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双导师制研
我国高校传统的学科知识本位、学术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只注重理论知识灌输、不注重实践能力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调整课程学时、增加实训环节等,但不能真正联系实际的实训仅仅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简单重复,不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那么,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是何种人才?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有何区别?如何进行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地方应用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1.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
1.1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教学型大学教育的核心,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是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使命。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到来,面向应用是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应用”正在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强调按学科设置专业。这种应用型人才面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中的职业群和行业而不是岗位,在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上,强调其既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应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与职业教育培养的岗位技能操作型人才不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求既具有更宽厚的专业知识、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具有转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
1.2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
传统的市场营销人才强调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科前沿知识的灌输,强调更高层次的继续学习目标。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则强调应用、实用,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强调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区别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学科前沿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应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突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是以“应用”为指导思想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是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市场感知能力、营销沟通能力、营销策划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从事营销工作的专门人才。
2.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教学型大学的教育目标,一些高校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安徽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教学计划改革、增加课内实训环节、部分课程学时压缩、模块化设置、增设素质培养课程等,改革实施四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效果并不显着。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2.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不明确
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大环境下,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高校已成为共识,但应用型人才应该如何培养,各高校及相关专业却没有明确的认识。安徽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教学计划及课程、学时等各方面的调整和改革,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没有提高,是否符合预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很难进行量化的测试。
2.2教与学的观念没有根本改变
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则不但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配合、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勇于实践。但在教学中,普通的专业课教师仅仅进行一两门课程的讲授,很难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的简单变化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被动学习观念、被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3 课内实训难以操作,效果不理想
根据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36学时以上的专业必修课均应设置不少于9学时的课程实训环节,但教学计划没有明确指出课内实训环节如何教学。目前的教学安排将实训环节排在课表上,即安排了时间、地点,教师大多进行课堂授课,实训环节实质上等同于理论教学。教师通常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实践作业作为实训内容,但如果不进行同步指导,实训作业质量差,实践锻炼效果不理想。
2.4专业知识宽而浅,知识运用能力差
市场营销专业进行教学计划改革后,在保持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课时及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增设了网络营销、服务营销、营销策划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各专业模块开设相关的课程。其中,网络营销方向培养从事电子商务或网络销售的营销人才,服务营销方向培养从事客户管理和区域市场维护的营销人才,营销策划方向培养从事营销策划的营销人才。模块化设置的初衷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但由于增加了课程,每门课程学时很少,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宽而浅,知识运用能力差。
3.市场营销专业实施双导师制改革的设想
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开创性的将双导师制应用于工程类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即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校内导师主要是对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则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指导,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来,双导师制的应用扩大到本科生教育,双导师的内涵也不断拓展,出现了校内双导师,即同时有政治导师和学术导师分别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教育。无论是校内双导师还是校内外双导师,政治导师、专业导师、实践导师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提高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会选择就业,实践能力成为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在市场营销专业实施校企双导师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3.1双导师的选拔、聘任和激励
首先,双导师的选拔与聘任。导师素质是双导师制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优秀导师的选拔非常重要。校内专业导师应在市场营销教研室的教师中进行选拔,挑选有责任心、道德素养高、愿意与学生沟通的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职称、年龄,既可以选择高职称的中老年教师,也可以选择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并且由于年轻教师思想开放、接触新事物多,学生更愿意与其交流,每个专业导师可以指导的学生数量为5~10人。校外实践导师应选择合作单位内有责任心、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人员,每个实践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为5人左右。导师选好后由学院与导师签订聘书,明确专业导师、实践导师的职责,共同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其次,双导师的激励。为了更好的发挥双导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应对导师进行激励。校内专业导师可以根据指导学生的数量计入工作量,同时将担任本科生导师作为职称晋升的一个条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担任专业导师。对校外实践导师的激励,除了支付报酬外,还可以与合作单位沟通,实践导师担任的情况可以作为企业职工年度考核的条件之一。
3.2明确双导师的指导内容
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必须明确专业导师、实践导师的指导内容及指导方式。首先,专业导师指导内容的确定。专业导师一般从大二开始指导,应每学期指导至少两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每学期至少指定学生阅读一本专业书籍’学期末跟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专业导师同时还承担学生的专业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由于跟学生长期相处,专业导师熟悉每个指导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对成绩突出、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指导从事科研,培养其学术能力,对选择就业的学生,除了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外,还应指导其阅读就业相关的书籍、资料,提高就业能力。其次,实践导师指导内容的确定。实践导师的指导一般从大三开始,通过前期的学习和专业导师的指导,学生了解了专业基础知识,在大三学习大量专业课的同时应同步进行实践锻炼。实践导师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每学期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实践指导,带领学生了解工作流程,熟悉工作内容,并在寒暑假适当的安排实践任务由学生完成。再次,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应保持沟通。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导师与实践导师每学期至少应该沟通一次。通过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情况,专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专业学习的侧重点,帮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实践导师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学习过程,最终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3定期对双导师实施情况进行考核
双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实践的情况,双导师制实施的效果还应进行定期考核。可以在学年末进行双导师实施情况的考核,考核分两方面:一方面,由学生对专业导师、实践导师的指导情况、指导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由导师对指导情况进行总结。学院根据导师总结、学生评价对双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导师进行奖惩,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导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考核结果较差的导师督促其改正,如果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则撤销其导师资格。
3.4 双导师实施的制度保障
实践已经证明双导师对本科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双导师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将双导师的选拔、聘任、激励、考核、奖惩等各环节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创造管理层及全体教师重视双导师制、积极推行双导师制的良好氛围,确保双导师制真正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曹慧娟(1978-),女,山西省运城市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