于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人才净流入量更是远远低于东部省区。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失在逐年加剧。


  四、推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一)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切实加强科教投入


  首先,继续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只有把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基础夯实了,才能为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生源,民族地区的整体人力资源开发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其次,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成人教育、就业者的继续教育,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实用人才,使其质量和知识结构符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再次,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针对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和人力资源开发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应加大对高等教育、尤其是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


  教育投入不足、科研经费紧张,一直是阻碍民族地区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中央财政每年拨给民族教育和科研的各种专项资金、世界银行和国际机构的各项教育贷款和科研经费,要严格专项下拨、专款专用;各地区也要增加用于发展民族教育和科技创新的资金比例;国家政策性银行应设立民族地区科研与教育专项低息贷款;建立少数民族教育基金、科研基金及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发挥信息技术的催化剂作用。


  (二)实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民族地区主要劳动力都集中在农业和畜牧业上。扶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产业,是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理想和目标。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之后,民族地区的人们增加了进外企、私企、合资企业等多种就业渠道,还可以搞个体经营。就业机会增多了,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成为现实。


  近年来,民族地区的农业人口通过劳务输出变为非农人口,进入第三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劳务输出是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应由政府牵头,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季节性或长期性的劳务输出。


  (三)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改善软环境以留住人才


  民族地区的现有人才是西部开发的主体力量。现有人才群体具有生活需求较低、投入成本小等自身优势;具有熟悉社会环境、活动空间稳定、本土观念较强等特点;总体上具有发展本地经济、振兴家乡的强烈愿望和事业心。


  改善社会软环境,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让人才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体现自身价值。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新的分配、奖励工资制度,充分发挥工资机制对人才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这是开发人力资源,留住人才资本的重要环节。


  建议国家建立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西部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投资,给培养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


  五、结语


  影响民族地区当前发展最根本的因素便是人力资源开发。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增加人才总量,并以此为“点”来带动“线”和“面”的形成,从而使西部民族地区消除贫困,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作者:岑雪婷,本文来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

上一篇: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刻不容缓

下一篇:助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