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3 12:02
[摘 要] 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与重庆市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实际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通过学习先进的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合理构建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加大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电子类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类高技能人才
笔记本电脑基地落户我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和挑战!连日来,包括惠普、富士康在内的企业均向我市各所中职学校抛来“橄榄枝”,与校方洽谈人才培养合作事宜。目前市内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围绕这一巨大的人才需求,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怎样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怎样设置与之相对接的课程?这些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最关注的实际问题。
一、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永微电子园带给重庆的不仅仅是投资数字,更会产生20万人的就业机会。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将会变得炙手可热,必定会成为香饽饽,成为重庆的“抢手货”。目前我市拥有360所中等职业学校。如果按照每个学校电子类专业每年毕业100人,那么重庆一年将有4万个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随着各个配套企业的进驻,2012年,整个项目将需要20万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重庆的各大中职院校也都已瞄准了这一人才缺口,更加重视对本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培养。WwW.133229 .COM
二、剖析中职院校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几年,中职院校比较重视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设立的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优质课程的资源不够;受师资的影响,缺乏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受实训室环境、规模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的错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往往也都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评价上,通常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标准,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二)师资队伍水平偏低
在中职院校中,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师比率小。大多数中职院校的理论教师都是从大学校园直接走向讲台的,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先天不足”;个别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又流于形式,疏于实质,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后天不补”。而部分实习教师文化水平偏低,我们肯定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文化基础知识决定着再学习能力。于是,这样的师资队伍就成了培养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蹩脚”。
(三)实训设备匮乏,实训环境差
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职院校实训室数量少,规模小,水平较低、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与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难于满足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四)适合校企合作特点的教材少
虽然有很多电子类教材,但按照理论层次展开的多,校企合作、强化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以项目和案例驱动的少。教材理论水准定位偏高,重知识的系统性,轻专业需要和知识的应用,很多教材可以说是大学教材的缩影,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给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的职校生带来了学习困难。
(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相关技术的课程内容显得较为滞后
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新电路、新器件、新技术不断涌现,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课程内容显得相对比较陈旧,无法及时满足产业的最新要求,需要更新。
三、要缓解缺乏企业需求的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就必须有一支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师资队伍。中职院校可将理论教研组、实习教研组合并成一组,理论、实习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备课,共同带班。利用业余时间对理论教师进行电子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创造机会让实习老师多上理论课,增强他们的理论教学能力。并将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仿真企业的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专业竞争力。教师还应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观念中,有效地提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水平。只有理论实习一体化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通过校企合作, 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对理论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最好理论教师可以下到企业基层学习培训,并同时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学校应大力鼓励实习教师深造学历,这样便可以进一步优化电子类专业教师团队的双师结构。
(三)建设合理的教学硬件环境
中职院校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应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校企合作保障教学、保障学生的技能实训和项目实习实训的正常开展。通过充实教学、增加实训、加强实习三个阶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与上岗的顺利衔接。将学校资源作为主力军,利用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采用一体化教学有效改善教学手段。可以开设电工技能训练室、电子技术技能训练室、电子整机维修实习室、单片机应用综合实习室等,作为学生必修实践教学项目。由学校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派出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上课和指导,实现学校与企业需要的接轨。还可以让学生选修实践教学项目,例如:收音机装配与维修实习、电话机维修实习、电热与电动器具维修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习。还可以将部分学生定期派送到企业参加企业生产锻炼、顶岗实习或者深入企业参观,熟悉和掌握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工序,了解企业的一系列情况,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加强教材建设,规划、有序,形成系列教材
认真规划电子类专业教材建设,并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完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教材建设。需要建设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电子产品检测、电子整机装配工艺等实用技术教程,初步形成电子类技术专业系列教材。
(五)要及时收集电子信息产业的动态,紧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准确调节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要始终紧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保证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技术。同时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不断加以完善。可以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室的布置尽量突显企业特色,通过专栏等形式宣传产业与专业的最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市场对人才最新的需求、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以便让学生能感受电子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
四、结束语
各大中职院校应及时加大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加快重庆市信息化脚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电子类高技术人才,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2006-04-18
[2]罗金荣、洪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3]胡伟略《现代化建设中技能人才发展的战略管理》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2005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类高技能人才
笔记本电脑基地落户我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和挑战!连日来,包括惠普、富士康在内的企业均向我市各所中职学校抛来“橄榄枝”,与校方洽谈人才培养合作事宜。目前市内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围绕这一巨大的人才需求,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怎样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怎样设置与之相对接的课程?这些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最关注的实际问题。
一、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永微电子园带给重庆的不仅仅是投资数字,更会产生20万人的就业机会。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将会变得炙手可热,必定会成为香饽饽,成为重庆的“抢手货”。目前我市拥有360所中等职业学校。如果按照每个学校电子类专业每年毕业100人,那么重庆一年将有4万个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随着各个配套企业的进驻,2012年,整个项目将需要20万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重庆的各大中职院校也都已瞄准了这一人才缺口,更加重视对本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培养。WwW.133229 .COM
二、剖析中职院校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几年,中职院校比较重视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设立的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优质课程的资源不够;受师资的影响,缺乏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受实训室环境、规模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的错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往往也都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评价上,通常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标准,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二)师资队伍水平偏低
在中职院校中,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师比率小。大多数中职院校的理论教师都是从大学校园直接走向讲台的,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先天不足”;个别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又流于形式,疏于实质,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后天不补”。而部分实习教师文化水平偏低,我们肯定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文化基础知识决定着再学习能力。于是,这样的师资队伍就成了培养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蹩脚”。
(三)实训设备匮乏,实训环境差
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职院校实训室数量少,规模小,水平较低、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与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难于满足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四)适合校企合作特点的教材少
虽然有很多电子类教材,但按照理论层次展开的多,校企合作、强化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以项目和案例驱动的少。教材理论水准定位偏高,重知识的系统性,轻专业需要和知识的应用,很多教材可以说是大学教材的缩影,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给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的职校生带来了学习困难。
(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相关技术的课程内容显得较为滞后
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新电路、新器件、新技术不断涌现,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课程内容显得相对比较陈旧,无法及时满足产业的最新要求,需要更新。
三、要缓解缺乏企业需求的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就必须有一支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师资队伍。中职院校可将理论教研组、实习教研组合并成一组,理论、实习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备课,共同带班。利用业余时间对理论教师进行电子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创造机会让实习老师多上理论课,增强他们的理论教学能力。并将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仿真企业的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专业竞争力。教师还应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观念中,有效地提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水平。只有理论实习一体化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 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对理论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最好理论教师可以下到企业基层学习培训,并同时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学校应大力鼓励实习教师深造学历,这样便可以进一步优化电子类专业教师团队的双师结构。
(三)建设合理的教学硬件环境
中职院校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应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校企合作保障教学、保障学生的技能实训和项目实习实训的正常开展。通过充实教学、增加实训、加强实习三个阶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与上岗的顺利衔接。将学校资源作为主力军,利用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采用一体化教学有效改善教学手段。可以开设电工技能训练室、电子技术技能训练室、电子整机维修实习室、单片机应用综合实习室等,作为学生必修实践教学项目。由学校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派出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上课和指导,实现学校与企业需要的接轨。还可以让学生选修实践教学项目,例如:收音机装配与维修实习、电话机维修实习、电热与电动器具维修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习。还可以将部分学生定期派送到企业参加企业生产锻炼、顶岗实习或者深入企业参观,熟悉和掌握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工序,了解企业的一系列情况,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加强教材建设,规划、有序,形成系列教材
认真规划电子类专业教材建设,并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完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教材建设。需要建设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电子产品检测、电子整机装配工艺等实用技术教程,初步形成电子类技术专业系列教材。
(五)要及时收集电子信息产业的动态,紧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准确调节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要始终紧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保证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技术。同时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不断加以完善。可以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室的布置尽量突显企业特色,通过专栏等形式宣传产业与专业的最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市场对人才最新的需求、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以便让学生能感受电子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
四、结束语
各大中职院校应及时加大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加快重庆市信息化脚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电子类高技术人才,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2006-04-18
[2]罗金荣、洪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3]胡伟略《现代化建设中技能人才发展的战略管理》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 2005
上一篇:浅析人力资源柔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