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物流专业群的打造
论文摘要:国外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国内高职教育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如何面对我国蓬勃发展的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笔者将在文章中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工读交替,教学工厂,物流专业群
一、高职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实践
(一)国外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应用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继德国后,其他一些国家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出一些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企业为主和以学校主为两大类: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培训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培训制下,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培训中,将中学毕业生招进企业,采取企业实际技能训练与职业学院的职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日本的产学合作在企业技能培训与学校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明显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而且学校的教学多半是利用工余时间。以上模式的共同特征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对象是企业或生产部门的学徒。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下,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大致可以分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和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立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将学校和工厂合二为一,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并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运作。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下,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中学毕业生,学校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开设各类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关系均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定并认可,基地企业往往就是毕业生的一个就业单位。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已实现了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的突破,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他们只能“在黑板上开机器”,“在书本上学职业”,这样,就出现了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强烈反差现象;这需要我们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这方面日益增长的的人才需求。
社会的需求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我国的工业化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我国教育界也逐渐认识到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体制是极其可怕的,脱离了企业,职业教育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业教育存在的根本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企业是服务的主体对象。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泰斗,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姜大源提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这种教学理念目前已经被教育部和全国各大中职和高职类职业院校所接受。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物流专业群实践教学的举措探索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带动下,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国内经济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都深刻的认识到:物流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把物流发展摆在战略高度;而在各种生产要素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物流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的建设刻不容缓。建设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目的在主要为我国外贸发展服务,兼顾国内物流,紧紧联系我国国内外物流发展,培养我国物流相关行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具体包括物流管理(侧重仓储配送管理方向)、快递、外贸会计、国际金融、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船舶代理、港口业务管理,航运业务管理等。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都已经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是一种以技能为本质,以动手为形式,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其教育与职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是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实施的教育。在高职教育物流专业群的打造过程中,如果企业主体不到位,将导致高职院校孤军奋战,无法实现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根本转变,从而导致高职教育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的断裂,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
高职教育为了体现技能、动手、就业的特性,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而校企合作是当前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企业企业主体的作用,这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没有企业参与的高职教育是不成功的高职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路,构建广泛的校企合作平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主体,高职院校首先要在物流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大功夫。
首先,以院校专任教师为主导,邀请有该领域丰富操作和管理经验的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政府相关领域领导,紧贴企业和社会需求,深入挖掘物流专业群各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共同研究物流专业群各专业的的课程设置。其次,以实践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建设不能流于形式,各项工作要落到实处,要在教材选择和教学过程组织中真正体现教育部“实践学时不少于总课时一半”的目标,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才能体现高职教育技能、动手、就业的特点。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所以建设物流专业群必须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首先,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必须是熟悉理论和企业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院校可以通过从企业直接引进或者安排教师下企业等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教师是“工学结合”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是“工学结合”的。另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工程,教师必须经常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有可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掉队。其次,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还必须有一批熟悉企业一线操作和管理的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和政府相关领域领导作为专职教师,专职教师能带来更直接的社会信息,充实到物流专业群的打造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物流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侧重操作能力,发展速度快的特点,为了跟上物流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技能、动手、就业的特点,彻底改变“在黑板上开机器”,“在书本上学职业”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必须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可结合本院校和本地区的特点,根据“功能互补、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方针,建设涵盖物流专业群相关专业职业能力训练的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训基地,能够满足认知性实践、校内课程模块实训、校内生产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应用与创新等教学环节。
(四)主动服务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联系起来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要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承担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咨询与委托课题、企业内训、技能考证培训、境外联合培养管理人才等活动;此外,校企合作是一个需求互动的过程,将进一步探讨与实践订单式、捆绑式、企业命名班等人才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所以,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物流发展的实际需求,力争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物流人才
(五)紧密联系社会,深化产学合作,提升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群的打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始终紧密联系社会,积极参加相关行业协会、相关研究所、相关论坛,政府相关项目的实施,始终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积极推进成果应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群人才才是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幸鸣等,《略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督导》[J],龙源期刊网
2 ,《响应工学结合 广职学子扬帆起航赴广东》[N].
上一篇:试论绿色物流战略
下一篇:造纸废水生物处理的技术与工艺