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会展不仅能够传递文化信息,更是一种良好的经济交易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每年会展不计其数,会展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速发展着,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文化知识的传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会展教育也随之大力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由于我国的高校会展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导致了高校会展教育的进行与如今对于会展人才的需求不相符,高校会展教育事业陷人了一种止步不前的艰难境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高校会展教育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才能找出解决方法。冲破障碍。加快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会展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加快信息的传播,使更多的人通过会展来了解更多的相关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信息。方便于人们的学习与交流。二是加快经济的交易、扩大经济作用的辐射范围,在会展中通过对技术信息的了解,对产品有更深人的认识,对于经济交易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是具有文化教育功能,为我国的文化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于这三个方面意义的存在,就使得会展活动对于会展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由于会展自身的作用与会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快了会展教育的发展。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能够促进会展人才的快速成长。然而,由于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专业知识设置不合理、实践程缺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等原因,凸显出了一些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要加快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方法解决难题。
(一)专业过多偏重于管理知识的培养,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缺乏
虽然是会展管理专业,但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时,仍然需要强大的综合能力,而会展作为一种展示产品、传达科学文化信息的一种方式。需要会展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对会展的整体具有足够的了解。然而据统计,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为学生设计的课程多为管理知识。学生们极少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使得学生们虽然具备了一些专业的管理知识,达到了会展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当学生们真正去工作时。仍然无法应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当一些管理工作涉及到会展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时,他们就无法独立应对工作中的事务,也无法与会展中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密切的配合,影响了会展的顺利进行。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仅对学生的教育局限于管理知识,就无法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无法达到会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理论,实践课程与专业特点偏离
如今,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数都能够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也需要更多的实践课程来巩固会展管理专业知识。然而。在实际的会展教育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依旧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理论教育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很少,甚至没有实践i果程。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学中课程较为紧张,实践课程需要较为长期、集中的教育,教师和学生都难以安排合适的时间。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来实践,认为一些还未完全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会影响会展工作的正常进行。
由于这些因素,学生们很难得到实践的机会,而有些实践i果程即使开展,也并非完全与会展管理专业相符,学生们难以通过实践来获得更多的知识。缺乏实践的教育,就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会展管理人才。
(三)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方法还未能根据会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而进行彻底的改革,教学方式依然过于陈旧,很多教师依旧将理论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教学依旧将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学生们能够学习到具有实用性的知识非常少。会展管理人才培养缺乏创新,能够使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更为稀少,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会展管理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会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教育与工作难以实现实际中的衔接,人才的培养陷人无法进步的困境。
二、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探析
(一)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观念
在传统的观念中,学生是否成才,主要是通过其是否获得了一定的学历来进行评断。然而,在如今对于会展管理人才要求提高的同时,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不应当再以学历作为评判能力的标准,而是要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首先,要认清会展行业对于管理人才的要求,根据工作的需要来提高能力,以会展行业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其次,要将实践程作为会展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再次,学生应当保持对会展管理工作的热情,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要通过加大培养力度,从提升学生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培养会展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制定明确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能够为高校培养更高素质的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教育教学的向导,同时,也是衡量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当同时具备长期的目标和短期的目标,长期目标应当以培养会展行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为基础,从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各方面人手,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使其能够胜任会展管理工作为最终目标。而短期目标,则是根据长期目标对教学任务进行划分,使学生们能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且短期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以长期目标为基础,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教学时间,也要掌握好教学的节奏,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开发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
如今,高校所采取的会展管理人才培养教材与会展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出人,知识的设置不合理,对于高校会展管理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又因为教材的编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单纯依靠高校的教师、研究人员等无法完成这一工作,因此,必须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来进行高校会展管理人才培养教材的改革。综合目前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教材的编写必须在以政府对会展行业管理政策为基础的情况下,联合企业会展工作人员以及高校的教师、研究人员多方面的力量,来共同研究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材,才能够使教材更为符合会展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要,通过运用教材,加快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四)建设高素质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师队伍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高校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将一些会展管理专业教师送往更为先进的培训基地进行深造和学习。二是丰富教师的培养渠道,如为会展管理专业教师开设专门的培训班,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研究人员的交流,提升自身能力。三是高校与一些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同时具备教育能力和会展管理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使其既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又具备教学能力。四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人,有了资金的支持,教师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设备和资源。全面提高综合能力。为高校会展管理专业教学打好基础。
(五)加强校企合作,加快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都投人较大的财力和精力,人才的培养本身就是高校的责任,但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投人大、回报慢,大多数企业对此缺乏热情。为了能够促进校企合作,提高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高校应当加深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使企业能够认识到培养会展管理人才对于自身发展的有利作用,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收获。除了获得企业对于合作培养人才的认可之外,在此过程中高校也要不断地与企业进行交流。保持两者之间的沟通。达到长期持续合作的目的。最终获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加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减轻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压力,还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素质,使企业获得具有更强能力的人才。
(六)加大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力度
单一的理论知识教育,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将全部精力投人到学习中去,教学效率不高,并且,会展管理专业需要有足够的实践课程,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高校应当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实践机会。一方面,会展管理专业课程中可以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某一项目为主要方法,来进行实践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安排一些适当的会展活动,让学生担任管理工作,通过实际的管理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七)发挥政府职能,促进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起着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为了改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可以通过自身的职能,制定一系列有利于高校发展的策略,为高校培养会展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利好政策的实施,鼓励一些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培养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减轻校企合作的压力,消除校企合作中的隔阂。同时,为高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学生的深造提供更多的机会,为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学生自身努力,加快会展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高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能否真正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学生应当从自身出发,自觉地接受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要对本专业有充足的了解,判断自己能否对该专业产生兴趣,能否坚持学习,最终能否投人到该行业工作中。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自觉地接受知识,遇到问题积极向教师请教、与同学讨论,并且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作者:王杏丹(四川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