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发展创新应对策略影响论文(共6篇)
第1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不是官方定价。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定价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自身,由金融机构根据自有状况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变化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利率体系。
中间业务即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即不依赖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产生的,而是依赖银行既有资源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以及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业务,由于这部分收入并非是利息收入,而是产品和服务收入,又称为非利息收入。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创造渠道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此,商业银行开始改变自己传统的经营策略,更加注重开发受利率变化影响小的业务和新型的贷款证券化等中间业务,这些业务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不需要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不受利率的限制,浮动空间更大和灵活的自我定价机制成为中间业务的优势,逐渐被各大银行重视。
(一)市场化的利率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更加残酷。
监管部门看到了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更加重视中间业务法律法规的约束。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收费四原则“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肥让利”,原有的一些收费业务被整改,商业银行减少了部分手续费收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央行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断下调,进而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商业银行不再像以往迅速扩张理财业务,而是审慎经营理财业务。因此,市场化的利率是一把双刃剑,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能把握好这一机遇就能占得先锋,否则就会石沉金融市场的大海。
(二)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定价。
因为价格是金融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可以自己决定价格之后,就更加会有创新的动力,创新产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产品会层出不穷,更加高端,更加先进。市场化的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平衡调解的,在供求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会将价格调节的更加适合市场,以往可以存在超额利润都将付之东流,自然而然,社会资金的使用流向就会更加合理更加高效。因此,市场化的定价可促使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在这个创新的大潮中只有迎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以客户的利益至上,以创新求生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三、利率市场化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开发中间业务的组合产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时间,但是还处于新兴业务的阶段,种类多样化是其特点之一,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特点,将不同种类的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就会实现不同风险、不同利润产品的互补,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优势互补的产品组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合理的细分,以达到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潜力大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将发展较早的中间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改进,最大化金融产品的价值。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充分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优质的金融产品还应该具有前瞻性,既满足了客户的现有需求,还能发现其潜在和未来的需求,使得金融产品创新研发与客户的需求变化保持一致。
(二)创新中间业务的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要突破传统意义上柜台式的人工服务,原有的柜台式服务模式以其对空间时间、人力物力的限制和浪费逐渐被正在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取代。以现代的互联网科技为依托,银行的服务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为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为呈现模式的前端化、多元化新模式的服务。正在不断创新的电子银行服务,以其环保、快捷、方便等优势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带来新的平台和机遇。银行应以电子银行的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群体细分,可以依据其年龄、职业、收入、地区等,可根据每组细分后客户的特点,提供此受众客户群体专享式的服务模式,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
(三)控制中间业务的风险水平
中间业务相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来講,占各项业务比重还较小,风险也比其他信贷业务低,但中间业务发展迅速,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虽然当前的风险是潜在的、但它一旦浮出水面,后果会不堪想象。因为中间业务的风险并不是本身的风险,它联系着银行内部管理,企业、百姓群体客户,甚至国家的立法。鉴于此,为了避免这种巨大的隐藏风险,必须将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与开拓创新同步发展,不能只求发展不求控险。
作者:冯阳
第2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根据所选角度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1)从政府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利差的保护,以供求关系来决定市场的资金价格。
(2)从市场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是指把利率决定权完全交由市场,市场主体自发生成利率。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内,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单方面决定利率。市场利率根据整个市场供求关系共同决定。
(3)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是指商业银行在存款市场上吸取存款的存款利率和在贷款市场上发放贷款的贷款利率。它是由存款市场和贷款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的。在不超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项贷款利率上下限内,商业银行围绕基础利率,考虑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情况、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等因素,根据本行的资金需求,盈利目标,商业银行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综合以上对利率市场化含义的几种不同角度的解释,利率市場化的含义逐渐清晰起来。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开对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多种利率的管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根据资金的供求情况来自主决定利率的高低。本质上,利率市场化就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代替了中央银行对利率进行确定的权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自身经营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通过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分析判断,实现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央行确定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1)债券市场利率的放开
1996年,我国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我国央行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债券回购业务(这里指的是银行间的业务),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也被同步放开。1998年9月,银行间的债券市场首次出现了市场化发债,债务方为国家开发银行,1999年,国债被允许在市场上公开招标的形式发放。
(2)外汇市场利率的放开
2000年9月开始,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始对外币利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首先是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3年7月,中央银行决定不再对境内英镑、法郎、加拿大元这三种外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管制,并且国家仅对境内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这4种货币限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2003年11月,央行决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全面放开,商业银行可在不超过央行确定的利率上限的前提下,自行确定各种外币的小额存款利率,这一举措是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益探索,为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起到了示范作用。在2004年11月,央行决定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上限,外币利率的定价权已基本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自此外币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
(3)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放开
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始于1987年,1998年和1999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包含农村信用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的最高上浮从10%提高到20%,后又提高到30%;2004年1月,商业银行对各种性质和各种规模的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浮动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2004年10月,央行解除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制,贷款利率(仅指人民币)的管理机制变为仅有最低限制没有最高限度的情况;2012年的(6)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由0.9倍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又调整至0.7倍;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取消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贷款利率的大小。从此,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机遇
(1)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
利率实现全面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进一步扩大经营自主权,确立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的风险差异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这些将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2)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客户结构
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状况、客户经营状况、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从而推动客户结构的优化。
(3)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必须推进经营战略转型。在经营理念上,从规模扩张型转变为价值导向型;在业务模式上,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渠道,分散经营风险;在资金运营上,从现在的以存定贷,转变为以效益为目标和按照资金需求来决定负债规模。通过经营战略转型,能够减少商业银行对利差的过度依赖,加强自主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功能,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4)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传统业务的比重会逐渐下降,同时必然会有大量的新型金融产品出现,尤其是那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会迅速发展。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定价权增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从而在客观上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从而在客观上对其从事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压力和动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这必然会促进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1)商业银行面临市场失灵现象
实行利率市场化,最终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但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很容易出现竞争不充分、不公平,甚至市场失灵的现象。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并不是金融系统的全部,还有诸如政策性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在实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竞争不充分的现象,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较大的管理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如果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则会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有效应对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最重要问题。
(2)出现存款资金流失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虽然还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已经受到冲击并开始动摇。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很多资金有了更多元的选择,社会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脱媒”现象不断加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挑战。近年来,我国金融产业不断提档升级,客户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与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有效提升服务,留住现有客户,挖掘潜在客户,是商业銀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业主导业务产生巨大的冲击
从银行方面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激烈的竞争将使存贷款利差大幅度削减,银行只有通过业务的创新来弥补利润,这将使存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利差的缩小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况造成巨大的挑战。目前来看,我国社会资金供给宽裕,银行积极争夺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在竞争中有下降的趋势。利息差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所以,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存款利率向高、贷款利率向低的趋势,国内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都可能大幅减少。
(4)资本压力日益加剧
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近几年来,内源融资占比上升比较快。利润转增所需的留存收益在会计上等于税后净利润减去支付的股息,它是商业银行内源资本的来源。留存收益建立在银行盈利的基础上,盈利能力越强的银行,内源融资的空间越大。盈利能力的增强是近几年来内源融资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资本金补充的重要来源的原因。由于净利差收益是我国商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内源融资会主要依赖于净利差。银行资本管理过程中,在内源融资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要保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需要寻求其他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5)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率风险的扩大
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对利率敏感性的不一致决定了利率缺口的存在,而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动又形成了银行的机会成本风险,要求银行能对其进行控制。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管理方法和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更缺乏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造成利率风险防范能力较薄弱。
之前,我国通过限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限定了存款银行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的最高价格与贷出资金的最低价格,这样就规定了国内商业银行的最低利差,这相当于为国内商业银行划定了一个“最低收入保障线”。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加之利率变动频繁,银行收益就暴露于利率变动的风险之中。
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应对策略
结合利率市场化以来,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行为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表现,本文认为银行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来应对利率市场化,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1)拓展商业银行资产交易业务
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负债业务的工具和手段,以此提高存款吸引力,控制存款成本。推进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创新,例如并购贷款、信贷资产出售、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业务,进而适应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流动的需要,盘活不良资产,实现资本流通。为了拓展盈利空间、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新兴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国际中间金融服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投资基金等业务的创新。
(2)加强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负债的主动管理,能够建立负债的流动性特征与负债定价数值间的定量关系。利率市场化下负债稳定性下降,负债的流动性特性受商业银行自身负债付息水平高低影响较大,商业银行需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确定负债价格水平,从而主动控制负债端的期限结构。同时,未来商业银行应加强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净利息收入管理与流动性管理应有机结合,当生息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程度较高时,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可对资产期限结构或负债端定价水平进行调整,并考虑两种策略下经利率风险调整后的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3)确定差异化发展路线,精准市场定位
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产品设计、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都越来越表现出趋同性。在利率市场化、存贷利差不断缩小的形势下,商业银行趋同性的特点容易演变成价格竞争。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各类银行应在准确把握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线。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历史沿革、资产规模的等优势可以发展全产品线业务,但由于内部严格的审批机制,其提供的产品一般都是标准化的,且由于风险容忍度较低,其业务的定价水平不会太高,薄利多销将成为未来息差收入的发展方向。而股份制银行则应坚持“特色”路线,明确市场定位,例如打造“零售银行”、“中小企业伙伴银行”等。
总结
综合以上,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商业银行获取稳定利差的年代已经过去,未来商业银行应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利率市场化下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需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在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可控的情况实现效益最大化。如此才能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长足健康发展,获取利益。虽然目前中国在名义上已经完成了利率市场化,但利率真正完全市场化可能仍需要一段时间,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陆铈凡
第3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进
长期以来,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我国实行的是以国家和政府信用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银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这种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为有效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金融防护网”,2015年5月1日起《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推出,标志着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如何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推进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体系亟待重视。
一、我国利率市場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就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资金配置的优化。利率市场化还能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机制。
这些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到了稳步推进和深入发展。1993年,我国首次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6年6月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拉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1998年,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1999年,尝试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2000年,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4年,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7年,Shibor正式运行;2012年,正式放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2013年7月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2014年,多次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随着2015年8月央行放开金融机构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意味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仅剩一年期存款利率放开这“最后一步”。种种迹象显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呈加速推进态势。
考虑到当前利率调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利率传导机制不够畅通,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仍不完善。一旦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少数银行将因此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将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促进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和金融业健康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1.利率市场化势必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吸收存款,竞相提高存款利率,促使银行融资成本提升。另外,银行为了留住优质客户又将降低贷款利率,这就导致了银行的存贷利差不断缩小。目前国内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0%以上,净息差缩小必然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所以就短期而言,利率市场化将缩小银行业的存贷利差,压缩银行盈利空间。
2.利率市场化可能引发银行业的价格大战。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同质化较为严重,在缺乏自身特色优势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必然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大做文章,导致银行之间激烈的价格竞争,类似的情况几年前在证券行业就发生过,当时各券商陷入了佣金战的混乱局面中。
3.利率市场化将加大中小银行业风险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受体制影响,传统利息收入过高,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90%左右。利率市场化一旦真正全面运行,短期内广大中小银行无法改变盈利模式,利率的大幅波动势必对这些银行造成严重的冲击。一些经营不善、创新能力有限的银行被淘汰的可能性较大。
4.利率市场化可能激增银行潜在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由于融资成本提升,银行为增加利润会提高风险相对较高客户或项目的贷款利率,企业的盈利空间变小,在高利率的刺激下,借款者有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行业的冲动,使银行的潜在信用风险增加,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经营效率低的金融机构会面临破产风险。
三、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
1.对影子银行爆发式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银行理财、银信合作等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被大量创设出来,由于存在着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隐性担保机制,大量的资金投向与政府相关的项目和资金回报率高的领域,但随着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风险的激增,这些业务将面临较大风险。
2.可能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年来,当银行或城市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发生兑付问题时,实际上是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居民存款全额刚性兑付,这种由政府提供隐性保险、纳税人买单的行为很容易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享受了存款保险带来的保障和收益,却无需承担缴纳保费的义务,就会丧失管控风险的意识,转而增加对高风险项目的放贷。
3.政府“全额买单”的模式将难以延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由各级政府或中央“买单”的缺陷和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速有所减缓,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将维持在7%~7.5%之间,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正式退出,资本流入的速度将逐渐减缓,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增加,随着金融资产的日益庞大,未来如果出现风险,国家将难以“兜底”。
4.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政府为银行提供隐性担保的做法虽然保证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但也破坏了银行之间的竞争,造成存款人不关心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银行不注意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使中央银行被动地扩大货币供应,到头来会使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
四、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点
1.实行强制保险。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覆盖境内依法设立的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
2.实现限额偿付。为充分保障存款人权益,并尽量防止银行产生道德风险和投机经营。最终确定偿付限额为50万元,约为2013年我国人均GDP的12倍(国际上一般是在2~5倍),能够为99.63%的存款人(包括各类企业)提供全额保护。
3.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实行单一费率容易导致金融机构为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而承担过高风险,引发道德风险。实行风险差别费率,对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适用较高费率,有利于提高风险成本,强化市场约束,促进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和健康发展。制度初期以基准费率起步,逐步过渡到差别费率,以促进公平竞争,促使银行稳健经营。
4.存款保险基金“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于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交纳的保费,存款人不需要交纳。初期基金存放于人民银行,用于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债券。
5.以基金方式起步。为减少行政成本,提高效率,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基金方式起步。
6.引入早期纠正与风险处置机制。为发挥存款保险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赋予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早期纠正与风险处置等必要职能,可以防止不健康存款机构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有利于风险的早发现、少发生。
五、对策建议
1.借鉴国外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是在充分立足于现实国情,并不断总结和吸取国际经验特别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制度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以应对投保机构风险的变化。
2.要加強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调合作。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要充分依托现有监管体制,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探索完善与监管部门在识别、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方面的协助机制,以提升金融安全网总体效率。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3.加快推进存款保险相关立法工作。存款保险制度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这样可以使存款保险管理机构在处理问题银行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处置时的随意性。制度初期,为确保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推进,规范存款人、银行以及存款保险管理机构的行为,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完善的存款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同时为改善制度环境,要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等。
4.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循序渐进。我国存款保险可以实行分步走,目前是以基金方式起步,由人民银行行使存保机构职责,待未来条件成熟时,可设立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考虑到机构监管协调的问题,可以逐步从“成本最小模式”过渡到“风险最小模式”;建立存款保险运作机制,随时监测各投保机构经营及风险状况,并针对监测结果进行风险提示及处置,有效防范和应对利率市场化后的银行风险。
5.银行应加快转型,扩大非信贷资产和非贷款利差收益。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将压缩银行存贷利差,提高经营成本。为对冲制度带来的影响,商业银行应从目前的同质化商业模式转向差异化定位,大型银行应发挥多种金融工具为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中小银行转向为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提供服务,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经营稳健性,促其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谢红苗
第4篇: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发展策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之前的国有大行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而新生了不少银行体系,主要是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这些银行的发展也同时为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同时也较好地满足了我国中小企业和居民对资金的需求,适应了当代金融体系的发展。但是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渐放开,我国的金融体制也越来越国际化,其中利率市场化便是在中国的一个体现。但是,这种利率市场化在给我国中小银行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我国中小银行无论是在企业的机制、企业的转型,还是在企业先天的硬实力方面,相对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处于弱势。
二、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本质上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由供需双方自主决定的资金定价机制。就当前金融的发展来说,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应主要应该由市场决定,这将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利率市场化受多种因素影响,这无疑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还将会渐进向前推进。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1996年,我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形成,这就带来了市场化的同业拆借利率。至此,我国的利率的市场化开始起步。
(2)2012年,我国央行下达文件,规定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利率的上限不能超过央行规定基准利率的1.1倍。同时,也对贷款利率下限的浮动区间进行了规定,为基准的0.8倍,但之后又改为0.7倍。这些行为不难看出,面对金融大形势,我国也正在向利率市场化逐步前进。
(3)2013年7月20日,我国全面放开了对贷款利率的管制,金融机构可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融资渠道。
(4)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5)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6)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三、中小银行(城商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机遇
(1)内部结构优。大银行机构设置相对复杂,决策层级较多,政策的实施时滞性较长。而中小银行决策层级相对较少,机构设立简单,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变化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从决策到执行速度快,效率高。因此,中小银行一般能够比大型商业银行更加快速地抓住商机。
(2)地缘优势。由于中小银行植根于地方,具有充分的信息优势,在对其融资条件进行审核时可将那些信誉较差的企业排除在外,降低了信用风险。此外,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融资金额低,资产负债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对与中小企业的管理难度并不算大。
(3)服务优势。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实力较弱,市场占有率不高,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能提高办事效率,以低廉的金融产品价格和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和稳定客户源,为客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这种长期发展中,中小银行逐渐在服务方面具备了比较优势。
2.挑战
(1)我国当前面临的利率市场化肯定会改变银行业的传统竞争格局,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银行业的传统盈利基础,这也将对我国的中小银行带来致命的冲击。
(2)金融“脱媒”也将不断挑战银行传统的中介融资地位,这将对中小银行的客户资源产生不小的冲击。
(3)日益强化的資本监管也将考验中小银行的持续发展能力。
(4)由于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带来我国的经济转型,而在经济转型期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也将增加中小银行发展的不确定性。
(5)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支付方式带来了一定挑战。
四、中小银行的应对举措
(1)走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我国的中小银行应学习西方成功模式,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准确地对自己的业务模式进行定位,理清发展的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利用好自身特色和优势,突出发展的重点与特点,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打造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争取早日走出当前严重的同质化银行业格局。
(2)对定位市场的灵活性把握。市场定位的准确性是银行业能够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进而实现效益的关键一步。我国的中小银行一定要能够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准确对市场、金融不确定的环境等一些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定位,走好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实现合理的转型。同时,在业务选择方面,中小银行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辩证地对待综合化和专业化问题。
(3)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当前金融的大形势是日益的国际化、一体化,因此,作为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求得一线生存的中国中小银行,必须要不断适应国际化环境,提高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个人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具有积极地融入国际竞争的意识,要能够不断地变革以应对日益变化的国际金融环境,用产品的更新换代来应对市场变化。第二,加强与外部银行的合作和学习借鉴,同时学习吸收国际化的战略思路,学习西方的国际管理经验。第三,补充资本机制,争取上市。
(4)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中小银行也是遍布各地,数目众多,但是每一个银行的自身情况各不相同,自身的特点也各异,因此,这就要求其发展路径的多样化。其一,对于相对较大规模的银行,一定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其综合化经营的策略,通过对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占据市场,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其二,对于一些较小规模的银行,因地制宜,就应该朝着社区化发展的路子前进。抓住机遇,从社区银行等小微银行做起,整合客户资源,找准市场定位,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当前中小银行改革的可行之道。
作者:鲁雪蕊
第5篇: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业务转型探讨
前言
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使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大型银行相比具有规模小、银行覆盖率低、服务人群低端等多方面的劣势,所以农村信用社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才能使自身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风险分析
1.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的利率风险
国家利率调整会对银行自身利润造成巨大影响,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利率风险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指的是银行内部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数量不相匹配的情况,在市场利率发生改变前提下,银行会承担不确定的资金损失。若利率敏感性资产远远高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会产生正缺口;反之产生负缺口,有时也会出现零缺口现象。正缺口情况的发生,会使银行获得巨大的利率上升收益;负缺口情况的发生,会使银行自身收益减少;其次是利率结构风险。利率结构风险是由客户存贷款波动产生的,短期存贷款利率与长期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具有较大差别,从而造成利率结构风险;最后是内含选择风险。内含选择风险指的是客户能够在活期存款过程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取款,这造成银行资金流动性、收益性风险。
2.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业务风险
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大多为农村人,由于农村商户贷款的额度小、贷款人数多等情况,会导致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资金的管理、交易成本等环节所耗人力物力的增加;除此之外农户经营项目大多为农业,所以贷款的回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应适当增加贷款利率以保持信用社自身利润的平稳增长。但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提升过程中,大多数农村农户会舍弃掉农村信用社贷款,转而投向其他途径的贷款,比如:民间信贷。所以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仍旧保持现状,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增长:首先就是信用社贷款利率会导致农户贷款民间信贷;其次是民间借贷贷款手续更加方便,交易时间地点更加灵活,还款期限也更加灵活;最后是农村信用社若完全舍弃农村农户等农村贷款客户,则不得不从其他地方寻找新的客户群体。这样既会在短期时间内产生极低的效果、消耗大量资源,也会对农村信用社当前业务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能力风险
而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客户,也会随着自身经营实力的增长发生巨大变化。银行贷款客户在获得低成本融资的基础上,还对贷款产品附加值(安全防护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都会找本地农村信用社来获得相应发展资金,但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在企业做大做强后会转向其他商业银行来完成资金的交易流转。若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客户关于贷款还款便利、结算灵活、资金安全度高等多方面的要求,客户就会转向其他商业银行进行资金交易活动。同时利率市场化下存贷款利率间的差距将会缩小,银行若想获得存贷款利率差中的利润会变得非常困难,这对银行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银行必须在满足客户需求同时积极开发其他产品,运用快捷新颖的融资方式,才能保证自身效益的长久增长。
二、农村信用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业务转型
1.以效益为核心集约化经营
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以效益为核心集约化经营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要以银行经济效益为发展核心,从扩大自身规模水平、覆盖更多城镇网络、加大产品研发以增加自身产品种类、科学评估客户需求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其次是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将主要资金、人力分配到具有高利润高效益的地区,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在具体行业、产品种类、客户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最终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最后进行扁平化、矩阵式经营管理,削减管理层级与冗官冗员,使银行整个服务体系更加高效合理。同时在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上,也要统一物力资源管理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从而达到降低经营成本的效果。
2.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管理要从国家
利率制定措施、利率在一定时期的变动水平、各种贷款利率存在的风险等级等多方面进行利率风险分析工作。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贷款审核评估体系,比如:按照客户企业的经营成本、利润收益、自身信用等级、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等多方面信息,综合评定企业还款能力,最终给予相应的贷款数额发放。同时要将农村信用社在贷款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资源,计算在信用社贷款利率中;通过适当的提高不同贷款形式与贷款数额的利率水平,保持自身经济效益的平稳快速增長。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的农村信用社风险预估,能够使银行规避众多不可预知的风险,从而实现自身经营目的。
3.推进经营与收益多元化
随着利率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银行若想获得更多的利润收益,必须在改革原有业务经营的同时,探寻新的业务增长点。农村信用社需要对存款、贷款、其他业务等进行业务结构与经营方式的改革,同时开发其他业务产品以实现自身利润的多元化增长。经营与收益多元化需要做好以下方面:首先要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有效开展能使银行自身产品更加多元化;其次是专注发展小额农业贷款业务,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优势业务。所以农村信用社在小额贷款中要不断提高贷款数额、降低贷款风险、吸收多方资金;同时要简化贷款流程、提高贷款办事效率、开拓多方面的贷款业务。
三、结语
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与挑战,这些风险不仅来自于其他银行的竞争加剧,也来自市场规则的转变。所以当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深化传统贷款、存款、其他业务的改革,开发更有利润空间的中间业务,才能保证自身经济效益的长久增长。
作者:文海燕
第5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
随着化社会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国利率市场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利率市场也已成为金融部分改革的重点。因此深入分析利率市场对商业银行的挑战,进而针对性的给出解决措施,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是目前研究的主要任务。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1.1扩大了竞争领域,对商业银行开发新型业务的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90%以上的业务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领域,过于依赖存贷款利差,经营风险过于集中。利率市场化之前,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商业银行竞争主要是成本投入、服务网络、营销手段方面的竞争;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有了一定程度的定价自主权,势必会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引入到中间业务领域,这对商业银行新型业务的开发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1.2迫使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对传统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降低经营成本,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发比较倾向于大公司和大客户,导致商业银行“同质化”非常严重,特色不明显、竞争过度。利率市场化后,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够及时地开发新产品、新业务,必然在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1.3风险偏好上升,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有了定价自主权,风险偏好会上升,高额的利润可能会诱导商业银行选择高收益和高风险的项目,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会随之扩大。由于信息是不对称的,商业银行看不到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只能提高利率补偿承担的风险,其结果是低风险的贷款人被排斥出去,即所谓的逆向选择,从而使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越来越高。
1.4新型金融产品涌现,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受到考验
目前,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定价机制,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时候,一般是根据客户的群体特征,再结合贷款期限、抵押品、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等,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或者下浮一定的比例,作为实际利率,尚做不到逐笔、个性化的定价,无法适应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需要。
2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策略
2.1加大针对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信贷投放,通过业务转型提升净息差水平
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金融机构,都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银行对中小型企业更有议价能力,这样可以降低利率全面开放后利息差缩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高回报行业,商业银行也应增加放贷倾向,这样也有助银行提高风险管理和产品定价能力。此外银行还要提高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满足不同市场的客户需要,提升自身在行业市场的价格影响力。
2.2加快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降低对利息收入的依赖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发展,非息收入占得比重也应逐渐加大,而这主要依靠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所以银行应提高传统中间业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发挥银行硬实力和软实力,开发具有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现金和投资等中间业务,增大非息业务的利润来源。此外,银行还可以与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机构开展合作,开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客户的金融产品,为向综合化经营转型积累经验。
2.3找准市场定位,确定差异化发展路线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多方面趋同性明显。商业银行应各自找准自己的优势,认清自身的不足,确定差异化发展路线,才有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大型银行应深化传统业务结构改革,放弃一些产能过剩的大型制造企业,将重心转移到高新技术行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业务和中间业务,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符合客户需求的综合产品,进而提高非息业务的利润比例。此外,大型银行还应发挥其资金优势,维护市场稳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净息差水平。而一些中小型银行,与大银行在资产规模、渠道建设等方面差距明显,但也有自身优势。中小型银行经营机制灵活,在各自区域有主场优势,也更了解当地特点,在当地也有良好的客户基础,所以中小型银行应拓展具有更高议价能力的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增强核心负债的稳定性,提升传统存贷利差盈利能力。以良好的传统信贷业务为基础,提高自身为客户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此外,中小型银行负债规模相对小,作为资金的主要需求方,应做好资金缺口的预测和管理,提高流动性管理并能力,减少自身综合负债成本。
2.4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综合经营和利率定价能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转变观念,不再推行传统的规模扩张,以利润为中心,逐渐从传统贷款业务转向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并重、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并重模式。在资产业务方而,进一步拓展零售贷款业务,对不同客户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提高零售贷款业务经营能力,降低批发信贷的比例。在收入结构方面,进一步完善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和经营机制,降低信贷资产在生息资产中占比。開展部门合作,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在负债业务方而,银行要尽量控制高成本负债增长速度,加强主动负债经营,提高低成本负债所占的比例。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一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利率市场化也已成为当下之势。由上分析可知这一过程的推进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与挑战,也带来了的机遇和激励。因此各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认识,关注市场,强化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将压力变为动力,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深化改革的进程。
作者:窦艳
第6篇:金融约束理论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金融约束理论与利率市场化的概述
(一)金融约束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政策主张
1.金融约束理论的基本思想
金融约束论的理论基础是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约束理论是由Hellman和Stieglitz最先提出的,总的来说,金融约束理论就是在私人部门中创造了有利于租金产生的条件,通过采取经济自由化的措施来实现经济信息学是这个理论主要的研究方法
2.金融约束理论的政策主张
金融约束理论的政策主张:一是对于存贷款利率的控制是其首要的主张。二是限制竞争。三是限制资产替代。
金融约束理论的作用机制描述
(二)利率市场化的内容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包括利率的传导、管理、结构、决定四个方面的,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利率市场化的主导因素。
2.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利率市场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引导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以达到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对于金融体制的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关注的风险因素
(一)主要的几种风险
1、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影子银行业迅速膨胀
3、资产泡沫扩大,对实体经形成抽血效应
4、收入分配不公加剧
5、价格定价带来金融腐败风险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路径存在风险的原因
1、政府主导的利率市场化存在路径依赖
2、中国金融市场高度垄断
3、金融管理部门对风险问题的担忧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对策
(一)将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分开
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中国一直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所采用的。所以说政府一直是改革的主力军,因此改革还是面临的问题是效率低、阻力大。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就是转变政府的职能。首先,做到政企分离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调整政府在市场中的地位,仅仅靠从形式上放开利率管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的任务应该是为市场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可以利于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而不是对市场进行行政干预,因此应该将其力量从市场中撤离。对于非国有金融部门,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这样可以有效的进行资金的配置,使资金流入到那些效益好、具有增长潜力的部门,尤其是非国有企业。第二,政府的又一个任务是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治理,大型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是在行政体制上采用行政层次而非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很难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政府有必要对大型商业银行进行产权上的改革,建立起内部激励机制,并使其有较强的竞争盈利能力和风险防御能力,这样才能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想达到以市场力量代替行政力量推动改革,减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阻力,就应该做到政企分开。
(二)消除垄断
竞争机制包含增加金融市场上市场主体的数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两个方面,而消除在金融市场上垄断力量的主要方法就是引进競争机制。第一,降低金融市场准入的门槛是政府或者监管当局的首要任务,此外,还要鼓励民间的资本涌入资金市场,这样可以有更多的金融机构为金融市场提供服务,参与竞争。第二,政府监管机构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消除不公,减少干预。消除不公主要指消除对民间的金融机构的不公和歧视,减少干预指的是减少行政干预,去除对国有银行的支持,可以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来建立对国有银行的隐性担保。第三,建立反垄断法律法规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有效地保护金融市场的新生力量,禁止大的金融机构对其不正当的排挤。第四,防止垄断和寻租行为的发生也是很有必要的。综上所述,只有保证以上政策的有效实施,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以竞争机制代替垄断。
(三)强化金融市场抗风险的能力
强化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有效监管
要想做到有效地监管,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审慎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的监管主要是对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健性的监管,在分业监管的背景下,要提高监管的协调效率,这样可以在体制方面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在进行微观审慎的时候需注意:第一,加强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监督和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及时对所要发生的风险进行提示和制止。第二,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下,商业银行更加对估值模型依赖,因此对于模型的监管也是很重要的。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纵观全球,国际上的许多国家都先与我国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我们要汲取经验,其中一个主要的经验就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基层金融体系的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丰富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微企业以及农户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中小金融机构太少,以至于基层的产品和服务不足。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降低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为私人资本设立金融机构创造了条件。货币当局也降低了对于风险的担忧,原因是其可以提供有效地市场退出机制,从而可以实现对风险的及时有效地处置。由私人资金创建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增多不仅能够丰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微观主体,还可以改善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
3.充分发展债券市场
对于健全利率调控框架和理顺利率传导渠道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发展债券市场来实现。以目前的情况来看,Shibor的报价已经具备一年期以内市场基准利率的条件,基准利率收益曲线在中长端的的构建需要有成熟、发达的债券市场才能实现。因此丰富债券市场的产品期限结构,扩大流通规模,达到使其提供经济行为主题需要的定价信息。其次,要想使传导机制更加完善需要债券市场的发展。只有一个流动性强的、价格信息反馈有效地债券市场是顺畅的传导机制必备的一个条件。建立一个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核心的统一的债券市场需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丰富债券品种,其中包括企业、地方和金融债等,以及进一步扩展市场广度;第二,逐步推进债券的期限结构,使交易的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债券深度的扩大。
作者:牛百惠
热门论文
- 利率市场化发展创新应对策略影响论文(共6篇)
-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论
- 利率市场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网络营销问题对策影响策略论文(共6篇)
- 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影响及作用论文(共6篇)
- 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企业影响分析
- 农业经济管理发展创新应对策略论文(共3篇)
- 房地产金融创新影响对策分析硕士论文(共6篇)
- 理财产品发展对中国利率市场化影响的实证探讨
- 酒店业发展策略应用影响分析论文(共5篇)
- 农村物流构建发展策略因素影响研究论文(共6篇)
-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浅析
- 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分析
- 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问题策略研究论文(共6篇)
- 网络对文化市场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