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功利到人本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教师管理
发布时间:2015-07-13 09:56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教师 功利主义 人本管理
论文摘要:功利主义导向的教师管理只强调管理的结果,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要实现从功利导向到人本导向的转变,把人看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增加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发展自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的管理,广泛受到社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地位得到提高,然而,教师管理基本上引用美国的目标管理理论,注重目标而忽略过程,注重效果效率而忽略教师的身心健康,这与建立和谐社会不相容,因此,要实现从功利主义导向的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
一、功利主义导向的教师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gdp的提高,在管理上表现为强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而对管理过程和对人性的关怀上重视不足,这是功利主义导向的管理,是物本管理的体现。在教育管理上,这种管理思想过分追求教育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中小学的分数挂帅,大学科研中的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等都是功利主义的典型表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与和谐社会不一致。
(一) 校长地位提高与普通教师地位下降
在功利主义取向的指导下,把学校看成工厂,把教师看成工人,把学生看成产品,重视目标是否达到,看重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忽略了学校管理的教育性和教育目的。在管理体制上引用“校长负责制”,“校长有教职工的人事管理权,有权聘任、辞退、配备、使用教职员工,有权允许教职员工的流动,这就对教职工队伍的合理调整、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推动作用。WWW.133229 .cOm”[1] 但是它的代价是教师队伍整体地位的相对下降,教师是否保住工作和校长有直接的关系,校长聘任就是教师,就有工作,反之,就下岗分流,造成了教师对校长的依附关系,教师的命运掌握在校长的手中,普通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大大下降。
(二)物价增长快与工资待遇增长慢
功利主义强调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尽量以较少的成本来换取较大的产出,尽量压缩教育投入。虽然教师工资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增速低于gdp增速,而且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2—2005年呈下降趋势:分别为3.32%、3.28%、2.79%、2.82%。” [2] 教师工资跟不上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从横向来看,虽然在工资册上,教师的工资虽然比其他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高10%,实际上公务员及其他行业的非工资待遇不断的增长,而普通教师的非工资待遇几乎等于零,这样教师的实际工资待遇就比其他行业要低。部分贫困地区出现拖欠教师工资和不足额发放的现象,有的地区虽然可以足额发放教师的工资,但是学校为了管理的需要,利用奖惩来激励教师工作,而学校本身经费不足,所以动用老师的工资,导致教师工资大打折扣。
(三)社会进步与教师身心健康的退步
教师用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参与社会劳动,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老师的繁重劳动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而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3] 根据笔者2006年调查,贵州铜仁市某些初级中学,一个班的学生多达80多个,有的班超过90人,主课老师一般要教2个以上的班级,副课老师教的班更多,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的任务相当繁重。大学也不另外,特别是大学扩招以后,教师的任务越加繁重,长期的劳累过早地透支了健康,让教师生命质量打折,中央财经大学的39岁的肖梅花老师在上完当天的六节课后,也倒在了教学楼旁,死于心力交瘁、透支过度。
二、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把人看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人本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研究中心,以人为中心。科学管理以物为中心,以技术、生产、财务为中心进行管理,而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在人本管理下,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在组织内,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用人,更注重培养人;组织外,以顾客为中心。
第二,研究对象,整体人。科学管理主要研究生产效率,生产方法、组织结构等,而涉及到人,也是研究人如何去适应工作,忽视人的存在,“人只不过是工业机器上的恒温零件”。行为科学对人的研究,也主要研究人的个体,从人的心理入手,研究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揭示需要、行为产生的规律性,从而去激励并引导其行为,使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人本管理是研究人的整体,将组织看成由人组成的系统,研究组织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积极努力工作,积极进取。
第三,研究目的,为了人。科学管理是研究用简单的粗暴的手段去命令人们工作;行为科学是用温和的、科学的利益驱动和提升晋级来使唤人们工作。都是把人看作一种工具,去达到组织经营的目的,人本的管理的研究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是“利用人”,而是“为了人”,尽量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特别是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 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我们把老师比喻为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别人,形象地比喻老师无私奉献精神。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艰巨而繁杂,需要付出超人的脑力、体力和心血,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担当科研项目和教改实践。再加上过分的强调竞争,带来人际关系紧张;量化考核过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超长的工作时间,导致身心疲惫;身体的过分透支,让教师生命质量打折。这种不讲健康的管理理念不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不道德的管理理念,是“物本”管理的典型体现,其实质是把教师看成“工具人”而不是“目的人”。人本管理则不然,要把老师看成“目的人”,要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所以,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师队伍,让师生比例合适。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来看,在任课上要有稳定性,以便备课;在排课上要适当集中,以便上课,让教师享受更多的休息时间;在考核上,不能一味只看结果,忽略人文关怀。
(二)关心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充分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一方面,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完成自我实现,具有高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以微薄的工资来养家糊口,过着平淡艰苦的生活,他们渴望改善生活条件,具有低层次的需要。我国教师的工资与待遇有所提高,但还远远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在农村,教师微薄的工资都不能及时的发放,生活及其平淡与艰苦。由于我国的财力有限,大幅度提高工资还不够实际,但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如火车票、飞机票、旅游景点门票对老师打折,实施教师住房补贴,教师子女教育成本优惠等,从而提高老师的待遇。
关注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发展问题。由于教师工资低,不少农村教师还要用课外时间参加农活来养家糊口,没有资金与时间去进修学习,所以长期以来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进修与培训,没有机会出去交流与学习,不少农村教师几十年岗位不动、职称上不晋,这是一种不对教师不关心的一种体现,是一种违背人本管理的做法。人本管理就是要关心老师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教师职位的晋升与工资待遇的提高,关心教师生活环境的改善,鼓励教师带薪培训与进修,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
(三) 解决教师的各种关系矛盾,让教师享受和谐生活
虽然教师头上戴着美丽的光环,但是,教师也是社会上的普通人,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要社会交往。国家要解决教师的各种矛盾,让教师享受和谐生活。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与校长的关系。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上文已经分析它的优点和缺点,其最大的缺点是造成了老师对校长的依附关系,教师的命运掌握在校长手里,造成教师极大的心理压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管理的法制化,国家立法规定教师解聘的法定条件,或者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解聘条件,条件成熟后再由国家立法,让每个教师知道保住自己的工作底线,而不是取决于校长的情绪。
其次,要处理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教师教书育人,应该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尊敬,优秀教师还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与荣誉,可以说老师的价值主要在于他的社会价值。但是,教师一样有经济上的需要,他们靠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国家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经济上的提高和生活上的改善,让教师安心工作。
最后,要处理好劳动与休闲的关系。教师的工作没有严格的8小时工作限制,在学校要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回家还带作业或试卷,往往批改作业到深更半夜。放假虽然可以让教师休息,由于教师工资低,养家糊口还可以,根本没有资金出去交流、学习、旅游。我国可以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给予教师更多的休闲度假机会,并在资金上给予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萱,现行校长负责制利与弊的文献综述. 中国科教创新2008(25),11.
[2] 唐幸福.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广场,2009(2),164-165.
[3] 陈新城.推进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改革—— 由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引发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9.
论文摘要:功利主义导向的教师管理只强调管理的结果,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要实现从功利导向到人本导向的转变,把人看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增加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发展自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的管理,广泛受到社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地位得到提高,然而,教师管理基本上引用美国的目标管理理论,注重目标而忽略过程,注重效果效率而忽略教师的身心健康,这与建立和谐社会不相容,因此,要实现从功利主义导向的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
一、功利主义导向的教师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gdp的提高,在管理上表现为强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而对管理过程和对人性的关怀上重视不足,这是功利主义导向的管理,是物本管理的体现。在教育管理上,这种管理思想过分追求教育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以追求名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中小学的分数挂帅,大学科研中的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等都是功利主义的典型表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与和谐社会不一致。
(一) 校长地位提高与普通教师地位下降
在功利主义取向的指导下,把学校看成工厂,把教师看成工人,把学生看成产品,重视目标是否达到,看重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忽略了学校管理的教育性和教育目的。在管理体制上引用“校长负责制”,“校长有教职工的人事管理权,有权聘任、辞退、配备、使用教职员工,有权允许教职员工的流动,这就对教职工队伍的合理调整、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推动作用。WWW.133229 .cOm”[1] 但是它的代价是教师队伍整体地位的相对下降,教师是否保住工作和校长有直接的关系,校长聘任就是教师,就有工作,反之,就下岗分流,造成了教师对校长的依附关系,教师的命运掌握在校长的手中,普通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大大下降。
(二)物价增长快与工资待遇增长慢
功利主义强调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尽量以较少的成本来换取较大的产出,尽量压缩教育投入。虽然教师工资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增速低于gdp增速,而且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2—2005年呈下降趋势:分别为3.32%、3.28%、2.79%、2.82%。” [2] 教师工资跟不上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从横向来看,虽然在工资册上,教师的工资虽然比其他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高10%,实际上公务员及其他行业的非工资待遇不断的增长,而普通教师的非工资待遇几乎等于零,这样教师的实际工资待遇就比其他行业要低。部分贫困地区出现拖欠教师工资和不足额发放的现象,有的地区虽然可以足额发放教师的工资,但是学校为了管理的需要,利用奖惩来激励教师工作,而学校本身经费不足,所以动用老师的工资,导致教师工资大打折扣。
(三)社会进步与教师身心健康的退步
教师用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参与社会劳动,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老师的繁重劳动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我国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1.8岁。而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3] 根据笔者2006年调查,贵州铜仁市某些初级中学,一个班的学生多达80多个,有的班超过90人,主课老师一般要教2个以上的班级,副课老师教的班更多,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的任务相当繁重。大学也不另外,特别是大学扩招以后,教师的任务越加繁重,长期的劳累过早地透支了健康,让教师生命质量打折,中央财经大学的39岁的肖梅花老师在上完当天的六节课后,也倒在了教学楼旁,死于心力交瘁、透支过度。
二、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把人看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人本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研究中心,以人为中心。科学管理以物为中心,以技术、生产、财务为中心进行管理,而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在人本管理下,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在组织内,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用人,更注重培养人;组织外,以顾客为中心。
第二,研究对象,整体人。科学管理主要研究生产效率,生产方法、组织结构等,而涉及到人,也是研究人如何去适应工作,忽视人的存在,“人只不过是工业机器上的恒温零件”。行为科学对人的研究,也主要研究人的个体,从人的心理入手,研究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及其之间的关系,揭示需要、行为产生的规律性,从而去激励并引导其行为,使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人本管理是研究人的整体,将组织看成由人组成的系统,研究组织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积极努力工作,积极进取。
第三,研究目的,为了人。科学管理是研究用简单的粗暴的手段去命令人们工作;行为科学是用温和的、科学的利益驱动和提升晋级来使唤人们工作。都是把人看作一种工具,去达到组织经营的目的,人本的管理的研究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是“利用人”,而是“为了人”,尽量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特别是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对教师队伍的人本管理
(一) 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我们把老师比喻为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别人,形象地比喻老师无私奉献精神。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艰巨而繁杂,需要付出超人的脑力、体力和心血,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担当科研项目和教改实践。再加上过分的强调竞争,带来人际关系紧张;量化考核过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超长的工作时间,导致身心疲惫;身体的过分透支,让教师生命质量打折。这种不讲健康的管理理念不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不道德的管理理念,是“物本”管理的典型体现,其实质是把教师看成“工具人”而不是“目的人”。人本管理则不然,要把老师看成“目的人”,要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所以,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扩大教师队伍,让师生比例合适。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来看,在任课上要有稳定性,以便备课;在排课上要适当集中,以便上课,让教师享受更多的休息时间;在考核上,不能一味只看结果,忽略人文关怀。
(二)关心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充分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一方面,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完成自我实现,具有高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以微薄的工资来养家糊口,过着平淡艰苦的生活,他们渴望改善生活条件,具有低层次的需要。我国教师的工资与待遇有所提高,但还远远不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在农村,教师微薄的工资都不能及时的发放,生活及其平淡与艰苦。由于我国的财力有限,大幅度提高工资还不够实际,但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比如火车票、飞机票、旅游景点门票对老师打折,实施教师住房补贴,教师子女教育成本优惠等,从而提高老师的待遇。
关注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发展问题。由于教师工资低,不少农村教师还要用课外时间参加农活来养家糊口,没有资金与时间去进修学习,所以长期以来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进修与培训,没有机会出去交流与学习,不少农村教师几十年岗位不动、职称上不晋,这是一种不对教师不关心的一种体现,是一种违背人本管理的做法。人本管理就是要关心老师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关心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鼓励教师职位的晋升与工资待遇的提高,关心教师生活环境的改善,鼓励教师带薪培训与进修,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
(三) 解决教师的各种关系矛盾,让教师享受和谐生活
虽然教师头上戴着美丽的光环,但是,教师也是社会上的普通人,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要社会交往。国家要解决教师的各种矛盾,让教师享受和谐生活。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与校长的关系。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上文已经分析它的优点和缺点,其最大的缺点是造成了老师对校长的依附关系,教师的命运掌握在校长手里,造成教师极大的心理压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管理的法制化,国家立法规定教师解聘的法定条件,或者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解聘条件,条件成熟后再由国家立法,让每个教师知道保住自己的工作底线,而不是取决于校长的情绪。
其次,要处理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教师教书育人,应该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尊敬,优秀教师还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与荣誉,可以说老师的价值主要在于他的社会价值。但是,教师一样有经济上的需要,他们靠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国家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经济上的提高和生活上的改善,让教师安心工作。
最后,要处理好劳动与休闲的关系。教师的工作没有严格的8小时工作限制,在学校要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回家还带作业或试卷,往往批改作业到深更半夜。放假虽然可以让教师休息,由于教师工资低,养家糊口还可以,根本没有资金出去交流、学习、旅游。我国可以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给予教师更多的休闲度假机会,并在资金上给予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萱,现行校长负责制利与弊的文献综述. 中国科教创新2008(25),11.
[2] 唐幸福.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技广场,2009(2),164-165.
[3] 陈新城.推进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改革—— 由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引发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