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才思想新探
发布时间:2015-07-03 11:59
[摘要]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能否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问题。今天重温邓小平的人才思想谋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人才 思想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能否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也十分重视人才问题。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注重政绩
邓小平在人才谋略上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判定和选拔人才的标准问题。邓小平认为,德才兼备是人才的核心标准。他多次指出:“选人要选好,要选贤任能。”并进一步解释:“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他着重指出,培养人才的标准“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同时,邓小平指出:选人还要看政绩。坚持选人主要看政绩,就是不仅要听其言,主要是观其行。邓小平在强调选才标准的同时,非常重视正确的选才方法。他强调,一要解放思想,选才的角度要深化,要全面,要有时代特色;二要坚持广开才路,唯才是举;三要有政治家的风度和胸怀,要抛弃个人成见和恩怨,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wwW.133229 .coM由此可见,邓小平人才谋略的选才标准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人才的选拔:破格提拔、人民公认
邓小平非常反对在人才选拔问题上搞论资排辈,认为这是有碍于广开进贤之路的。他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他特别强调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只有“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这里所讲的“台阶”,实际上是指人才成长的渐进过程。但是,对于少数特别优秀的人才,当他们确实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才干和取得显著业绩时,就要“给他们搭一个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
邓小平也反对在人才选拔问题上求全责备。邓小平还提倡“人民公认”的选人方法。他多次表示:“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将他们放进新的领导机构中,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要搞改革开放。”将“人民公认”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依据,实际上是将选拔人才的尺子交给了群众,有利于提高人才选拔的民主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科技进步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人才,这是邓小平关于人才问题的基本思路。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必须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否则就要负历史责任。
邓小平在培养人才问题上,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多次把教育问题与人才问题结合到一起。他认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教育现在面临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开发上大做文章,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大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储备。怎样通过发展教育开发人才资源呢?第一,要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邓小平认为,只抓经济,不抓教育,就是工作重点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第二,要为教育多办实事。教育改革重在落实,为教育办实事要落到实处,要为广大知识分子排忧解难,搞好后勤服务。第三,要从中小学抓起,从娃娃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面。”第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不仅要为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而且要与世界接轨,为祖国培养能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人才。
四、人才的激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谋略的核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精华,也是我们今天制定人才政策的指导思想。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就号召:“一定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就是激励人才的问题。激励人才,首要的是创造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与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社会文化氛围。邓小平说:“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这种环境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他多次指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科技的载体,是把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力军。源于此,邓小平大声疾呼:“的确是人才难得啊。……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这是对历史经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生产力的先进代表这一真理的揭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造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工作上放手使用,委以重任,使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邓小平谋略是人才价值观与人才素质观的有机统一,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的又一体现。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博大精深。他注重把人才问题与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选才与用才、爱才与育才统一起来,具有鲜明的谋略特色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3).人民出版社,1994.
[关键词]邓小平 人才 思想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能否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也十分重视人才问题。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注重政绩
邓小平在人才谋略上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判定和选拔人才的标准问题。邓小平认为,德才兼备是人才的核心标准。他多次指出:“选人要选好,要选贤任能。”并进一步解释:“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他着重指出,培养人才的标准“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同时,邓小平指出:选人还要看政绩。坚持选人主要看政绩,就是不仅要听其言,主要是观其行。邓小平在强调选才标准的同时,非常重视正确的选才方法。他强调,一要解放思想,选才的角度要深化,要全面,要有时代特色;二要坚持广开才路,唯才是举;三要有政治家的风度和胸怀,要抛弃个人成见和恩怨,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wwW.133229 .coM由此可见,邓小平人才谋略的选才标准充分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人才的选拔:破格提拔、人民公认
邓小平非常反对在人才选拔问题上搞论资排辈,认为这是有碍于广开进贤之路的。他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他特别强调指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只有“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这里所讲的“台阶”,实际上是指人才成长的渐进过程。但是,对于少数特别优秀的人才,当他们确实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才干和取得显著业绩时,就要“给他们搭一个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
邓小平也反对在人才选拔问题上求全责备。邓小平还提倡“人民公认”的选人方法。他多次表示:“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将他们放进新的领导机构中,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要搞改革开放。”将“人民公认”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依据,实际上是将选拔人才的尺子交给了群众,有利于提高人才选拔的民主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三、人才的培养:优先发展教育、开发人才资源
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科技进步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人才,这是邓小平关于人才问题的基本思路。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必须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否则就要负历史责任。
邓小平在培养人才问题上,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多次把教育问题与人才问题结合到一起。他认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教育现在面临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开发上大做文章,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大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储备。怎样通过发展教育开发人才资源呢?第一,要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邓小平认为,只抓经济,不抓教育,就是工作重点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第二,要为教育多办实事。教育改革重在落实,为教育办实事要落到实处,要为广大知识分子排忧解难,搞好后勤服务。第三,要从中小学抓起,从娃娃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面。”第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不仅要为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而且要与世界接轨,为祖国培养能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人才。
四、人才的激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谋略的核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精华,也是我们今天制定人才政策的指导思想。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就号召:“一定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就是激励人才的问题。激励人才,首要的是创造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与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社会文化氛围。邓小平说:“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这种环境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他多次指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科技的载体,是把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力军。源于此,邓小平大声疾呼:“的确是人才难得啊。……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这是对历史经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生产力的先进代表这一真理的揭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造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工作上放手使用,委以重任,使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邓小平谋略是人才价值观与人才素质观的有机统一,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的又一体现。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博大精深。他注重把人才问题与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选才与用才、爱才与育才统一起来,具有鲜明的谋略特色和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3).人民出版社,1994.
下一篇: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的人才管理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