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输入理论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微任务设计研究
【摘要】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InputHypothesis)是基于语言教学的一种理论,它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它认为真正有效的输入任务一定是基于受教者本身的能力,在他自身的基础(i)上略有提升(+1)的任务。把此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的课程设计上,以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识别和企业对学生核心能力要求为标准对市场营销课程进行了“i+1”微任务设计,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教学进行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输入理论信息化教学微任务
市场营销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群学生的核心课,该课程涵盖知识面广,有较深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以项目为依据,通过合理市场环境分析,做出简单营销方案并对项目进行营销推广的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计上,传统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表现出对“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上的缺失,虽然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也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对课程设计提出了以“任务为导向”,以“情境设计”为流程的各种教学改革,但是脱离了学情的研究和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教学改革收效甚微,对市场营销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对任务进行彻底重构非常必要。
1.有效输入理论阐述
Krashen有效输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习得途径获得的,习得过程就是一个内化的认知过程,语言的习得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者通过大量地接触略高于(i+1)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在这一理论中提到的“i+1”概念,“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从知识的习得过程来看,知识的掌握同样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有效输入理论对于课堂的知识教学也有极大的启发。有效的任务输入既不能太简单,毫无挑战;也不能太难,超过学习者的实际水平,难以理解。
Krashen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具备下面几个特点:第一,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第二,既有趣又相关(interestingandrelevant);第三,足够的输入量(enoughinput);第四,非语法程序安排(notgrammaticallysequenced)。由此,從这几个特点我们可以认为有效的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是有效的可理解性的任务的输入,如果学习者对于任务无法理解,知识习得就无法发生;既有趣又相关,需要任务的制定要有趣,有足够吸引力持续对学习者形成自然习得的环境,同时还需要与学习者的能力相关;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知识,光靠有限的单一类型的任务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各种形式任务结合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手段才能使有效教学得以贯彻;在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的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按照语法程序安排是没有必要的,引申到知识教学中,任务地设计也可以考虑打破传统的逻辑体系,不以理论而以任务执行的内在逻辑为顺序。
有效输入理论目前还只是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中,虽然这一理论是基于语言教学的一种理论,但是其他知识的习得和语言的习得具有非常类似的内化过程,那么把有效输入理论和我们的知识教学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究
2.1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结合相关的市场调查资料,我们发现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多采用"理论+案例"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授课的主线是市场营销的传统知识点串联.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结合知识点再让学生学习一些不切实际的案例,课堂教学趣味性不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不牢实,对于学生真正需要培养的核心技能和创新思维,营销思维缺乏培养和评价。
从学情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底子薄弱,理论学习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文案写作水平不高,但是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新鲜事物,对于手机的运用,各种app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很感兴趣,并且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比较强。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教学主线是营销理论,脱离了对于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识别和企业对学生核心能力要求这两个环节,因此即便是营销课程设计出来的任务化项目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反馈,也表现出大量任务的堆砌,学生敷衍了事,教师教学效果欠佳。
2.2“i+1”微任务设计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意义
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任务设计对于课堂教学来讲极为有效。它以“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为原则,遵循可理解,能操作,有趣且相关的特点,用大量的微任务形成主题任务背景在学生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重大的意义。首先,任务体系更加科学合理。“i+1”微任务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同时还注重素质目标(双创思维,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教师在教学中会大量运用到信息化技术,结合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的整体参与度大幅度提升。第三,在微任务的整体贯穿下,多学科的融合得到加强,学生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也为后面学生的就业储备了大量的材料类素材。
3.基于有效输入理论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i+1”微任务构建
3.1“i+1”微任务设计原则
在市场营销课程中,“i+1”微任务的整体设计原则为“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具体表现为任务轻(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情),数量多(形成任务链条);有趣味(结合app等信息化手段),重能力(动手操作);开发思维(双创思维、营销思维),整体贯穿(任务的闭环)并最终形成学生能计划、会执行、能验证、可汇报、巧分享的能力进阶。在这样的设计原则的指引下,课程改革得以有效开展。
3.2“i+1”微任务设计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归纳为“以学生为本位,以混合媒体为平台,以多元教学环境为支撑,以信息化教学为手段,以“i+1”微任务设计为导向”,依次进行课程分析,单元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模块任务分析,微任务分解,“i+1”任务升级以及任务评价闭环形成。
3.3“i+1”微任务设计方式
依據“i+1”微任务设计原则,微任务的设计应该强调信息化和有效性。经过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反复研究,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课前导入,课中执行,课后评价为基础环节,充分运用各种手机app,联系思维导图的绘制与讲解,制作出项目微任务的微方案,并利用自媒体发布,微信连线等手段完成从导入到拓展的进阶。在此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微任务的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反应”“行为”“效果”等方面展开,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引进企业和学校的多元评价,同时对“i+1”微任务的任务成果进行展示,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空间。
4.小结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改善,不能只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而应该全面构建一个充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InputHypothesis)为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建立在学生本位,素质贯穿的前提下,市场营销课程从任务重构入手,从单元任务到模块任务,再到微任务“i+1”升级,整个流程既不脱离学情,也不毫无导向地重复机械。一系列的“i+1”微任务链条,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立足课程,面向市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是建立了学生的思维,打造了学生名片,加强了学生信心,拓展了学生的就业之路。
有效输入理论目前还只是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中,而运用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还只是笔者做的一次提高教学效率的尝试。如何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多媒体教育环境,加快学生学习进程,探索更佳的任务制订、执行和评价方式,使得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教学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仍然是任重道远的课题。
上一篇:南充市农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